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

樑王望着眼前巍峨的城門,心中感慨萬千。自從年節時進京於太后短暫團聚後,此番是他今年首次重回長安。

時過境遷,已物是人非。猶記年節進京時,他使用的乃漢帝劉啓欽賜的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出稱警,入言蹕,所用乘輿儀仗和天子並無二致。而此番入朝請罪,他原本卻連諸侯王的儀仗都不敢擺出,輕車簡從的一路行來。

反倒是漢帝劉啓早已派出使臣,在函谷關以諸侯王之禮迎接樑王入朝,遂讓他安心不少。樑王在函谷關換乘登輿,朝廷的使臣騎着高頭大馬,手持長長的皇家持節在前引路。使節的身後,樑字旌旗飄飄,禁衛威嚴,護騎簇擁着樑王的駟馬乘輿踽踽而去。

樑王抵達長安後,並未立即獲得皇帝的召見,而是在使臣的帶領下,前往皇親苑落腳。

在美輪美奐的皇親苑內,一個偌大的府邸早已空出,正門上高懸着皇帝欽賜的鑲金牌匾,上書“樑王府”三個大字。

樑王站在府邸門前的雲石臺階下,望着那金光熠熠的大字,久久無語。良久後,方纔長嘆一聲,領着諸多隨行的家臣緩緩步入。在他們的身後,厚實的蒙銅大門轟然關閉,將府邸內外隔絕成兩個世界。

接下來的數日裡,樑王除了入未央宮覲見太后外,便是閉門謝客,只有胞姐館陶公主劉嫖可以入內探訪。

在樑王連續三次上表請罪後,皇帝方纔下旨,在未央宮召見於他。

未央宮,北司馬門前。

光着上身的樑王,身負荊棘,跪伏在空曠肅穆的門前廣場上,身邊陪着他的是倚執華服的館陶公主。兩行熱淚從樑王的臉頰上滾落下來,打溼了面前的石板,陪着他的館陶公主也不時地拭着眼睛。

硃紅色的大門內,漢帝劉啓帶着兩列鎧甲鮮明的錦衣郎衛緩緩行出。

見得樑王二人,他減慢了腳步,臉上頗有些酸楚之色。

“你可知錯了?”

劉啓擺擺手,示意讓郎衛們止步,隨即獨自上前,站在樑王面前幽幽問道。

負罪跪地的樑王也擡臉看向劉啓,頗有些詫異,劉啓並未問罪,而是問“錯”,這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多日來的提心吊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他急忙砰的一聲狠狠叩地,哽咽道:“臣弟知錯了!謝皇兄寬宏!”

言罷,他復又悲從中來,出人意料的嚎啕大哭,彷彿要將胸中的鬱結之氣盡皆發泄出來。

劉啓嚇了一跳,心中也涌起些許愧疚。畢竟樑王有今日之失,某種程度都是他暗中推動的。

他長嘆一聲,輕輕拍了拍樑王的肩膀,勸慰道:“既已知錯,今後不要再犯便是。朕與你乃手足兄弟,需合心協力纔是。”

館陶公主此時也是泣不成聲,見皇帝已然寬恕了樑王,趕忙將他扶了起來,滿臉心疼的用絲絹細細的幫他擦拭着上身被荊棘劃出的血痕。樑王本就細皮嫩肉,這負荊請罪的代價不小,短短半日,背上已是血肉模糊。

劉啓看了,心中也很是不忍,趕忙讓郎衛幫着樑王卸下荊棘,傳太子詹事府的御醫前來醫治。如今長安城內,最好的醫者盡皆出自太子詹事府,這已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即便是少府的醫官,也時常前去討教。

是夜,太后在長樂宮仁壽殿擺下了盛大的家宴,皇帝,樑王,館陶公主和諸位皇子盡皆列席。

已然放下心頭大石的老太后看着滿堂兒孫,自是喜笑顏開,再加上趙王劉彭祖在一旁溜鬚拍馬,忍不住多喝了幾樽美酒,很快便是面色微醺。

樑王見狀,心知母后近年來爲他費了不少心思,心中不由愧疚萬分,也是大口大口的豪飲着苦酒。劉啓倒是面色如常,細細的品着美酒,不時和身邊的館陶公主攀談幾句,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

太子劉徹則是頻頻向衆人敬酒,此番能兵不血刃搞定樑國,又讓他見識到了皇帝老爹的政治手腕。

不戰而屈人之兵,帝王心術果然牛叉!

與之相比,劉徹覺得自己實在太嫩了,根本就是毛都沒長齊的小雞崽。無論如何,國內問題很快就能暫時緩解,劉徹謀劃籌備已久的各項發展計劃終於可以着手實施,實在讓他興奮不已。

翌日早朝後,劉徹親自前往樑王府,隨行的還有皇室實業的掌舵人——江都王劉非。

樑王望着眼前神采飛揚的兩個侄兒,這兩個劉啓最爲出色的兒子,不由念及自己與劉啓幼時,也是一般模樣。

唯一不同的,只是劉非早早的息了奪儲的心思,醉心於操持商賈賤業,自污聲名,比自己要識時務得多。

樑王的心思若是讓劉非知曉,定然要呲之以鼻,他掌管皇室實業的商務,可是真正的樂在其中,何來“自污聲名”之說?

在劉徹的解說下,別無選擇的樑王最終簽署了皇室實業的入股協議,“賤價”出售了樑國所有的租賦和不動產,成爲了明面上僅此於劉非的第二大自然人股東。

劉非心中暗喜,要知道樑國曆來富庶,底蘊可比他的臨江國厚多了,如今樑王的股份卻在太子劉徹的刻意低估下,少於劉非的股份,說明太子就是將他視爲集團未來當之無愧的掌舵者了。

樑王如今定然還不曉得集團董事長是啥玩意,手中握有多大的權勢,將來腸子怕都要悔青了。

協議簽署完畢,按照諸位皇子的先例,樑國已然全部交由朝廷代管。中央官署迅速抽調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樑國,全盤接管政務。

其實樑王前腳剛離開睢陽,豫州部刺史周亞夫就已着手清洗樑王舊部,成百上千的人頭落地。

待長安派出的官吏們抵達樑國,迅速填補了空缺的官職,開始大肆徵募百姓,前往朔方戍邊。而原本樑國的十餘萬私兵盡皆打散,由新任將領率領分往各個邊郡屯兵,原本尚顯單薄的長城防務立馬就能穩固不少。

漢五十九年十一月,膠西國都高密城破,劉啓第三子,膠西王劉閼於眼見大勢已去,自焚於王宮正殿。

漢帝劉啓下詔,以意圖弒父謀逆的重罪,將劉閼於追貶爲庶人,從宗室族譜中勾去,不得以劉氏之名設衣冠冢。廢膠西國,置高密郡。

同年十二月,淮南王劉安與衡山王劉賜入朝請罪。

漢帝劉啓下詔,由宗正府和廷尉府共同審理,最終判定“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爲叛逆事”的重罪,遂奪其國,將二人圈禁於宗正府中,永生不得釋出。同時廢淮南國,置九江郡;廢衡山國,置衡山郡。

於此同時,劉啓下旨嚴厲追究此事,最終一次性剝奪了近百名侯爵,因此而受牽連被殺者更是多達千餘人。

整個中原地區的諸侯勢力,在短短月餘遭受重創,然而卻無人敢冒頭抵抗。

豫州部刺史周亞夫如今掌握數郡之兵,早已殺紅了眼。他如今也是被皇帝逼得沒辦法,壓根無暇顧忌得罪了多少世家豪門,做個孤臣總比被抄家滅族要好得多。

直到年節將近,漢帝劉啓也怕逼得中原諸侯狗急跳牆,方纔派人制止了殺得興起的周亞夫。不但以執法嚴苛,殘暴不仁爲名,嚴加訓斥了一番,還順應民意的罷免了他所有的官職,召回長安閉門思過。

宛如驚弓之鳥的中原諸侯,雖明白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皇帝本身,卻仍紛紛上表讚頌天子寬厚仁德,萬分感念他的恩德。

替皇帝背了黑鍋的周亞夫,非但絲毫沒有鳥盡弓藏的悲哀,反而樂呵呵的收拾行裝,帶着少許親衛急速趕回長安。

周亞夫心中清楚,皇帝陛下如今是息了兔死狗烹的心思,不會再想法子要他的老命。也意味着他終於洗脫了圖謀襲殺太子殿下的嫌疑,可以安逸的做個閒散侯爺。加上長安的親眷紛紛來函,表示太子殿下私下賞賜了不少皇室實業的股份,足夠整個周氏一族驕奢淫逸的過上好幾輩子。

做個富家翁也不錯,周亞夫如是想。

隨着年節的到來,紛擾不斷的漢五十九年緩緩落下了帷幕。

近百萬的中原百姓,源源不斷的前往新設的四大邊郡,屯田戍邊。在那裡,先期抵達的十餘萬的官奴早已築好了房舍,修好了水渠,劃定了阡陌。大量的牲畜和農具也盡皆備齊,越冬所需的糧草和木材儲備充足,甚至是來年春耕的種子,也已精挑細選。

進入中央官署協從理政的太子劉徹,對丞相袁盎爲首的行政系統欽佩得五體投地,近百萬的大移民,竟能管理得井井有條,面面俱到,幾乎找不到任何疏漏。即便放在通訊和交通極爲發達的後世,也是奇蹟般的存在。後世稱頌的文景之治,看來實在不是玩假的。

遭受重創的匈奴和西羌諸部,即便越冬的糧草極度短缺,卻只能望着蜿蜒巍峨的長城無語凝咽。往年此時,他們早已從漢國邊民身上劫掠到大量的糧草牲畜,今年卻只能朝其他民族下手。

一時間,月氏,烏桓,呼揭,鮮卑,乃至西域諸國可就倒了大黴。與大漢國內的祥和氣象不同,漢五十九年冬天,長城關外一片混亂血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在這個寒冷的冬季發揮得淋漓盡致。

刀光血影間,仇恨也如冬季的草籽一般,埋藏在凍得堅實的泥土之下,只待春季到來,便會破土萌芽,遍佈茫茫草原。

(呼呼,漢五十九年終於寫完了,這一卷真的很難寫,所幸還是絞盡腦汁寫完了。新的一卷終於要展開,種田,發展,劉徹也即將登基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八百一十章 天羅地網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十四章 運籌馬上 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