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人都說,徐世楊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但徐世楊自己知道自家的事,他真不是什麼梟雄,至少在過於重視親情這方面,他離一個合格的梟雄還遠得很。
當初自己在前線跟韃子拼命,後方自家大伯跟韃子暗通曲款,時候自己也沒殺了大伯出氣。
所以這次徐世楊打定主意,如果徐世鬆沒在戰場上直接戰死,那麼他就不殺徐世鬆——畢竟徐世鬆效忠的也是個漢人王朝,而且整個徐家之前都效忠過大周。
從心理上來說,原諒徐世鬆比當初饒恕大伯輕鬆多了。
只不過,徐世鬆現在已經沒了退路,正如他自己所說,若是投降,他之前所作所爲就成了完全的笑話,還不如那些一開始就想着投降的人。
而且,兩天前跟着他死亡衝鋒的那些戰士,該怎麼跟他們交代呢?
“既不殺我,又讓我當忠臣?”徐世鬆笑了:“你打算放了我?那又有什麼用,就算放了我,只要大周還沒亡,我就得繼續跟你打仗,到時候你不還是得殺了我?”
“就像你說的,我害死的人已經夠多了,還是別這麼費勁了,趕緊殺了我,咱倆都樂的輕鬆。”
“不,我說了我不殺你,那就肯定不會殺你。”徐世楊堅持道:“我確實會放了你,但不是現在,等到我抓到隆道皇帝,徹底滅亡大周之後,如果他願意,我可以把你們一起釋放。”
“還有文仲,以及那些願意跟着你們的官員、士兵和民衆,到時候給你們在海外劃一片山高水遠的地方,你們自己建國吧——當然,前提條件是,你們必須成爲華夏的屬國。”
徐世鬆看着徐世楊,一言不發。
徐世楊與自己堂哥對視,一臉坦然。
“你不殺前朝宗室?不怕留後患嗎?”最後,還是徐世鬆忍不住問。
“我可沒說一個都不殺,建興皇帝得接受審判,還有一些倒行逆施的趙氏宗族,我也不會放過他們。”徐世楊明確回答:“但是隆道天子,他好歹沒有投靠韃子的劣跡,只要他能接受華夏統一的事實,饒他一命也沒什麼。”
“至於後患,你們擁有江南的時候無法阻擋我,去偏僻的海外重新建國,又怎麼成爲我的後患?”
“而且我不是要你們重建大周,我會以你徐世鬆的名義,把你冊封到海外爲王,你願意把王位讓給趙家人,那也隨你,只不過華夏不會承認罷了。”
“怎麼樣?接受嗎?如果你接受,那麼你還有機會見到妻兒,也還能爲大周繼續盡忠,將來青史之上記起你來,估計會評價你爲海外孤忠吧?畢竟你存續了大周王朝。”
“我似乎……沒有反對的理由啊。”徐世鬆最上心的事,就這麼幾個:
一是青史之上對自己的評價,這個評價的關鍵就是自己是否真的忠誠,如果自己能夠繼續扶保趙氏宗族,哪怕向華夏稱臣,哪怕必須去海外建國,那這就都不是問題(實際上以徐世鬆對趙家人的瞭解,他覺得大周很快就會提議以稱臣爲條件議和了)。
二是世人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徐世鬆爲人所知的軍事經歷,只有鎮壓方臘叛亂和與華夏的對抗,前者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畢竟方臘軍太弱。
後者嗎,他輸的太憋屈了,如果現在死了,哪怕把他評價爲忠臣,恐怕也會詬病一下他的軍事能力。
如果還有機會海外建國,他還能拿土人刷一些戰績,向世人表明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對手太強。
第三,自然就是仁福公主和他們的兒女了。
爲人夫爲人父,舔犢之情還是有的,何況他們夫妻相親相愛這麼多年,感情深厚,自己必死倒也罷了,有機會不死,那當然還是要自己照顧他們。
“真是明智的選擇。”
徐世楊把手中的蘋果和小刀一起遞給徐世鬆。
成功打消對方的死志,讓徐世楊十分開心,不僅僅是因爲自己不用嗜殺兄長,這還意味着他可以以同樣的理由說服其他那些對大周愚忠的人。
這次南下的統一戰爭,必將以最小的流血方式解決。
僅僅這一點,徐世楊就可以在民族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這把刀子是當初從女真僞帝那裡繳獲來的,現在把他送給你,希望你去海外建國的時候,能夠明白到底誰是敵人,誰是你的兄弟。”
徐世楊說道:
“現在好好休息吧,等待事情的結束。”
“讓我寫一封信吧。”徐世鬆說道:“讓我把這件事告訴隆道官家,我會勸他放棄抵抗——既然必然會以我們的失敗而結束,那不如結束的快一點。”
……
徐世鬆寫了那封信,但那封信並未抵達隆道天子手中。
在徐世鬆昏迷的七月二十,金陵知府,金陵本地所有官員、豪族代表打開金陵城門向華軍投降。
徐世楊進城的時候,大周的官帽和笏板扔了一地,城門兩旁跪滿了投降的官員和豪族代表。
他帶領近衛軍騎白馬進城,在城門口,徐世楊命令所有人起立,同時宣佈一條新的規定:
華夏乃炎黃貴胄,不可輕易跪人,以後平民階級以上,只可跪天、地、君、親、師,餘者可拜而不可跪。
徐世楊目前只是太子,還不是君主,因此衆人皆可不跪。
江防重鎮金陵不戰而降後,臨安實際上已經完全無險可守——實際上不僅無險,連可戰之兵都沒有了。
得知徐世鬆要求遷都後,隆道天子和朝中還打算繼續跟着他的官員們立刻準備放棄臨安“南狩”。
但是在出發前,隆道天子在御花園遊船時落水得了風寒,重病不起。
華軍向臨安方向進軍的時候,隆道天子已經發高燒不能處理政務了。
共和1795年7月23,落水僅僅兩天之後,大周隆道天子駕崩。
徐世楊得知這一消息,簡直哭笑不得,這兩個不同世界的漢人封建王朝,利益集團處理不聽話皇帝的手段還真是如出一轍啊。
而且大周辦這事的速度,比大明快不少呢。
隆道天子的突然死去,並未結束這場戰爭,以文仲爲首的一部分官員在皇帝龍御賓天兩日後,就帶着隆道皇帝年僅七歲的兒子,向南方逃亡,剩下的其他大部分官員,則向華夏投降。
百忙之中,就沒人想起來應該看看徐世鬆那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