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南國風雨

bookmark

至於南方,作爲大漢戰略所向,重點照看方向,自然也是風雲起伏。自從北方大戰,以大漢勝利告終,漢朝廷將目光轉向南方時,僅剩的幾方勢力,都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主要指南唐、南粵兩國,尤其是南唐。

朝廷這邊是越發咄咄逼人,南唐則是步步後退,雖然知曉大漢統一之志,但是朝廷意志不敢違逆,在其動兵之前不敢對抗,歲貢也不敢短缺。整個南唐,完全陷入一種待死狀態,自上而下,都處在一種絕望的情緒中,因爲絕望,知其必然,是以逐漸墮落、沉淪。

在漢唐之間淮南戰爭結束後,以韓熙載爲首的江北士人集團,曾主政了一段時間,厲行改革,打擊權貴、大地主、官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家財政也得到改善。

在那幾年間,南唐國力雖然因盡失江北而疲弱,但整體而言,還算安定,有江南的底子,又沒有斷絕與江北的聯繫,經濟也有一段繁榮期。

那段時間,在滿足歲貢之餘,南唐還積攢出了不少錢糧,用以發展軍事,擴充武備,南唐軍隊戰力翹楚潤州軍就是在那段時間被林仁肇訓練出來的。黎民百姓,因之得到了好處,土地兼併得到抑制,社會矛盾得到緩解,但代價就是,上層的衝突日益尖銳,那些利益受損的權貴、官僚、地主徹底走向聯合。

因而,好景不長,隨着唐主李璟又逐漸耽於享樂,繼嗣問題隱患重重,馮氏兄弟以及南方士族的復出啓用,再加上鍾謨等心向北方的官僚在串聯,一系列的狀況都給南唐的國勢蒙上一層濃重的陰影。

直到李弘冀殺叔之事爆發,作爲政治上的親近者,韓熙載受到牽連,徹底失勢,馮氏兄弟再度掌權,也正式宣告着南唐那脆弱的安定繁榮,宣告破滅。一切不利於貴族、官僚、地主、商賈的政策,都被廢除,韓熙載的改革成果終究化爲烏有。

自上而下,都回到了曾經的狀態,並且因爲大勢的緣故,更加瘋狂,更加極端。而丟了江北後,經濟上使得江北、江南的互補平衡被打破,國家日益沉重的負擔,也完全轉嫁到普通百姓身上。就在這幾年間,原本繁華富庶的江南膏腴之地,糧食、布匹仍在高產,然底層的百姓卻日益困苦,民怨極大。

就李璟個人而言,改革的成效他不是沒有看到,爲何會改弦更張,放棄韓熙載,轉而讓江南士人當權。這樣的選擇,也不能單純用昏昧來評價他。

更深刻的原因,在於李璟也從中看到了風險,南唐的建立得益於江南、江北的士人、地主支持,而權貴更是其血肉,一直以來,都是南方士人的力量強於北方,在盡失的江北諸州的情況下,強弱形勢則更加明顯。當江南的官僚、勳貴、地主、商人,這多方既得利益者聯合起來的時候,哪怕是是李璟,也望而生畏。

若是換了個意志堅決、手腕強硬的君主,或許能頂住這些壓力,保衛改革成果,然而,李璟並不是,文弱是其標籤,根本沒有魄力辦大事。

是以,當那股強大的保守力量掀起反擊之時,李璟退縮了,選擇了拋棄韓熙載,也由此開啓了南唐落幕前幾年的衰敗與沉淪,江河日下,宗廟將覆。

也就是在這種局面下,韓熙載南渡三十餘載,仕途坎坷,幾度沉浮,一腔壯志,終究是無所伸展,轉而縱情聲色,不再過問政事。而在歷史上留下了偌大名聲的那捲《韓熙載夜宴圖》,也在這個時期,在顧閎中的手裡繪成,提前問世。

或許是心中有愧,得知韓熙載的狀況,李璟還特意賞了不少財物與他,並從唐宮挑選了幾名美貌的宮娥,賜與韓府侍候韓熙載。並且,制止了江南士人對韓熙載的清算動作。如此,李璟心裡大概能好受些。

不過,南唐最後的衰亡,李璟終究是看不到了,於乾祐十三年冬十一月在唐宮中病逝。於李璟而言,這或許也是種解脫,至少,亡國之君的名號不會落在他身上。

太子李從嘉,在金陵羣臣的擁立下,於當年成功繼位,改名李煜,這位千古詞帝,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然而,於李煜而言,這顯然不是件幸事,面對的是滾滾而來的歷史洪流,作爲一名不合格的舵手,控制着一艘漏水的破船,在動盪中艱難前行。

相較於李璟,李煜上位後的處境,要更艱難些,對朝局的掌控,也要更弱些。朝政的混亂,民生的疾苦,情勢更加惡劣。不過,他也做了幾件事,比如秉持恭順中原朝廷的政策,繼位之初,便遣使上表。爲了滿足歲貢之輸入,繼續對百姓課以重稅,使江南之民日益怨憤。

同時,也摒棄了那些掩耳盜鈴的行爲,完全以中原臣屬、江南國主自居,一應禮制,皆降等遵行。李煜妄圖通過這樣的態度與行爲,贏得朝廷的歡心,以免大國之師征伐。

當然,明白人都知道,這不會起任何作用。在乾祐十四年,劉承祐三十一歲壽誕之時,曾降制,邀請江南國主李煜進京,再度被拒絕了。

李煜的理由,是他初繼位,國內尚不安寧,不便擅離,只遣使攜帶重禮爲劉承祐賀壽。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不敢,怕被扣留,李彝殷可是前車之鑑,因而冒着觸怒漢帝的風險,拒絕了。

於李煜,於金陵而言,是知道國之將亡,而無可奈何。然若讓其主動投降獻地,不到最後關頭,也不會做那選擇。

年輕的江南國主,面對國家的危亡局面時,並沒有奮發振作,難堪國事的糜爛,最終把軍政交與大臣,而自處深宮,風花雪月。在位的這一年多以來,除了涉及大漢的事務之外,少有過問,而是整個人沉浸在藝術之中,纏綿於情愛之中,倒也留下了不少宮廷豔詞。或許,只有大漢軍隊南下之時,能讓他猛然驚醒......

帝位更易,改革派徹底消沉,而軍事上,也再度遭受打擊。最大的打擊,來自於鄂州節度使劉仁贍的病亡,一直以來,劉仁贍都是作爲金陵上游的防禦柱石而存在,他的病逝,使得江南少了一名統帥,少了一座干城。

江南將帥,本就青黃不接,到乾祐十五年,也只剩下一個林仁肇堪爲可用之將。所幸,李煜聽從了建議,把林仁肇自南昌府北調,把長江防線交給他。然而,漢師南下,又豈是區區一個林仁肇能頂用的。

相較於江南的風雨飄搖,南粵國這邊,也不安寧。劉鋹荒淫殘暴,巫宦弄權,政治黑暗混亂,百姓水深火熱,怨憤之聲載道盈野。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是南粵國最真實的寫照。

在這裡,不得不提漢粵兩國之間的紛爭。起初,劉鋹有稱帝之心,受到了來自漢朝廷的嚴厲申飭與警告。

面對漢帝諭令的威脅,既然是少年意氣,也是無知無畏,劉鋹大怒,不僅不顧勸阻,驅逐了朝廷使者,還就在乾祐十二年八月,在興王府復辟,登基稱帝,同時斷絕與中原往來。

如此打臉中央的行爲,自然惹得劉承祐大怒,直接下令,湖南漢軍兩路南下,討伐南粵。一路以潘美爲主將,領軍一萬,自全州南下,攻桂州;一路以曹彬爲主將,發兵一萬,自郴州南下,攻韶州。

從動員兵力來看,大漢並沒有出到一分力,所動員的範圍只在荊湖,僅僅打算教訓一下南粵,併爲之後收取嶺南做準備。雖然惱怒於劉鋹的行爲,但大漢朝廷仍保持着理智,劉承祐也剋制着自己的怒意。

即便如此,潘美曹彬二人,也讓南粵吃盡了苦頭。粵國,也是可以武裝起十萬軍隊的,戰鬥力雖然差勁,但兵力擺在那裡,這或許是劉鋹無畏的底氣吧。

面對漢師討伐,粵國這邊,自是強硬應對。其應對措施,主要有三個特點:其一,漢軍分兩路來,他也分兩路對付;其二,宦官領軍;其三,急於求戰,與漢軍正面對敵。

爲了對付漢軍的侵略,劉鋹一共從各地調集了六萬軍隊。桂州方面,連敗四陣,韶州方面,連敗三場。結果就是,西面丟了桂州,東面韶州倒是守住了,但連州被曹彬攻取,兵馬傷亡近四萬。

若非兵馬不足,後繼乏力,潘、曹二人,都能趁機滅了粵國。而潘美也趁機向朝廷上奏,言粵軍孱弱,民心不依,請增兵滅之。當時,劉承祐還真是動心了的,不過綜合考慮後,還是放棄了,而是迴文讓其就地休整,爲他年計。以寡敵衆,也不是沒有代價的。

而劉鋹這邊,因爲連番的敗績傳來,算是被打醒了,驚惶之下,終於接受勸諫,修表遣使求和,同時迅速地自去帝號。

見其識趣,漢廷也同意了,不過加大了其歲貢額度,一直以來,相較於金陵,粵國的歲貢壓力並不算大,此番算是給其一教訓了。至於丟了的城池土地,則更沒有歸還的道理了。

劉鋹這個南粵皇帝,前後當了不滿四個月,算是過了一把皇帝癮,但代價是喪師失地加貢,一時爲人所恥笑。

提及南方,還有一個勢力不得不提,那就是僻居西南的大理國。當朝廷把目光投向南方時,是主動遣使到東京通好,希望能結爲友鄰。

大理段氏立國也二十五年了,已傳至第四代,在位的是段思聰。一直以來,都是自己玩自己的,然而,在天下形勢劇變之際,哪裡能夠獨善其身。

尤其在大漢滅了孟蜀之後,是不得不警惕起來,再加上,王全斌在西南磨刀霍霍,豈能不慌。弱國面對強國,如果不能處卑懷畏,那也距亡國不遠了。

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106章 誘惑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33章 西巡結束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330章 小市民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26章 冬至宴2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49章 降表第54章 繼續忽悠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22章 稱帝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351章 林邑國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98章 轉折點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41章 劉信遭貶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8章 濮州案(1)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32章 郭氏之慮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38章 賞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54章 滅門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1708章 格局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164章蜀臣第274章 厚葬之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200章 禦敵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52章 聯姻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89章 威壓王帥第117章 潑冷水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5章 漸不自知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0章 契丹亂政第96章 言官第150章 聽政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41章 劉信遭貶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21章 大朝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720章 靜默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60章 河東風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