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

bookmark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 x推薦你喜歡的小說 領現金紅包!

白草口前,金戈鐵馬的錚鳴聲暫告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勝利者的歡呼。歡呼之下,是鮮血蓋地,屍身盈野,兩處戰場十分明顯,漢遼雙方將士的屍體交織在一起,顯示着戰鬥的激烈與殘酷。

幾百名民夫,在雁門知府王祚的親自率領下,出關幫忙救助傷兵,打掃戰場。大量的火把舉起,以作照明,夏夜之中,殘肢斷臂,血腥瀰漫的景象,令人驚懼。而得勝的漢軍將士,則如煉獄中走出的勇士,令人敬畏。

雁門知府王祚,小吏出身,有一定幹才,乃是淮東轉運使王溥之父。此番遼軍叩關,他是夜以繼日,調集民夫、物資,全力支持楊業拒遼。今日大戰,更拖着年邁的身軀,親赴白草口,表現出來的品質,令人敬佩。當然,未嘗沒有作秀的原因,這是個人老心不老的角色。

得勝的將士,陸續撤回堡前一片乾淨的空地休整。經過滿目瘡痍、殘肢斷臂的戰場的薰陶,王祚忍着心頭的少許噁心,尋到楊業。

此時,楊業身上帶創,仍未卸甲,正四下奔走,安撫着將士,慰看着傷員。王祚上前即可拜道:“楊將軍真將帥也!以寡敵衆,力克強虜,功勳卓著,在下佩服!”

“王公是長者,楊業不敢當!”楊業此時顯得很謙虛,露出一道極富感染力的笑容,扶正王祚,應道:“楊業身受到天子厚恩,保靖一方,爲國殺敵,職責所在,更不敢矜功!”

見狀,王祚更露感慨,連連頷首。縱目四望,夜色之中,注意到周邊,定襄軍士雖經一日苦戰,疲憊不堪,但坐立之間,仍保持着防禦戒備,王祚不由長嘆:“有此忠勇之士、精良之師,衛國御邊,天下可安,北虜可滅啊!”

未己,康延澤率領騎兵歸來,押着數百俘虜,以及驅趕着爲數不少的戰馬、羊駝,追亡逐北,顯然收穫不小。

楊業親自上前迎接他,康延澤下馬,看着楊業,關心道:“將軍傷勢如何?”

“都是小傷,並無大礙!”楊業搖搖頭,他身上所穿甲冑,乃是皇帝親賜,質量上佳,在防護上邊功效很大。

“遼軍情況如何?”楊業仍舊關心着敵情。

康延澤笑道:“全數撤逃,沒有任何留戀,顯然也怕我們繼續趁勝追殺,不敢南顧。其營寨完整地留了下來,我只把馬匹、牲畜趕了回來,其間還有不少氈帳、兵器、糧秣。爲防意外,可明晨再遣人接收!”

康延澤考慮事情,顯然就在一個穩妥。楊業聞之,終於露出了釋然的表情,說道:“總算功成,將士們廝殺辛苦,還當休整犒勞,恢復體力精力!”

康延澤則言語敬佩地說道:“以我看來,遼軍經此一敗,輕易不敢再度南下!將軍此戰,大振我漢軍聲勢,臨陣指揮,用兵之奇,膽略之足,實令末將歎爲觀止啊!”

若是讓康延澤用兵,絕對不敢像楊業這般。對其讚揚,楊業當然是捧回去,笑道:“康將軍對戰機的把握,也是此戰得勝的關鍵所在,若無將軍突發,直向敵將,此戰勝敗,猶未可知!”

楊業並不是個善於迎合他人的人,但聞其讚譽之語,基本發乎真心。康延澤瞭解此點,兩人互吹一番,很快相視暢快大笑。

勝利的消息,就如這夏夜的涼風,清爽宜人,吹過關山,向南擴散而去。當然,最先分享喜悅的,還得屬雁門關嶺間的漢軍戍卒,剩下的人雖然沒有親自參戰,但同與榮焉。

山嶺制高處,雁門北關樓上,馮氏站於高處,向北眺望,如同一塊堅強的忘夫石。關前崎嶇盤旋的狹道,似乎吞噬了她大部分的注意,心神之中則始終牽掛着白草口的戰鬥情況。

前一夜,楊業曾與之訣別,將軍難免陣上亡,楊業沒有告訴她具體的戰法,但以馮氏的聰明,能夠看出,楊業做出了一個危險的決定。

但是,瞭解丈夫,知道他的志向,是故從頭到尾,馮氏沒有勸阻挽留,只是表示全部的支持。楊業出發之後,他便帶着三個兒子,待在關樓上,從晨曦初露,一直到夜色降臨。

楊業算是幸運的,戍邊有家人相伴,有妻子毫無保留的理解與支持,臨戰之前,還能有最後的話別。但隨其出戰的定襄軍,那些浴血奮戰,直接陣亡的將士,卻是直接將死訊與哀傷留給家人......

夜幕之下,衣袂飄動,苗條卻堅強的身影始終屹立,當勝利的消息傳來後,關城內歡呼不斷,馮氏緊繃的心絃終於鬆動了,泛紅的眼眶終於忍不住泛起霧氣。

得知父親打了打勝仗,楊延昭歡呼不已,帶頭在關城上奔跑跳躍,兩個睏倦的弟弟也跟着哥哥嬉鬧不已。

勝利的消息,以極快的速度席捲南下,三日之內,河東聞之,五日之間,抵報東京,十日以後,轟傳河北,半月之後,天下悉知。

此前,敵騎叩關,雁門示警,邊關告急,大漢這邊雖有所震動,但軍民之間,並沒有人心大動,更不可能造成什麼天下驚懼的局面。

主要是遼軍動兵太少,對於大漢而言,區區一萬遼軍,就能破強關,掠漢地?不要說大軍軍政將吏,就是最普通的百姓,都不會覺得雁門關外的遼軍能有什麼作爲。如果是遼軍發兵數十萬,大舉南侵,或許普通的漢民纔會擔憂起來。

這些年來,國家向安,越發富強,伴隨着漢軍不斷的軍事勝利,大漢軍民的心氣也是不斷提升。從殘酷亂世走出來的大漢軍民,並不畏戰,更不會懼遼。幾十年來,北方軍民,在抵禦契丹入侵劫掠上,從來都是慨然應戰,提刀殺賊的,對於契丹又何曾畏懼過。

即便在丟了燕雲十六州後,契丹與晉的那幾年鏖戰中,晉軍也是頑強作戰,血戰到底。更遑論,後來契丹入主中原,濫施暴政,從而引起的中原、河北軍民羣起抗擊了。

是故,三代以來,北方軍民就沒有畏胡懼胡這一說。而在晉王李存勖期間,與阿保機較量,河東強兵對陣契丹精銳,那也是壓着對方打的。

但是,自石晉以來,北方軍民的心中,也壓抑着一種不忿之氣。沒了燕山之險,塞北胡騎可任意進出,南下劫掠,如入自家後花園。豪傑之士,躍馬挺劍擊敵,卻往往因君主的昏聵,將帥的無能,內部的混亂,而宣告無用。

時間一久,不安在增加,怨氣在沸騰。是以造成一種,民不畏胡,而對戰屢敗的結果,着對人心士氣的打擊是很嚴重的。

直到劉知遠父子東出,建立大漢,又經劉承祐十年的改政革興,富國強兵,鞏固北方防禦,緩和北面衝突,那種不安的情緒,纔有所緩解。

而雁門大捷,在當下的大漢,更顯意義非常。這一仗,打出了漢軍的威風,極大地提振士氣,鼓舞人心。並且,這是自欒城之戰後,漢軍對契丹取得的又一次大勝,也值得大書特書。

不要說趙延壽那次北伐,雖然偷襲得手,並且對契丹殺傷甚衆,但在後續的幾年中,一直是被遼軍壓制着,幽燕地區因之而崩潰。遼騎的肆意侵擾,使得燕軍只能龜縮城守,不敢正面對敵,一度只能靠河北的輸血,才勉強堅持下去。

至於欒城之戰,戰果雖然輝煌,但偶然性太大,是諸多因素巧合在一起,最終造成了一場神話般的戰役,成就了皇帝劉承祐的威名。

而在朝廷後續的宣傳中,更加加大了其神話性,初期還會提到是高祖劉知遠的戰略性指導以及皇威庇佑,但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對乾祐皇帝單獨的讚歌。

在大部分普通的大漢軍民們看來,欒城之戰的勝利,那是皇帝陛下受上天所鍾,天命所在,無可匹敵,所以獲勝。敵情分析、出擊決策、戰機把握、周密安排、將士廝殺等等一切細節,都被模糊化了。

而白草口的勝利則不然,這是大漢的戍邊將士,靠着自己的勇敢無畏,正面對敵,以少克衆,憑着漢軍的戰法靠硬實力取得的勝利。相較於欒城之戰神話般的不可觸及,這卻是大漢其他將士可效仿,可以實現的成績。

論及歷史意義,比之欒城之戰,雁門關塞前的這場勝利,可稱微不足道,但論及對士氣的提振,對民心的鼓舞,則更有勝之。

第63章 武德奏事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章 柩前繼位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27章 不允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329章 遊市世宗篇47 封禪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74章 萬歲呼聲第474章 立場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103章 郭王會第194章 楊邠案(2)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68章 撤了第118章 商賈第97章 擴*整頓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40章 城塌了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18章 請願第126章 問罪第296章 反響第82章 瓦橋關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773章 質問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450章 落幕第73章 西北隱患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492章 事發第28章 下獄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38章 賞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106章 敲打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63章 武德奏事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147章 德勝渡第29章 請纓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98章 事泄了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408章 蠢兒子第75章 高貴妃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79章 滏陽之捷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11章 大典日第1761章 新問題第193章 楊邠案(1)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329章 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