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郭氏之慮

殿議之後,諸臣各自散去,劉承祐單獨留下郭榮,君臣二人信步於宮室之間。劉承祐比郭榮高大半個頭,論形象,卻是要比郭榮好上幾分。

當然,二者之間年紀幾乎差上一輪,沒有太大可比性。劉承祐尚年輕,而郭榮隨着年歲漸長,長年身處高位,練氣養望,倒另有一種中年男人、事業有成的氣質。

“澧陽一份捷報,朕可安睡幾日了!”仰面感受着夏日的熱度,劉承祐有些感慨。

他這是言不由衷了,荊湖的戰事,從始至今,都沒到讓他寢食不安的地步。他只是,隨便找個話頭罷了。

“前方有慕容延釗執掌大局,又有衆多精兵強將效力用命,中樞又有諸賢能安理內外,湖南小患,陛下自可高枕無憂!”郭榮露出一點內斂的笑容,說道。

劉承祐偏過頭,瞥着他,一雙招子閃着靈光道:“你這話裡,可少算了些人吧!”

郭榮聞言微訥,劉承祐則微笑着道來:“此番兵馬調動,戰略安排,可都是你郭樞密在統籌,知道你謙慎沈重,但你的功能,朕可是看得請清楚楚的!”

郭榮神情稍微嚴肅了些,輕搖頭,應道:“臣實不敢居功!”

劉承祐手指南方,繼續說,語氣總歸有些不對勁:“還有邢國公,大軍糧料輜重之轉運,供給無匱,撫理後方,更是勞苦功高啊!滿朝之中,也只有你們父子,有此柱國之能了!”

聽皇帝提起郭威,又這麼講,郭榮心頭頓時便一緊,幾乎出於本能的,拱手道:“臣父子萬不敢當此譽,身爲陛下臣屬,只是盡職效力罷了!”

看郭榮那嚴肅的反應,劉承祐聳了聳肩膀,面容益加和煦,笑意比起夏陽還要溫暖:“朕只是有感而發罷了!說來,邢國公替朕坐鎮中南,也有三年了吧!”

“家父乃乾祐五年春,南下任職!”郭榮應道。

“邢國公乃開國元臣,社稷頂樑,資望厚重,不可久處外方,荊湖平定之後,也該召回東京了!前者,父子別居二地,朕這心裡也有愧啊!”劉承祐幽幽然地說道。

“陛下言重了,都是爲國效力,不分內外!”應和了劉承祐一句,郭榮心裡則思慮更深。

皇帝這麼講,是不能當真,郭威若歸,必居宰輔三公之位,那他這個兒子,又到外放之時了。位居中樞,主掌軍機,免不了政治鬥爭,很多事情,郭榮也是看得很明白的。

劉承祐倒也沒有挑明此事的意思,反而突然提到:“郭寧也18歲了吧!”

郭寧乃郭威第五女,姿容秀麗,尚未許人,當然,朝野都知道,是被皇帝預定了的......聞絃歌而知雅意,郭榮應道:“五娘確實已年滿十八!”

“太后染病,久治不愈,朕深以爲慮。既然年紀到了,朕也打算將之納入宮中,沖沖邪崇。抽時間,讓她進宮,到慈明殿見見太后!”劉承祐理所應當地吩咐着。

郭榮聞言,形色也舒展不少,拱手應道:“是!”

待郭榮退下之後,劉承祐不由爬在崇政殿前的雕欄之上,日中的烈度,已有些難熬,但驅不散劉承祐神情間的少許陰沉。神宇間的那抹凝思,有些令人生懼,伺候多年的張德鈞也不敢上前輕擾。

不可否認,因爲原歷史的緣故,對於郭氏父子,劉承祐始終都有所忌憚與戒備。雖然隨着這些年,他的帝位越發穩固,皇權日漸昌盛,早已沒了最初那種低級的不安與猜忌。並且,還因爲其才能,對二者信用,加官進爵。對於郭榮的才幹爲人,也是十分欣賞。

然而,凡事都怕個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在大漢朝,郭家也是越發顯赫,屬於最頂級的家族,絲毫不弱於那幾個外戚家族,論硬實力,只怕猶勝之。

僅樞密院,雖然開國以來,經歷了楊邠、郭威、折從阮、郭榮四人,但是其中絕大部分時間,掌權者乃是郭氏父子。

至於軍中的勢力,雖然幾經劉承祐整飭平衡,但仍有不少貼着“郭氏”標籤的將領,受到重用。郭榮自不提了,淮南大戰之時,獨挑淮東大梁,一戰而奠定聲望。

李重進、張永德二人,李重進早爲禁軍高級將領,而今掌握龍捷右廂馬軍。張永德因爲御前當值多年,又屢有功勞,也升至武節軍都虞侯了。至於其他受郭氏父子提拔影響的將校,更是不可甚數,比如此前在淮南大戰中,功勳頗重的騎將郭崇,曾多年在郭威麾下,如今也在鐵騎軍。

就拿此次南征來說,史彥超與郭威有舊。杜漢徽乃前朝降將,開國初年也與之交好。至於潘美,如今也算自立了,但最初,他基本算是郭榮的家臣,還是被郭榮主動舉薦給劉承祐。不管時間過得多久,以潘美的性情,都會記得那份恩情。

而從武德司的監察彙報來看,即便郭威遠離中樞三載,南征諸將帥,從慕容延釗以下,對郭威都十分敬重,雖然不排除有逢場作戲者,但這等聲望,還是足以引起劉承祐重視。

並且,這些還都是在郭氏父子,沒有刻意經營軍中關係,甚至有意韜晦的結果。

劉承祐反思過,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首先就有他這個皇帝的問題,至少表面來看,劉承祐對郭氏父子太寵信重用。

開國時那些地位顯赫的元臣宿將,如今朝中還剩幾人?基本只剩郭威一人了,一門兩公爵,父子承襲樞密院,侄婿、親戚、故舊遍佈軍政之間。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劉承祐任用的那些“郭系”將臣,也確有其才幹。劉承祐不得不感到慶幸,他對禁軍的整頓夠早,對其掌控也在不斷加強。而其中的大部分青年戰將,後起之秀,都是在他的關照下成長起來,成爲如今大漢禁軍的中堅力量。否則,郭威這“最後一個元臣”的身份,只怕也保不住了。

即便如此,思及郭氏在軍政之間的影響力,劉承祐也不得不施些手段,做些調整。於國,於君,於郭氏,都需有所改變。

但是,如何調整,卻是需要劉承祐好生思量了,可以析分其勢力,卻不能無謂打壓。就像操刀,做一場手術,是件細緻活。

劉承祐若納郭家娘子,那麼郭氏在朝野的聲望將繼續上升一個臺階,或許,也會成爲盛極而衰的標誌。

符、高、折三族外戚,在軍政內外,勢力不小,但實際上,對於朝廷的統治核心,影響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郭氏則不然,僅看那些叫得出名字的禁軍將領,就知道了。

事實上,對於劉承祐而言,要是這個時候,郭威死了,那麼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顧慮可大消。

有那個威望將郭氏子、侄、婿及故舊整合起來的,只有郭威一人。郭榮有那個能力,但郭威若亡,他也沒那個施展的餘地。

【看書福利】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如此,郭氏或許仍是大漢朝的頂級家族貴戚,但影響當不會那麼可怖,因爲很多人,給的是郭威面子。

要不要讓郭威死了呢?劉承祐神情間流露出一抹冷厲之色,但迅速隱去,稍露苦笑。

前者還想着娶人家的女兒,心裡卻在盼着岳父卒逝,太不道德了......

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456章 遺澤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347章 割韭菜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470章 分封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1675章 血戰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04章 在真定第287章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321章 合理避稅世宗篇51 皇太孫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339章 那一腳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24章 辭表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38章 回宮第137章 整編事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31章 議治湖湘半島史話·桓王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71章 北齊鎮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75章 按*不動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81章 廝殺漢第1765章 三郡公第404章 冬夜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69章 夫妻密談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02章 絕境第107章 殿試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27章 西京風波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353章 信使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40章 封王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84章 示警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64章 邊事不寧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