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對這些韃子部落的不信任感,徐世楊雖然要求他們每一個14歲以上的男性都要算作士兵,在宗主國需要的時候自備武器參軍打仗。
但徐世楊只允許他們裝備落後兩個時代的武器:最先進的火器只能是火繩槍,是鳥槍還是標準1倒是無所謂,只是出售給外蕃的火槍和火藥要酌情提高價格,不允許平價銷售,也不允許齊國公、平民隨意轉賣火器火藥,民間私下裡出售火藥武器必須到當地官府報備。
這樣的話,外蕃部落兵的主要武器將仍然保持在冷兵器水準上。
當然,雖不能與齊軍爭鋒,但鑑於齊國鋼鐵和鎧甲產能,這些部落相比以前鐵器比人蔘貂皮貴重的時代,裝備水平還是能提高許多的。
爲了儘快教化這些野蠻人,徐世楊打算在外蕃部落裡強力推行儒家思想教育,在部落的年輕人中培植愚忠思想,並且每年通過八股文的形勢選拔部分學習成績優異的青少年前往泉城讀書。
將來畢業以後,這些人會回到自己的部落,齊國將扶持他們成爲新的部落統治者。
當然,徐世楊會明確要求不準像他們推廣科學教育,理科工科教育將嚴格限定在齊國自己的公平民之間。
外人只要老老實實讀讀聖人典籍即可。
於此外蕃部落相對應的,齊國自己的庶民和奴隸也不準擁有性能較好的火器,若是購買燧發槍或擊發槍,必須擁有平民以上資格。
以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完成後,齊國陸軍將擁有常備野戰軍15到16萬人,海軍3萬人,可動員預備兵30萬人,民兵100萬以上。
外蕃部落兵1萬2千人,高麗兵2萬3千人。
內外總動員能力超過一百五十萬,即使是在一個統一且強盛的封建王朝,這也是個恐怖的數字,何況現在齊國實際上只擁有五省之地,這種情況可真稱得上過於武德充沛了。
……
兵部和工部的聯合會議從11月初斷斷續續一直開到12月中旬,軍改的大體框架纔算搭好,剩下的就是具體執行細節的問題了,這方面徐世楊本人不用太過關心,參謀部和各級野戰單位都能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
只是,兵部的軍改會議開完,不代表所有會議都結束了。
由於涉及明年齊王登基問題,今年的會議季顯得格外繁忙,徐世楊還要參與國家政權的構建、國號和年號的選定、登基日期選定等等一系列問題。
此外還有常規的年度總結和來年計劃……。
簡直忙得不可開交。
好在,常規工作大家都已經有很多經驗,按部就班執行就是了。
關於齊王登基的工作,這幾年齊國也在暗地裡做了不少準備——畢竟大家都知道這是早晚的事,而且所有人都盼着這一天,好隨着齊王的登基步步高昇呢。
實際上,真正給登基工作帶來麻煩的,是徐世楊。
比如談及國號問題的時候,大家都認爲大齊就挺好,但徐世楊提出歷史上齊國從未統一過天下,最多隻是個地方性政權。
而春秋時期五霸之首的齊國也是個很沒進取心的國家,這些氣質與未來國家戰略不合,因此反對國家直接稱爲大齊。
徐世楊的意見是,爲了顯示本朝與衆不同,不會重蹈以前朝代衰落滅亡的覆轍,乾脆直接把國號定爲“華夏”。
改一字國號爲兩字,國統直接追溯到民族伊始,暗示這個朝代並非新建,而是繼承自民族先賢。
徐世楊的這個要求聽起來比較牽強,不過對這個把自己家王朝無限拔高到與民族齊平的稱呼,齊王本人還是十分喜歡的。
於是就這樣定了下來,新朝國號華夏,年號追溯華夏有明確紀元的共和元年爲基準,明年爲共和1790年。
以共和爲年號也是徐世楊的主意,對內部的解釋是這樣可以沖淡齊王以臣下謀奪大周皇權的污名——我們是繼承先人再造華夏,可不是篡奪大周的皇權。
這一建議最大的支持者還是齊王本人,因爲徐世楊私下裡暗示,自己和自己的後代不會更改年號,以後對皇帝的稱謂,就會簡化成共和一世,共和二世、三世、四世……,這樣的順序排列,今後皇帝在稱謂上的個性將會被大大壓縮,徐睦河這個共和一世無疑將成爲史書上最引人矚目的存在。
不得不說,徐世楊太瞭解他的老爹想要的是什麼了,因此他可以投其所好,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把自己的想法輸灌給徐睦河。
得到齊王本人的支持,國號、年號的問題別人也就很難扭轉徐世楊的意見了。
順理成章的,當徐世楊提出國旗問題時,大家最終還是接受了他的意見:紅底色,黑十二角星套藍月套黃日的三辰旗。
旗意象徵天之明,也象徵新朝在胡虜手中拯救華夏,再造神州的功績(爲華夏帶來更美好的明天)。
正式登記日期選在明年二月甲子日。
因爲每年二月、八月,太陽會在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而太陽象徵皇權。
至於甲子日,則是因爲甲、子分別在天干和地支裡排第一位,且甲、子都對應“九”數,“九”乃上天之數。
最後,傳說中武王伐紂後,就是選在二月甲子定鼎天下,齊王特意選在這個日期,同時具有順應天數、先人的含義。
這之後,新朝的法制、利智、樂制、文制等,原本就有齊國的基礎在,無非就是更加具體化,規模化,因此很快就都確定下來。
期間唯一的波折,還是徐世楊堅持摻雜自己的私貨,要求在新朝實施內閣責任制:
皇帝作爲天下之首,總理全部國務。
太子作爲皇位繼承人,學習、協理國務。
一位首相,兼任太子太傅,既是皇帝理政的主要協助者,也是太子的老師(班主任)。
兩位次相,兼任太子少傅,外加六部尚書。
內閣員額11人,如果打個比方的話,這些人就是新朝的“主席臺”了。
當然,這畢竟是個封建王朝,皇帝和太子依舊高高在上。
只不過徐世楊希望能用相權來制衡皇權,免得將來自家出幾個昏君,一代人時間就把家底敗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