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寺位於S城南郊龍華鎮,華夏著名的佛教古剎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其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一是說創建於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年),二是說創建於唐垂拱三年(687年),三是據宋、大地方誌記載,爲五代吳越王錢擺所建。
是S城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相傳龍華寺始建於三國,吳王孫權爲其母所修,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現存寺院爲清光緒年間重建。如今的龍華寺早已成爲了以古寺、古塔、龍華廟會、龍華晚鐘構成的宗教旅遊勝地。
景色幽靜,殿宇巍峨,金碧鉤耀,禪韻莊嚴凝重。寺內殿堂齊整,佈局合理,主要建築有:鐘樓、鼓樓、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等。第一殿爲彌勒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彌勒菩薩。這裡供奉的彌勒像和其他寺廟一樣,相傳是中國五代時的布袋和尚(名契此)形象,袒露胸膛,笑口常開;第二殿爲天王殿,殿兩側是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像,面貌圓盛,姿態端嚴。與別的寺廟天王殿不同的是,這裡還供奉着一尊天冠彌勒像;第三殿爲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殿中供奉三尊金身“華嚴三聖”。正中是毗盧遮那佛,又稱法身佛。左邊是文殊菩薩,頂結五髻,身騎獅子,表示智慧威猛。右邊是普賢菩薩,身騎白象,以示尊貴。殿內還陳列一口明朝萬曆十四年(1586年)鑄造的寺鐘。
寺內鐘樓之上懸有一口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鑄造的青龍銅鐘,高約2米,重達13000斤。每年年底,都會有“迎新年撞龍華晚鐘”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
根據佛教界和有關學者分析、考證,認爲龍華寺創始於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唐垂拱
年間正式建立殿堂,形成一定的寺院規模。
龍華寺創始人是康僧會。在三國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他從交趾(今越南北部)來到建業(今南京市)。康僧會向孫權宣揚佛法,並通過燒香祈禱,得到佛舍利十三顆,吳王大喜,下令營造十三座寶塔,龍華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在吳王孫權的支持下,康僧會在江南一帶廣傳佛教,使吳地的佛教一度呈現出繁榮景象。
唐垂拱三年(687年),皇帝曾賜給龍華寺五千貫錢,四幹紗錠,用於建築圓通寶殿等殿堂,這是龍華寺有殿堂的開始。唐代詩人皮日休的《龍華
夜泊》詩,描寫了唐朝龍華寺的景色:“今寺猶存古剎名,草橋霜滑有人行。尚嫌殘日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
宋元時期龍華寺規模有所擴大,佛事繁榮。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宋朝皇帝將龍華寺改爲“空相寺”。隨後又賜給“空相寺”匾額,撥款重修大佛殿、寶塔,新建白蓮禪院。可惜元末毀於兵燹,殿堂毀壞,僧衆離散,唯龍華寺塔尚存。
明代龍華寺得到全面修復,成爲上海第一名剎。永樂年間複稱龍華寺。修復後的龍華寺,寺院規模雄偉。“紺殿蕊宮,檐牙複道,近古土木所未有。前闢放生池,築施食臺。其他隱室窈窕,林木翳瑟,遂爲五葺第一山。”
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世宗敕賜“萬壽慈華禪寺”匾額,從此龍華寺又稱“萬壽華禪寺”。但不久倭寇進犯,龍華寺再度遭到破壞。
明萬曆年間,皇帝又敕賜“大興國萬壽慈華禪寺”匾額給龍華寺,從此龍華寺又得名“大興國萬寺慈華禪寺”。萬曆年間,寺內新建了阿陀佛殿、輪藏殿、大藏經閣等殿堂。皇室對龍華寺的賞賜是十分豐厚的,僅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皇太皇就敕賜大藏經718函,裹金繡袱718張,五彩織桌衣18件,範金千葉寶蓮毗盧遮尋佛1尊,日月寶幡2對,縷金彩結幡10丈,大紅鎖金友幡2對,宮修五彩西方三聖法華28品,聖像18軸,五彩金供花4朵,五彩對立面龍花瓶2對,供佛古銅器5件,御書承恩堂匾額1座,金印1顆等。明朝皇帝敕賜給龍華寺的藏經、範金毗盧佛像和金印,被稱爲“龍華三寶”,至今珍藏寺內。
清代是龍華寺的全盛時期。清朝順治年間,韜明禪師被推舉爲龍華寺住持。他破院風光,鼎新開闢,先後修建了韋馱殿、東西照樓、懷香樓、藏經閣等,被稱爲龍華寺中興的開山之祖。韜明和尚圓寂後,置塔於龍華寺三聖殿亮度。弟子大壑禪師(又稱沛堂和尚)繼任住持。
據康熙十二年(1673年)張寰輯《龍華志》記載,當時龍華寺主要殿堂有:大雄寶殿、三大士殿、圓通寶殿、韋馱殿、天王殿、千手觀音殿、大悲殿、真武殿、禪堂、祖師堂、法堂等,另外還有鐘鼓樓、大藏經閣、文昌閣、方丈室、東西照樓、懷香樓、塔院、東軒、三元祠、張方伯祠、五通祠、僧房禪舍等建築,整個寺院金碧輝煌,雄偉壯觀,使龍華寺達到鼎盛。
清代咸豐年間,觀竺法師住持龍華寺。他是天台宗第四十祖,在龍華寺弘揚天台宗,並募集資金修整殿宇。清政府彰其功德,賜給龍華寺一部《清藏》,共730池,現仍珍藏在寺內。觀竺法師傳法與弟子所澄,所澄弟子有跡端、文果等,都是龍華寺的著名僧人,對維修寺院作出了貢獻。
近代1911年,近代名僧諦閒法師主持龍華寺,他是天台宗第四十三世傳人,歷任慈溪獅子庵、永嘉頭陀寺、紹興戒珠寺、寧波觀宗寺、天台山萬年寺、上海龍華寺住持,還曾到哈爾濱市極樂寺傳戒,他的著名弟子有倓虛、常惺、妙真等。
在民國年間,在戰爭中,龍華寺走向衰微。1936年《上海研究資料》記載,龍
華寺尚存有大雄寶殿、大悲閣、方丈室、金剛殿、三聖殿、彌勒殿、伽藍殿、觀音殿、祖師殿、地藏殿、羅漢堂、鐘樓、鼓樓、客堂、齋房等建築。可惜1937年大多毀於日本侵略軍的戰火之中。到上海解放時,已破壞不堪,有毀圮之勢。民國期間,經華寺的住持仍次有元照、性空、圓明、了願、永禪、心慈法師,其中性空法師曾舉行過三次傳戒法會,影響較大。
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龍華寺進行了多次修復,如1954年,曾聘請了古建築專家,按照宋代規格修建了龍華寶塔。龍華塔相傳建於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孫權爲孝敬父母親而建,故又名報恩塔。現存塔身和塔基都是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重建,距今也有一千多年曆史。經1954年整修後,恢復了宋代舊觀,是一座磚身木檐的樓閣式塔,平面八角形,共七層,總高40八米,內室爲方形,底層高大,往上逐層收縮,形成密檐。飛檐高翹,檐角下懸銅鈴,微風吹過,一片叮呼清脆的鈴聲。塔頂有鐵製的覆鉢、露盤和寶瓶,及號稱鎮塔之寶的“七相輪”。龍華塔聳立在黃浦江畔,造型優美,結構堅固,雄偉壯麗,是中國古代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1957年和1979年,國家對龍華寺又進行了較全面的整修。移交僧人管理後,明暘法師榮任龍華寺方丈。此後,僧人將殿堂內佛像裝修,面貌煥然一新。現在,龍華寺的建築格局是中軸線排列有六進殿堂,即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中鈾兩側有鐘鼓樓、兩廂和偏殿,所有建築飛檐甍脊,莊嚴幽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