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雁門大將

bookmark

代縣以北,勾注山上,強關聳峙,險塞依舊。因北通雲朔高原,南達忻代盆地,雁門古道素來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雖則地勢險峻,卻也時刻吸引着北方民族,畢竟,只要突破那幾十里山隘,就可趁勢經忻代直抵太原,而略晉地。

可領!

然而,這區區幾十裡山隘,就如天塹一般,始終阻遏着契丹人南下的野心,高居勾注的雁門關,則像一道鐵閘,忠實履行着其職責。

契丹人與雁門關,是有些淵源的,對於雁門古道也並非一無所知。20多年前,契丹軍隊就曾經此而過,南下晉陽幫石敬瑭建國。10多年前,契丹與晉國戰,也曾動兵欲走河東,不過被當時還是北平王的劉知遠擊敗,斬獲甚多。

再近些,就是乾祐初期,楊業戍代的那段時期,圍繞着雁門險要,漢遼之間,幾度爭鋒,雖然沒有大規模的交戰,但500人以上的交鋒也有數次,並且,小部隊的角力廝殺,同樣殘酷血腥。

一直到乾祐四年,漢遼議和,局勢方纔逐漸緩和下來,當然,要說相安無事,也是不可能的。契丹的部卒有裝扮成盜賊劫掠漢商漢民的,漢軍也有化妝馬匪到塞北草原“大草谷”的。

爲了保護商道、庇佑子民,漢遼雙方的官軍也與匪盜之徒鬥智鬥勇。當然,很多事情,都是心知肚明,但都未戳破,也都不肯服軟,雙方這種默契的鬥爭直接持續了七八年。

從乾祐元年冬季,奉詔北上戍代,已經快十年整了。十年的時間,楊業從青年步入壯年,成爲父親,也成長爲一個真正成熟的戍邊大將。長戍邊地,一城一關居十載,楊業可以說將他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在了雁門。

這十年中,楊業最大的功勳,就是在雁門舊關的基礎上,輔以沿山十數隘口,構建了一套以雁門關爲中心的防禦體系,並訓練出了一支步騎精銳。

雁門東陘關內,東南校場上,一支700餘卒的漢軍正在操練,楊業親自於陣中指揮,揮舞令旗,假士卒循令而東,變化陣勢。整個場面,顯得嚴肅有序,運轉通暢,陣勢嚴謹,渾圓一體,幾無破綻,顯然這批將士對於兵陣的訓練已然到達一定境界。

此番操練的,乃是初唐戰神李靖所創的六花陣,發展了幾百年,已然十分成熟,當然到了楊業這邊,又根據現時軍事的發展,又增添了一些新的變化,變得更加簡單,儘量減少繁複的配合。

對於普通的士兵而言,當然是越簡單的配合,越少變化越好,對於將軍亦然。而六花陣的創立,本就是用盡量少的兵力,完成更穩定的陣勢,達成最有效的效果,並降低指揮難度。

楊業所統定襄軍,兵額4000,這些年,他除了日復一日地巡視諸隘防禦,勘探塞北敵情,其餘精力都放在了對麾下軍隊的訓練上。到如今,麾下步騎,已經可以做到如臂驅使,運轉如心。

雖然六花陣主要在於防禦,但楊業操練之,在戰略上卻是立足於進攻,他已經在提前考慮塞北無關城依仗的作戰了。這也是大漢朝廷內部,一些高級將領在考慮的事情。

圓陣變方陣,曲陣變銳陣,假想敵情、地勢,攻防轉換,一直操練了兩個多時辰,方纔結束訓練解散。

“爹爹!”將臺上,一直觀看着軍士操練的小童朝着楊業行了個軍禮。

快十歲的小童,自然是楊業的長子延昭了,已經表現出一定的軍事天分了,從六歲就開始識文習武,並跟隨楊業進出軍營,巡視兵塞。

楊業如今已經有三個兒子了,但唯獨對這個聰穎的長子喜愛異常,當作繼承人,從小開始培養。

“大郎,肚子餓了嗎?”楊業笑問道。

楊延昭點了點頭,直接道:“餓了!”

“那就回府中用食!”楊業說道。

聞言,楊延昭不由提出疑問:“爹爹不是常說,爲將當與士卒同甘共苦,時辰已晚,營中有食,何不就食於營內?”

濃眉一挑,看着長子聰明的模樣,楊業笑容愈盛,摸了摸他的腦袋,說:“我既是一軍之主,還是一家之主,再不回府,我怕你孃親找上軍營來......”

楊業這話,當然是說笑的了。其夫人乃是已故宰相馮道的孫女,還是皇帝做的媒,家學淵源,知書達禮,明理而有教養,是個十分不錯的賢內助。陪伴楊業戍代十年,從不因邊地苦寒而抱怨,始終安分守己,相夫教子。因爲詩書傳家,還做過幾首傳揚於塞南塞北的詩。

提到孃親,楊延昭乖乖地表示要回府了,這麼多年,楊業礙於公務、軍務,難免不顧家。楊府上下,子嗣的教養,都是馮氏在操持。對於孃親,楊延昭也是從小養成的尊敬與畏懼......

楊業將長子抱起,想要帶他回府,不過被他撲騰幾下,掙扎落地,想要自己走。

楊府是設在關內的,處西城。對於一座軍事要塞而言,日子絕對算不上優渥。

馮氏比楊業的年紀還要小兩歲,不到十八就嫁給他了。常年的北戍生活,使得馮氏不復當年的柔美,皮膚也不如當初光滑細膩,但後來逐漸養成的剛毅堅強的氣質,更讓楊業心折。不是每一個養尊處優,婉約柔弱的女子,都能忍受這等寂寞苦寒的。

“夫人(娘)!”對於馮氏,楊業還是很尊重的。府堂間,與楊延昭一大一小,老實地站在那兒,小心地陪着笑。

天色早已昏暗,回府前,楊業心有所感,又帶人去關北的戍堡去巡視了一遍,走這麼一圈,自然晚了。堂間,膳食已經準備好了,但顯然已經涼了,馮氏坐在案邊,身側是兩名飢腸轆轆的小娃。

見到楊業露出的少許愧疚表情,馮氏美麗的面容柔和下來,輕聲道:“既然回來了,洗漱收拾一下,我讓人把飯菜熱一熱!”

“你們,也去把自己清理乾淨!”馮氏又瞪着三個兒子,尤其是小的兩個,喜歡亂摸亂動,等了那麼久,洗乾淨的手早就又髒了。

而馮氏,則親自幫楊業解下披掛,褪去外衣到院井旁。僕人端來燒好的熱水,馮氏取井水調溫,然後伺候着他洗頭、淨身......

仲夏未至,天氣還不算炎熱,但沐浴一番,還是十分享受的體會,神清氣爽。然而,看着袖管挽起的馮氏,楊業不由道:“夫人出身書香門第,用你這執筆研墨的手,做此活計,我心存愧疚啊!”

聞言,馮氏則輕笑道:“我若終日養於深閨,鑽研詩書,卻也不合爲楊將軍之妻了!相夫教子,本我當爲之事,夫君何必有愧!”

馮氏是一副坦然大方的態度,對此,楊業只有感嘆,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馮氏則道:“夫君總是這般說,我亦愧受此贊!”

一頓晚飯,一家人待在一起,氣氛融洽,不過飯且半食,軍校匆匆來報:“軍使,北塞來人示警,雲朔境內遼軍有異動!”

聞之,楊業立刻放下了溫情脈脈,變得嚴肅起來,扭頭看向馮氏,馮氏朝他露出一道賢惠的笑容:“既有軍情,夫君該當早做應對處理,切莫怠慢了!”

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48章 還京第268章 西縣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31章 邊公在任第87章 兄弟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194章 減稅難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5章 王樸走了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132章 做媒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62章 禍福之間第1689章 高規格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403章 抓起來!第323章 鬥法第99章 兩個人才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章 柩前繼位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413章 分食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313章 日常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27章 不允第120章 折家第331章 泰來樓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7章 恩賞問題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67章 又去一老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261章 大捷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51章 聽政2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96章 言官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68章 二次北巡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54章 滅門第160章 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