第20章 屯務廢改

bookmark

南方的戰事,對開封城似乎沒有造成任何影響,於東京士民而言,朝廷平荊、湖,斷沒有失敗的道理,相較之下,還是夏季到來對他們生活的影響才更值得關注。

作爲大漢的皇帝,關注荊、湖戰事之餘,還有更多的軍政要務需要他決策處置。而此時擺在劉承祐面前的,又是一個重而大的問題,關於大漢諸道州的屯田事務。

開國之初,百廢待興,中原大地慘罹契丹禍害,破壞嚴重,生民流離,土地荒廢。但欲撥亂反正,恢復秩序,發展生產,效率最高者,當屬屯田了,集中生產資源,集中發展,大利於國。

大漢最初的屯田事務,還是欒城之戰後,在恆、深、冀、趙施興屯田務,當時便招徠諸方難民十餘萬。其後,在鄭州、魏博、中原諸州都陸續展開,多年下來,全國屯民加起來,有上百萬衆。

在初次,屯務的發展,對於國家的恢復,財稅之收入,是有巨大好處的。直到如今,仍舊是一筆可觀的進賬。然而,不得不說,屯田之策,本質上還是對屯民們的剝削與壓榨,即便如今,屯務產出,官府僅僅收取其中四成了。

初時,難民流離,飽受苦楚,亟待安寧,朝廷與其耕作、生存,再給其保護,自然樂於奉獻。但隨着國家的發展,局勢的安定,原本的恩惠也就變成剝削了。

尤其是,同那些有自己土地,享受官府政策的自耕民相比,心裡的落差就更大了。從來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漢的自耕民們,縱使稅賦也不輕,但也不是屯民們所能比的,更重要的,他們所種土地,屬於自己。

近兩年以來,各地皆有上報,屯民棄耕逃逸之事屢有發生,並且爆發出的民亂,前後就有十二次了。發展到如今,關於屯務之利弊,已經擺到大漢君相的案上,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看着恭候在殿中的李濤、薛居正兩名宰臣,劉承祐先是賜座,不是正式場合,沒必要擺派頭。

“二卿且說說,各地屯務的情況吧!”劉承祐問。

還是李濤,率先發言,對劉承祐道:“啓稟陛下,根據各州府上報,目前全國各地屯民加起來,約以97萬人,比起乾祐六年初,減少了四萬餘人。”

“兩年的時間,就逃了四萬多人?”劉承祐眉頭微凝:“各地屯務職官,都在做什麼!”

【看書福利】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聞言,李濤道:“這還是在屯務官員加強管控的情況下!逃耕者,多爲異鄉農民,逃奔處,也多爲其鄉。各地官府,也多收容這些還鄉者,編戶齊民,發放土地,以增其戶口,錄爲政績!”

聽李濤這麼說,劉承祐也嘆了口氣,倒沒生大氣,只是幽幽說道:“如此,卻也難怪!”

“陛下!”薛居正也開口了:“根據三司度支的職吏的計算,從乾祐五年開始,一直到今歲,可以明確的是,屯田歲入,正在逐年減少,並且一年比一年嚴重。各地屯民,多懷怨望,無心勞作,以致新墾之田畝都有荒廢之象。”

“看來,屯田之事,是不得不解決了!”劉承祐說道,臉色倒還算平靜:“然而,這可是涉及到上百萬的屯民啊!”

“陛下!臣等以爲,朝廷施政,自當興利除弊!陛下繼位之初,便罷前代之‘營田務’,以其累民。而今,全國屯田,弊端已現,生民苦之,以陛下聖明之德,愛民之心,該當除弊以布澤於民!臣等以爲,‘屯務’應當革新!”李濤開口,進言之中夾雜着恭維。

看着二人,劉承祐說:“屯田若撤,朝廷當少一大筆進項啊!”

“如不除弊,恐生動亂!這兩年,屯民之亂,值得朝廷警惕!”李濤說。

微微頷首,想了想,劉承祐問:“如何着手措施,二卿可有考慮?”

聞問,薛居正拱手道來:“臣經過反覆商討,仔細權衡,決定以三年爲期,逐步廢置各地屯田。中原以鄭州屯田最盛,就在近畿,可以爲試驗。

屯民所耕之地,一應田畝、耕牛、農具,都可作價售賣本戶。若家資不夠,則繼續按朝廷所頒屯田條制施行,屯田所產,朝廷徵收,再降一成......”

薛居正說了個大體框架,劉承祐則認真考慮幾許,臉上露出了點笑容。根據三司所擬措施,有三點好處,一則朝廷還能繼續享受三年屯田福利;二則僅是售賣那些生產資料,對於朝廷財政就是一筆巨大的收入;三則,朝廷改制,予百萬屯民於希望,可暫消禍亂。

當然,這只是大方向,具體的落實,與對屯民百姓更深層次的影響,還有待商榷,畢竟是涉及到百萬丁口的大工程。但是,總體而言,是件好事。

“關於屯田廢改,政事堂當出臺一套政策,考慮全面些,儘快發傳天下,以安百萬屯民之心!”劉承祐一副滿意的樣子,開口吩咐着:“另,如薛卿之言,鄭州近在眼前,可以之爲試點,實行贖買政策。若試行無大礙,即可推廣全國!”

“是!”李、薛二臣當即應道。

“屯田改制,事關重大,牽扯極廣,需以幹臣,朝廷上下,以何人負責此務,妥當?”劉承祐問。

“景範曾任鄭州,總其屯田事,但如今其身肩開封府之職,不便輕離!”李濤說了句。

薛居正則拱手道:“臣舉薦戶部侍郎邊光範,邊公任職多方,才幹卓著,處事向來妥當,聲譽良好,足可擔當大任。若以其主屯田務,則百姓可解憂得惠,朝廷可安!”

看了看薛居正,劉承祐笑道:“邊卿的聲名,朕也聽過,再者能得薛卿相薦,必然可當此任。”

“就這樣吧!”劉承祐看着李濤:“即以邊光範爲屯田制置使,參與改制政策籌謀,待條令出,先往鄭州展開改制之務!”

“是!”李濤應道。

想了想,劉承祐又提起一事:“民屯既改,軍屯若何?”

對此,李濤與薛居正都嚴肅了些,畢竟涉及到軍隊的事務。李濤道:“陛下,大漢軍屯規模並不大,並且,軍屯更涉及軍務與邊境的安寧,不宜輕動!”

“卿誤會朕的意思了!”劉承祐搖搖頭,解釋道:“朕考慮的是,朝廷應適當提高軍屯的軍民的待遇。”

劉承祐一直移民實邊的想法,然而當下之大漢,人口不足,內部土地都尚未消化完畢,又怎麼可能吸引得了人移塞了。至於強行遷移,則更沒有必要了,唯一進行的,只有假戍邊以行軍屯了。

但是,目前不行,不代表十年、二十年後不行。而劉承祐的目光,素來是放得比較遠的。

看二宰一下子並不能跟上自己的想法,劉承祐也不以爲意,揮手道:“軍屯之事,就暫不變動,還是先解決民屯吧!”

畢竟,涉及到軍隊,還需加上樞密院、兵部,進行一次聯席會議,綜合意見,再作定論。

“是!”

“二卿暫且退下吧!”劉承祐吩咐着。

接見完兩名宰臣,沒有歇一盞茶的功夫,劉承祐即收到,南平使者孫光憲求見的通稟。

“傳他上殿覲見吧!”想到此人,劉承祐神態都明顯輕鬆幾分,目光向南,似乎都看到了江陵城的情形。

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半島史話·奇葩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9章 鳳翔戰況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132章 做媒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351章 林邑國第40章 郭黨俊傑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241章 “戲言”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34章 交待第58章 回師第55章 符氏姐妹第126章 問罪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40章 開拓之志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64章 邊事不寧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41章 劉信遭貶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248章 西撤!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24章 巡遊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74章 帝崩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22章 睡仙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71章 叛軍勢蹙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95章 難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79章 滏陽之捷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674章 爆發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