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作別西行

“......帝不好弄,嚴重寡言,及長,面紫色,目睛多白。初事唐明宗,列於麾下......”

關衙之中,清脆而明晰的讀書聲自劉煦口中發出,劉承祐正座案上,聽其背誦,手中自然地翻閱着幾個兒子的課業,臉上露出的滿意的笑容。

劉煦口中背誦的,乃是由已故史臣賈緯同宰臣薛居正等史官學士合纂之《高祖本紀》,乃是皇子們學習的必讀的一篇,也是劉承祐授意太傅張昭教習的。

直到劉煦背完其中一段,方纔告停,劉承祐放下手中的書,看着四名皇子。

“你們學得如何?”劉承祐看向二、三、四子,問道。

劉暘說:“雖然不如大哥能夠熟練背誦,卻已能通讀!”

劉煦趕忙應道:“兒亦只能背誦其中一小段!”

“那也不錯了!”劉承祐的雙目之中,滿是和藹,對着四小兒,教育道:“我也並不要求你們能夠全篇背誦,但需通讀。

史官們寫得很好,盡述你們皇祖經歷!讓你們習讀之,是要你們好生體會,皇業肇基之艱難,牢記創立江山之不易,那是你們皇祖,一刀一劍,浴血廝殺,打拼出來的。

你們作爲皇子,身上流着父祖的血脈,享受着皇室的尊崇,也肩負着維護社稷,鞏固江山的責任。《本紀》所記敘,亦有國初局勢之緊迫,社稷之艱難,宗廟之危頹,希望你們永遠不要忘記,大漢江山,來之不易。

爲父已經在竭力收拾天下,爲子孫後代,建基謀福,但二三十年後,這江山,卻是要靠你們兄弟了......”

劉承祐的一番話,幾個小童,不管能理解幾分,但從彼等嚴肅認真的表情來看,顯然還是聽進去了的。

劉煦帶頭,鄭重地說道:“兒等將來,必定以皇祖、爹爹爲榜樣,維護我大漢江山!”

“去吧!今日就到這裡,給你們放個假,下午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劉承祐露出一個慈父的表情。

“謝爹爹!”劉昉歡呼了一陣,率先邁着小腿,撒歡而去。

劉煦最爲矜持,規矩地行了個禮,方纔溫溫吞吞地離開,但原本緊繃着的小臉,也明顯鬆弛下來。作爲學生,面對檢查課業的老師,不論優差,總歸難免緊張,尤其此番,檢查的可不是張昭那老學究......

“官家,燕王一行,已然起行北歸了!”張德鈞前來稟報。

“朕的禮物,給了嗎?”劉承祐隨口問道。

張德鈞說:“小的親自交到燕王手中的!”

“他們什麼反應,說了什麼?”劉承祐問。

張德鈞答道:“燕王面無異樣,只是恭拜於道間,表示對官家的感謝。倒是那趙思綰,如釋重負,似乎急於北歸!”

“燕王其人,還是明理的,深曉臣節,值得託付。倒是那趙思綰,暗中戒備,急於脫身,彷彿朕這裡是龍潭虎穴一般!”劉承祐嘴裡嗤笑道。

“官家說得是!趙思綰爲燕軍大將,手握兵權,素來驕橫,心懷貳心,官家或可設法除之,以消後患!”張德鈞接話道。

“呵呵!”劉承祐樂了,笑吟吟地看着張德鈞:“你這是給朕出謀劃策嗎?”

聞此言,張德鈞清秀的面龐倏地一變,趕忙說道:“小的多嘴!請官家恕罪!”

“去把陳留王以及五軍使喚來!”收回目光,輕拂過袖子,道:“另外,再通知石守信,準備起行。此番北巡,就以此地,停留甚久,也該動身了!”

“是!”張德鈞繃着身體,問道:“敢問官家,下一步欲巡何處,好教石將軍做探道準備、路線安排!”

稍微考慮了下,劉承祐說:“向西,先去保定軍,再往真定府!”

“是!”

張德鈞快步而去,劉承祐仍坐於案,拾起御筆,寫下個方方正正的“燕”字。經過這麼多年的不斷習練,再加上書法大家楊凝式的指點,到如今,劉承祐的字總算能夠入眼了,當然,也僅僅是能看,完全談不上“藝術”。

腦中,關於幽州與燕軍的思緒,不斷糾纏在一起。這幾日,在與趙匡讚的傾心交談之中,除了聯絡關係,暢談軍政,議論契丹的問題之外,趙匡贊也主動提及將來幽州的地位問題,只是被劉承祐有些刻意地迴避了。

不過,依趙匡贊口中的話,隱隱有交權還政,以求平安之意,但劉承祐感覺得到,試探居多。並沒有與之深談的意思,劉承祐反而極盡勸慰安撫勉勵,讓他不要多心,幽州離不開燕王,防備契丹還需他盡力,讓他安安心心地做大漢的北天一柱。並且重申,卿不負我,我不負卿,只是這回,再沒提什麼“永鎮幽州,世襲罔替”了。

而據趙匡讚的表現,觀察可得,此人雖心懷憂慮,但終究屬於可以爭取的。權欲誰都有,戀權難捨,也可以理解。關鍵是,趙匡贊是屬於有見識,能持理性者,這樣的人,短時間內,仍舊可以做到融洽相處,求同存異。

事實上,對於燕軍,劉承祐忌憚或許有之,但還不至於疑懼。打根子上,趙氏父子所掌之燕軍,是漢廷扶植起來的,雖然保持着一定的獨立性,但受朝廷的影響,遠遠比明面上的要深遠。

趙延壽還在世時,劉承祐就多有手腳佈置,而後面的這些年,明面上未加插手,但暗中的滲透、安排從未停止過。幽州若有變,從其內部能夠爆發出能量與阻力,就足以讓趙匡贊顧忌。

當然,對於朝廷的安排與動作,趙匡贊心裡也是有一定認知的,若是連這都不知曉,他趙匡贊也沒資格鎮守幽州,維持局面穩定這麼多年。

劉承祐也想過,若是趙匡贊此時便求內附,他又當如何反應,是從速接收,還是顧忌契丹的影響而不作變化。當然,這也並不難選擇,以他的習慣,會取其實權,而虛置“燕王”,維持明面上的局勢,這也是對朝廷最爲有利的結果。

然而,趙匡贊並沒有。有的事情,看透容易,但看透之後,想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可就難了......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未己,安審琦攜五軍使入內參拜,令其落座,劉承祐也不多廢話,直接道:“諸位與朕會面於此,推誠置腹,堪稱盛會,然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朕逗留至此,八日有餘,合該起行。諸君離關日久,難免耽誤了軍務,也都收拾收拾,各自返還駐地吧!”

“是!”

“臨別之際,朕就不另設酒席,謹以一杯淡茶作別!”劉承祐拿起還冒着熱氣的茶杯,說道:“請!”

“謝陛下!”

飲罷,劉承祐再道:“諸位回軍,朕僅以一言相告,訓兵馬,礪士卒,以待大勢!今後,仍當保持克制,在那抑奮武之心,以穩北疆局勢。待到朕重來之日,必是諸君,用武之時!”

“謹遵陛下教誨!”安審琦牽頭,拱手道。

“另外,與幽燕三州,要和諧相處,維持關係!”劉承祐又警示道,看向馬全義:“尤其是永清軍,朕聽說這兩年,你軍與燕兵多有摩擦衝突,今後要儘量避免,戍堡,不要再向北築了!”

“是!”被點名,馬全義有些無奈。

“朕準備去保定軍看看,董將軍,就隨駕西行吧!”劉承祐又看向保定軍使董遵誨。

“遵命!”董遵誨不驚反喜,心中暗暗琢磨着,要讓劉承祐一瞻他保定軍的雄壯軍容。

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49章 降表第247章 視察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52章 六穀土豪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73章 日常第68章 撤了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487章 “驚喜”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84章 夏州降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8章 巡視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174章 帝崩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347章 談話第40章 開拓之志第58章 回師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37章 整編事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00章 梁山濼第89章 威壓王帥第257章 龍舟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273 王晏鎮洛第239章 進退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80章 開寶第138章 回宮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46章 糧與錢第133章 延禧驛第365章 看衰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62章 難得遲疑第117章 機會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764章 禁轎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78章 滄州府第62章 奸宦昏主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84章 影響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3章 取士不公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