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

塬南邑,南郊。

汽笛鳴響,火車緩緩駛出站臺,往東南駛去。

京南鐵路已是全線貫通,非但載貨列車,便連載客列車也迅速投入使用。

火車頭安裝的蒸汽輪機雖已大幅改進,行駛速度仍是不快,若不算停車補煤加水的時間,空車每個時辰仍只能行駛區區百餘里。

載客列車的行駛速度雖比載貨列車稍稍快些,然因乃是單軌鐵道,饒是沿途大驛增設有岔道和扳道設計,中途還是要通過各驛站間的簡易電報機彼此聯絡,以預留讓車的時辰,免得火車相撞。

兩千餘里的京南鐵路,載客列車若從長安城外的塬南邑出發,要抵達南陽郡治宛城,得晝夜行駛近愈三日光景。

若放後世華夏,乘客定是要罵孃的。

然在當今之世,這無疑令人驚歎。

無須畜力,只燒些石炭,就能將數萬鈞的貨物或上千乘客在短短三日間,運送到兩千裡外,過往是想都不敢想的。

莊蔥奇此時亦在火車上,看着車窗外緩緩後掠的樹木,心中頗多感慨。

去歲進京國考,他從樑郡啓程,坐的是驛車,是帝國郵政司行之多年,早已遍及全境各驛的四輪馬車,票價低廉,尋常百姓也坐得起。

然若家貲富足者,近年多半已改爲乘坐東風汽車,也就是“東風客運”所經營的蒸汽機車。

東風汽車行駛速度快,饒是遇着地勢過於陡峭崎嶇的特殊路段,要進行換乘,卻也能日行千里,且車廂寬敞舒適,又不似馬車顛簸,故深受世家權貴和豪商富賈喜愛。

尤是臘月間,返京述職的地方官員,但凡該郡縣往長安有蒸汽機車運營路線的,多半就不再乘坐馬車了,攜妻兒進京,只爲坐車過把癮的也爲數不少。

莊氏雖是鄉里富戶,阿父捨得在“光宗耀祖”的兒子身上花銷,可他身爲人子,卻是執意不受的,仍是坐着驛站馬車進京。

現如今,他已外放任官,離京赴任,且公府提早支了半年秩俸,雖仍捨不得坐東風汽車,新開通的京南客運列車卻是能坐坐的。

票價不貴,塬南邑至宛城,單程票,兩百錢,平均里程價算下來,若在兩處相隔十里的驛站間短途搭乘,只須一枚大錢。

雖說每日從塬南邑和宛城相向發車的,僅止一列,沿線地域的百姓們還是歡喜的,多等些時辰沒甚麼,好歹比馬車省錢啊。

過往捨不得坐馬車的,還得靠雙腳趕路,現今有了載客列車,又快又廉價,豈不美哉?

當然,若是行禮過多過重,譬如揹着大量貨物的商賈,票價就得額外增加了,貨物實在超出太多者,甚至無法搭乘客運列車,免得商賈將載客列車硬生生當做自家的貨車。

票價低廉,乃是朝廷普惠萬民的善政,可不是隨意教商賈投機佔便宜的。

況且,饒是商賈自身無有載貨車駕,也可出貲向“帝國物流”租借或直接交由其代運,非但價格不貴,若貨物在運送途中有甚短損,帝國物流更會適度加價賠償,畢竟是皇室實業名下產業,股本雄厚,賠得起,且極爲看重商譽和口碑。

莊蔥奇的行禮不多,因帶了兩個隨從,攏共六百錢的車貲。

只不過,他要到汝南郡赴任,故到得南陽宛城,尚得轉乘驛車,先到汝南郡治平輿縣,入郡府冊簿註記,再乘船渡過汝水,抵達吳房縣府就任縣丞之職。

“唉,待得京南鐵路鋪延至汝南郡,就沒這般折騰了。”

莊蔥奇望着窗外,微微感嘆,雖有些無奈,更多的卻是期待和信心。

吳房縣,爲汝南郡轄地,卻居汝水北畔,與郡治平輿縣隔水相望。

春秋定公五年,吳王闔周弟夫概奔楚,封此,故曰吳房。

漢置縣,高帝封功臣楊武爲侯邑,朝廷頒佈王侯京居令後,吳房侯舉家遷居長安,封邑廢黜,邑內民戶賦稅皆還縣府。

大漢現今商貿興盛,貨運繁忙,汝南西邊的南陽郡又是工業重鎮,貨物吞吐量極大,使得平輿縣的水陸碼頭日漸不堪重負,裝卸貨物的船舶皆要等待許久,才得以靠岸。

尤是吃水深的中大型貨船,若隨意找片灘塗地裝卸貨物,極易擱淺甚或觸礁。

汝水的最上游,居河南和南陽兩郡的接壤處,已修築了水陸貨運碼頭,並以支線連通京南鐵路。

故汝南太守與郡府屬官商議良久,決定在吳房縣也大舉興建碼頭,以此分流部分船舶,今後唯有進出汝南和南陽兩郡的貨物,其載運船舶才須在平輿縣裝卸轉運。

饒是如此,吳房碼頭的吞吐量定然也極大,船舶無論是中途停靠,還是要就地水陸轉運,皆會大量停泊在此地。

蓋因更上游的淮陽郡各縣,與北面的貨物運輸往來,多數會直接走陸運,就可運送到潁川和河南兩郡,進而轉鐵路運輸或大河船運,沒必要經汝水轉運,裝卸多次憑白耗時耗力,唯有與南面的貨物運送,才須要經過當地的水陸碼頭,轉由船舶水運,經汝水,入淮水,大幅減少運送成本。

故而,轄地囊括汝水中下游流域的汝南郡,乃是中原腹地極爲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汝南不通,貨流難暢,南陽郡的長久發展也勢必受到不小制約。

莊蔥奇出身樑郡,又曾在淮陽書院就讀,對汝水流域的水文地理皆是熟悉,民風民情更無消多說。

雖非土生土長的吳房人,然換了後世的說法,就是汝水北邊那旮沓的。

華夏百姓,自古有種純樸而奇特的地域意識,山東山西,水南水北,饒是隻隔了處水窪的兩個小村莊,也要喚作窪上村和窪下村。

平輿縣乃汝南郡治,爲郡府所在,發展自然得到偏厚,吳房縣與之隔水相望,發展卻較爲滯後,所謂的北岸那旮沓的百姓,自然不服氣南岸這旮沓的。

咱有不是後孃養的,憑啥甚麼好處都教平輿縣拿去了?

民患寡,也患不均嘛,實屬尋常。

各郡發展程度有所不同,郡內各縣亦如是,無論甚麼年代都是避免不了,爲政者只能盡力而爲,稍作平衡。

亦因如此,汝南太守去歲返京述職,以吳房縣的發展規劃作策論,得到了公府讚賞,皇帝陛下更是不吝於褒獎,當殿稱他勤政愛民,爲治臣表率。

實在風光啊!

汝南太守雖是意氣風發,卻未得意忘形,心知現任的吳房縣令沒讀過“新學”,勤勉有餘,靈便不足,恰逢縣丞出缺,便是特意請公府外放,幫着挑個適才適所。

既要能輔佐縣令興建碼頭和管理船運,又不能太過恃才傲物,得懂官場倫理,謹守分際,別終日想着搶班奪權,妄圖架空縣令。

要曉得,不少外放地方的京官,身上臭毛病多得緊,常與本地官員鬧不和,非但無有建樹,反倒耽誤事兒。

汝南太守也是京官外放,曾官居丞相長史,故對此極爲重視。

封疆大吏,且剛得皇帝讚揚,又在相府有人脈,現下向公府要人,公府自是要挑最好的待詔秀才。

莊蔥奇年歲不大,然國考優異,公府再三評鑑後,更覺他出身經歷合宜,才學品性也屬上佳,故是薦予汝南太守。

汝南太守特意單獨接見他,聊了小半日,覺着此子甚是合意,便是復稟公府,欣然應下。

於是乎,莊蔥奇尚未及冠,剛進京待詔,便得外放吳房縣丞,秩俸三百石。

各縣官員的秩俸,以其縣轄地範圍和治民數量有所不同。

如長安縣令,其秩俸高達千石,尋常大縣的縣令,秩俸爲六百石以上,若是治民不足萬人,不稱縣令而稱縣長,秩俸爲三百石至五百石。

縣丞的秩俸,則皆在二百石至四百石之間。

吳房縣雖不及郡治平輿縣富庶,卻也絕非小縣窮縣,這要看與誰比了。

吳房縣令秩俸六百石,縣丞秩俸則爲三百石,着實是不低的。

要曉得,待詔士子剛入仕任官時,絕大多數官秩皆爲二百石,莊蔥奇相較同輩,起點無疑高出不少。

尤是吳房縣方興未艾,又得汝南郡府乃至朝廷重視,是攫取政績的好地方,出身寒門的他,能得着縣丞之位,便連不少世家子都眼饞。

木已成舟,或許沒人敢背地下絆子,然盼着他出岔子,等着他折戟而歸的,等着取而代之的,也不在少數。

這是人性,免不得的。

莊蔥奇亦是心知肚明,故在志氣滿滿之餘,也是戒慎恐懼,不敢得意忘形。

早在去歲臘月,他就拜謁過汝南郡府官員,更是數度拜謁吳房縣令。

吳房縣令徐庸乃是典型的漢官,爲官威嚴剛正,爲人謙遜隨和,素來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官聲極好。

然其年歲偏大,已年愈五旬,這輩子估摸再擢個郡府掾史就到頭了,自得知郡府打算加大力度經營吳房縣,徐庸又不免多了些心氣。

一者,讓治下百姓過上更爲富庶的生活,乃他爲官之願;

二者,任內若是有所建樹,今後指不定能更進一步,遷調京城,到中央府署任官。

要曉得,中央府署諸官相較各郡縣官員,年齡普遍偏大,這是必然的,沒在地方歷練完整,文官是極難以往上走。

便連跟腳硬實的張騫和桑弘羊等人,昔年也都曾外放歷練,只不過起點甚高,得牧守一方。

依着徐庸的年歲和資歷,待得縣令任滿,若擢入郡府任官,此生難以更進一步,若是遷調中央府署,且非閒職,再做出不小建樹,指不定能位列朝堂,那就光宗耀祖的。

雖說很難很難,然終歸比過去多了希望。

人生旅途中,往往只須遙遠的前方現出些許光亮,就能教人鼓足勇氣,竭盡全力的邁步前行。

仕途,亦如是。

中途放棄,不肯咬牙拼搏,總歸難以位列公卿。

見得莊蔥奇態度恭順,且言談間條理清楚,治政想法雖稍嫌生嫩,卻又不乏獨到之處,徐庸對這未來下屬也是頗爲滿意。

他有自知之明,曉得自身缺點所在,故近年來在盡忠職守之餘,也不忘研讀些新學典籍,然終歸公務繁忙,所學有限。

現下太守特意招了這麼個縣丞,從旁輔佐,他非但沒有絲毫怨氣,反是心懷感念的。

妒賢嫉能?

真正的聰明人,且深諳爲官之道,居上位者,要懂得用人。

若手下皆是蠢材,倒是無須妒嫉忌憚了,可想有所建樹,難不成要事必躬親?

那光是打理縣府公務,他都真真要鞠躬盡瘁,累得死而後已了!

身爲縣令,縣丞若做得出彩,還少得他的功勞?

至少,公府考鑑時,少不得批句“治下有功,用人得當”。

總之,在汝南太守和吳房縣令眼中,莊蔥奇此子是不錯的,第一印象是極好的,對他就任後的表現也是頗爲期待的。

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一百九十七章 謀算諸越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三百零六章 商賈世家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一百五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間軼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