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新貴

bookmark

“陛下!”回到崇政殿,落座不久,一名氣度厚重的中年官員,便至御前,垂首候命。

此人名叫呂胤,字餘慶,官宦出身,後晉年間以蔭補入職。哪怕到乾祐十五年,以蔭補出仕任職的官僚將吏,仍舊佔據了半數以上,這也是一直以來朝廷的主要舉賢渠道。剩下的,則於亂世之中,尋得機會,展現才能,得到任用。然後纔是通過徵召、科舉,入仕爲官爲吏者。

當然,隨着劉承祐當政以來,改革積弊,削平天下,國家趨向於穩定,社會恢復治安,再經過十多年的沉澱發酵,科舉出身的官員在大漢的官僚體系中,力量也在不斷加強,影響在擴大。

似乎王樸、王溥、王著、李昉、盧多遜、張洎等,都是其中的翹楚,雖然這些人並不能算作一個朋黨,但也從側面證明,科舉出身的官員在大漢的比重。並且,可以想見,未來科舉仍舊會發展成爲大漢最重要的取才渠道,就因爲其門檻較低,並且相對公平。

呂胤呢,是蔭補官員中的佼佼者了,累任多方,是從基層的崗位,一步步被提拔起來的,又經歷過晉末亂世,見識廣泛,深曉時弊,每居任,多有善政。這樣一個履歷紮實,而又能力出衆的官員,哪怕在人才輩出的大漢初年,也是不可能被埋沒的。

呂胤仕途生涯的轉折點,在乾祐元年濮州案,當時柴榮殺不遵政令、自行其是的濮州刺史張建雄,被召回京後下獄,聽候處置。當然後來是重視輕罰,柴榮被派到徐州,準備南征。

濮州案,原刺史張建雄基本是白死了,但濮州作爲黃河流域的重要州縣,還需人治理。當時柴榮就舉薦了呂胤,由他出任,呂胤升任之後,迅速廢除了一系列的張建雄的惡政,改行乾祐新政,不到兩年的時間,便使濮州士民,享受到了天子與朝廷的恩澤。

其後,就是一發不可收拾,從濮州刺史調任彰德知府,後又遷任大名知府、河東布政使司參政。在乾祐十二年到十三年的全國官政調整中,原本是有機會升任河東布政使的,不過劉承祐一道詔令,調任中央,並且直接擔任崇政殿學士承旨。至於大舅子郭侗,則被外放到滄州任知府,原知府楚昭府則出任河東布政使。

這一次升遷,對於呂胤而言,算得上是仕途的又一轉折點,雖然崇政殿學士承旨的品秩並不算高,但是作爲皇帝的近臣,崇政殿的重要職位,內外盯着的人可一點都不少。

而呂胤這由外而內,再經過在崇政殿的履歷,再進一步,不是做一方大員,就是成爲一部主官,將來登堂拜相可能也大大增加。

在崇政殿任職,只花了半個月,呂胤就取得了劉承祐的認可。他在地方治政上的經驗太豐富,很多事情,都能看到其實質,能給劉承祐提供許多他看不到的視野,對於劉承祐下放的事務,也都能妥善處置,與政事堂那邊,配合也相得益彰,極大地彌補了王樸與諸宰相們的矛盾。

沒錯,回到東京,位在宰臣,因爲政見的緣故,作爲崇政殿大學士的王樸,與政事堂那邊屢有衝突,範質在時激烈,魏仁溥當政後,仍舊有爭端。在其中,呂胤這個後期之秀,竟然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這是劉承祐沒有想到的。

而劉承祐看重呂胤,在於此人冷靜、鎮定而不乏果斷,辦事能力極強,並且,很受劉承祐欣賞的一個品質便是秉正,不盲從,不受脅,正義執言。

去歲,前宣慰使趙上交去世,按照成例,對其蓋棺定論,是該有所追贈。而趙上交,在晉末漢初的歷史舞臺上,也算一個風雲人物,從迎河東軍入東京,再到後面的科舉制度完善,帝制王化宣傳,爲大漢也做了不小貢獻。

不過,以宰臣陶谷爲首的一干人,主要是陶谷,卻以趙上交爲有罪之人進奏,不宜厚待。這種時候,恰逢劉承祐諮以此事,呂胤只是很平靜的說,趙公因識人不明,而受貶謫,前過已受懲處,何以加之?死者已矣,敘其生前,功與過孰重?

然後,劉承祐便降下恩諭,加諡號,追禮部尚書銜,同時封侯,以其孫襲爵。當然,對於趙上交的厚待,並不是因爲呂胤的諫言,除了對趙上交的公平定論外,也因爲劉承祐想到了趙曮,那個英年早逝,當初最受他喜愛的近臣趙曮,襲爵的就是趙曮的兒子。

至於陶谷,又引得皇帝不滿了,因爲劉承祐清楚,陶谷針對趙上交,就是因早年的積怨,而採取的報復。陶谷善於揣摩聖意,在擔任宰臣的這些年中,辦的很多事也確實挺合劉承祐心意,但這個人就是有改不了的毛病,明明年紀不小了,卻總是得意忘形。而劉承祐之所以沒撤換陶谷,既因爲他確實有用,也在於不想隨便打破朝堂新建立的平衡。

可以說,在皇帝身邊,呂胤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幹,突出的治務能力以及良好的個人操守。而隨着王樸的病重,在崇政殿,呂胤也成爲了實質上的主事者。

此時,看着沉穩地站在面前的呂胤,劉承祐也平和地問道:“有什麼事情?”

“江淮兵馬都監趙延進已進京,請求覲見!”呂胤答道。

點了點頭,劉承祐又問:“潘美、曹彬、郭廷渭呢?”

“尚在途中!估其腳程,也當在這一兩日內抵京!”呂胤說道。

“好!”劉承祐旋即吩咐道:“那就先見趙延進吧,吩咐下去,讓他稍事休息,飯時進宮,陪朕用膳!”

“是!”

劉承祐召趙延進、潘美、曹彬、郭廷渭這些將領進京,顯然不只是爲了聽取外將述職,最重要的,還在於爲了平南之事做準備。除了郭廷渭,其他三人,都處在平南的第一線,這番舉動,也正式宣告,皇帝已經做好了用兵的心理準備。

“另外,西北招撫使盧多遜上奏,定難軍李光睿有異動,似乎在暗中聯絡契丹,建議朝廷加強軍事防備!”呂胤又道。

聞之,劉承祐眉頭頓時就是一皺,雙目中閃過一道冷芒,道:“看來這李光睿也如其父一般,非安分之人,如其私結契丹,西北必然生亂!”

“陛下所言甚是!”呂胤說道:“夏綏內則紛亂不停,外則爲朝廷所迫,其勢愈窘,李光睿若想尋求破局,唯求外力,甘肅回鶻、漠北契丹,都是其交結對象,相較之下,契丹力量更強,對大漢的危害也更大!”

略作沉吟,劉承祐吩咐道:“讓盧多遜加強對定難軍的監控,再令樞密院降一制令,着靈、鹽、豐、延諸州兵馬,提高警惕,加強防禦!”

“是!”

壓制着那少許的負面情緒,臉上露出笑容,劉承祐看着呂胤,說:“此番春闈,會考士子頗多,聽說你弟呂端也赴京參考了?”

“回陛下,正是!”呂胤有些意外地應道。對於自己這個弟弟,呂胤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早就可以爲官任職,卻不急於出仕,不用科考,卻在誤了幾年之後赴京。但是,呂胤也能感受到自己弟弟的不凡,只是不敢在皇帝面前自誇。

劉承祐則笑了笑:“那就祝他今科能夠高中吧!”

“臣代家弟,多謝陛下!”呂胤趕忙道。

沉吟的一會兒,呂胤主動問道:“敢問陛下,文伯公身體如何?可曾改善?”

聞問,劉承祐看了他一眼,微微一嘆:“不容樂觀啊!幾至油盡燈枯,爲國操勞這麼多年,觀其衰朽至此,朕也是悲從心來,頗爲不忍。朕如今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儘量讓他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大漢一統天下!”

慨嘆一止,劉承祐情緒收斂,又對呂胤道:“你若有閒暇,可赴王府,替朕探視!”

“是!”呂胤對於王樸,還是很欽佩的,如今有了皇帝的應允,他也可以放下心中的某些顧忌,前去探訪。

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56章 是非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674章 爆發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384章 反響第176章 雍王第61章 淑妃病危第40章 荒唐太子第50章 下定決心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68章 西縣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90章 安全脫身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7章 誘其北上第330章 小市民第220章 啖耳將軍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章 父母兄弟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75章 按*不動第1720章 靜默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323章 鬥法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68章 撤了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429章 向南!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76章 太子還京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200章 禦敵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1707章第331章 泰來樓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57章 提親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79章 大獲全勝第115章 瀛州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3章 市井之聲第41章 高麗國王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77章 間策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29章 叔父第108 狀元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