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徵唐之議

bookmark

“陛下有意出兵大理?”李谷擡眼看着劉承祐,面態沉穩,但似乎並不相信。

劉承祐答道:“開疆拓土,不世功業,或可期之!將帥有進取之心,朕亦頗慰!李卿以爲如何?”

聞問,李谷稍微斟酌了一下,緩緩應道:“昔日征討淮南,陛下整練水陸兵馬,打造精械,積三載之糧,而後發師。收取荊湖,亦佈局數年,屯糧二十萬石。至於大軍蕩平川蜀,雖只半載,然蜀漢爭鋒,糜十載春秋,間探早布,前後發動十數萬之衆……”

“看來李卿是持反對意見了?”劉承祐笑道。

李谷揖手:“孫子有云,”廟算多者勝,廟算少者不勝。今若僅以大將之言,匆忙興師,失之操切,不足取也!

再者,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西南地區,山高林密,道路不同,夷情複雜,貿然興兵,恐未得其利,已獲其弊。

川蜀新下,西南道州,當以養民歸治爲先,不宜大動。敵情不明,後方欠安,實不宜大動干戈。

大理屬南詔故地,立國二十載,舉衆討之,勞師遠征,前景不明。天寶之事,殷鑑不遠,還望陛下三思!”

李谷所說,都是老成謀國,直抒己見,沒有迎合劉承祐想法的意思。當然,他也知道,皇帝雖然功業慾望旺盛,但還沒到好大喜功的地步,分得清利弊,聽得進人言,故而大膽直陳胸意。

當然,劉承祐對李谷的品行與才幹,素來敬佩,一直以來,說話都是溫言細語的。聽其意見,臉上始終帶着和煦的笑容,並點頭表示尊敬與認可。

又看向柴榮:“卿以爲如何?”

柴榮不假思索,直接道:“有東南富庶膏腴之地不取,陛下何有意於雲嶺?”

柴榮的態度,也是直接挑明的:“而今天下大勢,國家重心,首在一統,別無貮向,餘政皆爲次要。再者,陛下有匡濟天下,收復舊土之志,塞北、河西皆是用武之地,何必分心他向。

掃平天下後,強敵在北,不宜南顧!事分輕重,務從主次,如何權衡,以陛下之睿智,可取便之!”

聽其所言,劉承祐也沒有什麼意外之色,只是看着柴榮感慨道:“二卿意見不約而同,皆屬此意,朕倒也不需再徵求其他人的想法了!”

迎着劉承祐的目光,柴榮頓了下,又道:“大理偏狹僻遠,地廣人寡,自立不朝,不知中原天威久矣。陛下有志圖之,也不是不可,只當緩圖。

如李相公所言,還需多加廟算。大理之國力、軍備、部族、城邑、道路,等等情況都需做充足瞭解,妥善準備,尤其是,訓練一支熟悉西南地理氣候,長於山林奔襲作戰的軍隊。

時機一至,遣一師旅即可平滅之,起事半功倍之效,亦不虞他患!”

聽得出來,柴榮對於大理並沒有那麼得感興趣,並且,不太瞧得上。同時,對於大漢朝下一步的動向,意見也表達得很清楚了。

“征討大理,朕確實有所意動,此所謂得蜀而望滇!”劉承祐一副很坦然的樣子,說道:“不過二卿也確實有理,朕不打無準備之仗,只能稍抑王全斌建功之心了,以待將來了!”

“陛下英明!”對於皇帝的反應,兩人也沒有太意外,拱手應道。

略作思吟,劉承祐說道:“不過,緩圖不代表不圖,備徵大理之事,朕就交給王全斌去準備,二位以爲如何?”

“臣覺得可以!”李谷點頭道。

柴榮想了想,也道:“王老將軍如今功業之心難抑,亟待重建功勳,恢復名譽。若以之備徵於蜀南,必然竭力,不敢怠慢。以其威名,還可彈壓蜀中,震懾宵小,保障劍南的治安與穩定!”

“那便以王全斌爲劍南道副都指揮使!”劉承祐一揮手,平靜道。

“如此不怕王全斌不盡心!”李谷捋着花須,輕笑道。

一雙老眼中閃動着智慧的光芒,說道:“前有蜀阻,致大理建國以來,未曾與中國交通,如今川蜀已定,兩方接壤,道途已開,大漢當與之加強聯繫往來!”

“卿所言甚是!”劉承祐立刻就會意了,說道:“該當如此,此次國慶,段氏亦遣使道賀獻禮,這禮尚往來,朝廷也該當有所迴應,可着禮部,安排人往西南走一遭,宣化我大漢國威!”

“武德司那邊朕會交待,軍情司就由柴卿安排了!”劉承祐對柴榮道。

柴榮會意,拱手:“遵命!”

大理事暫時擱議,看向李、柴二人,沉聲問道:“二卿以爲,如今可是平唐時機?”

從皇帝那鄭重嚴肅的表情就可知,這纔是他喚二者前來的真正目的,比起大理那窮山惡水,顯然還是國富民稠的江南地區,更令他動心。

而針對天子此問,二人顯然要更慎重些,有了更多的思考。這回是柴榮率先開口了,道:“陛下,臣以爲南唐並不難取,自淮南大戰後,漢益強而唐日弱,我軍伐之,當如泰山壓卵,摧枯拉朽,非其所能擋。

江南國土狹小,除了一條兩國共用的長江,幾乎無險可守,且四面皆敵。根據調查,江南仍擁兵十數萬,有一戰之力者,唯鄂州劉仁贍,潤州林仁肇,約三萬之衆,餘者皆不爲道。

然劉仁贍年邁,我軍隨時可隔斷長江,單獨殲之。林仁肇雖固勇略,有進取之心,但畢竟是閩國降將,前者有李弘冀、韓熙載支持,故而受到重用,今李弘冀廢,韓熙載罷,林仁肇亦頗受影響,少用武之地。

我軍則不然,兵強馬壯,兩衙禁軍暫且不提,水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以大用,江南水網,難成滯阻。大漢如興師,必可功成。不過,臣建議,再等一段時間,待蜀中徹底安穩,善後事宜盡數落實,與朝廷、將士、百姓以喘息之機,再將戰略轉向江表!”

事實上,以大漢朝廷如今的實力,即便立刻發兵,也是能夠辦到的。平蜀動用的,主要西南的軍力、民力,在中原、兩淮,朝廷還有足夠的後備力量可以動用,朝廷財、物力雖然消耗不少,但有蜀國的斬獲補充,猶有餘地。

但是,平蜀前後,加上蜀亂,大漢各個方面都顯疲憊。川蜀需要休養,善後的事宜涉及到關中及整個長江中上游。在半壁江山需要休養的情況下,大漢仍舊可以徵調軍、民、財力,進行一場滅國之戰,並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但那樣,國家就太疲敝了,所承受的壓力也會更大。

滅蜀之後,統一在即,奠定歷史地位的功績就在眼前,哪怕以劉承祐心思深沉如海,仍舊不免急切。

是故,對於柴榮之言,他認可,但心中始終帶有些緊迫感,想要一蹴而就。

大家好 我們公衆 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 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 年末最後一次福利 請大家抓住機會 公衆號

眼珠子轉悠了幾下,劉承祐說:“以柴卿之見,發兵即可功成?”

皇帝的態度,讓柴榮稍微皺了下眉頭,點了點頭,但還是認真地建議道:“臣以爲,功成乃是必然,但不可操之過急,稍緩步伐,準備充足,尚可遊刃有餘!”

“李卿以爲如何?”劉承祐又瞧向李谷。

劉承祐與柴榮君臣二人之間的對話盡收耳中,李谷顯然也考慮清楚了,肯定地答劉承祐道:“陛下,從兩國國力對比來看,舉兵伐唐,實乃以鎰稱銖,必能成功!”

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81章 廝殺漢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6章 態度迥異第362章 分封?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16章 異見第133章 納了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374章 推倒重來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284章 虛了第36章 虒亭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44章 箇中弊端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287章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85章 安心第117章 機會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33章 面聖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348章 文武並舉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761章 新問題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76章 效郭威戰法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18章 商賈第69章 禍事了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336章 怪圈第399章 還債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391章 暗箭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8章 澧陽之戰第43章 接見第204章 解決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391章 暗箭第417章 輕狂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