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

李鬆晨和嚴復見面後,就向嚴復發出了邀請,而嚴復客氣了一番之後,也很痛快的接受了李鬆晨的邀請,願意代表華東**,出訪徳國進行文化交流。

其實在遠東戰爭之後,嚴復原本就有心向華東**靠隴,儘管從嚴復的內心裡還是忠於清廷,並且主張在中國施行君主立憲制度,但清廷的表現實在太糟糕,而華東**取得的成就又太耀眼,雖然嚴復也曾經一度希望在元老們的主導下,在清廷推君主立憲的改革,這樣嚴復也可以沒有顧慮的投奔到元老這邊來。

但在瞭解元老們的海外歷史之後,嚴復也徹底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爲一來是元老的海外史中己說得很明白,他們是明朝的後裔,三寶太監下西洋時留下的後人,並非是清廷的孑民,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和清君主立憲制度廷還算是有家國世仇;二來元老們在海外都是施行的共和制度,也就表明元老根本不可能奉立清廷的皇族,實行施行君主立憲制度。因此嚴復只能在效忠清廷和投向華東**中二選其一,不可能做到二全其美。

從嚴復的本心來說,並不是只願做一名學者,一來他有較強的功名心,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光宗耀祖,這當然也不是壞事,二來也是想爲中國的的富強盡一份力。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顯然是隻能投靠華東**。只是嚴復出於自己現在的名望、地位和麪子,都不可能主動向華東**投靠,因爲畢竟嚴復也算是受過清廷的皇恩,清廷再怎麼腐敗無能,但對嚴復還是有恩的。儘管嚴復推崇西學,但也會受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投靠華東**無疑就對清廷的背叛,成了貳臣,因此對嚴復來說,最理想的結果是在淸廷滅亡之後再投靠華東**,這樣就不必擔負叛臣之名了。

不過嚴復也知道老話說得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現在投靠華東**,都不能算是雪中送炭了,何況是等華東**真的開朝建基之後,就算那時華東**爲了顯示新朝的氣度容納了嚴復,但也只會給嚴復一個閒職,很難委以重任,那還不如就當一個學者算了。

而現在華東**的邀請,到是給嚴復解了套,他到不在意代表中國與徳國進行文化交流的虛名,但這無論算是合作也好,是幫華東**做事,都表示自己和華東**己經搭上了關係,另外這次自己是以學者的身份出訪,並沒有在華東**里正式任職,無論將來歷史怎麼評論自已,但嚴復自己是問心無愧的。而且嚴復也不是講究虛禮的人,因此很痛快就答應了李鬆晨,接受了華東**的邀請。

搞定了嚴復之後,李鬆晨也信心大增,一來是至少成功了一半,二來只要嚴復答應了,他就有辦法對付辜鴻銘。原來在接到這個任務時,秦錚告訴李鬆晨一則舊時空裡的嚴復與辜鴻銘的趣事。

原來在一次宴席,辜鴻銘宣稱恨不能殺嚴復和林紓二人以謝天下,當時嚴、林二人均在同席。不過嚴復涵養好,對辜鴻銘的大放厥詞一笑了之,林紓則是個火爆脾氣,當場質問辜鴻銘何出此言。辜鴻銘振振有詞道:“自嚴復譯《天演論》一出,國人只知物競天擇,而不知有功名,於是兵連禍結;自從林紓譯《茶花女》一出,莘莘學子就只知男歡女悅,而不知有禮義,於是人慾橫流。以學說敗壞天下者,不是嚴、林又是誰?”

當然辜鴻銘說要殺嚴、林二人不過是戲言,主要是辜鴻銘推崇國學,鄙視歐洲文明,而嚴、林二人都是翻譯歐洲著作而聞名,因此辜鴻銘早就看兩人不順眼,於是找個機會挖苦兩人一番。其實算起來在舊時空裡的嚴復與辜鴻銘還算是親家關係,嚴復的孫女嚴倬雲嫁給了辜鴻銘的堂侄辜振甫(即曾任臺灣海基會首任董事長)。

果然,李鬆晨和辜鴻銘一談,辜鴻銘一口就拒絕了華東**的邀請,還稱嚴復無學無識,有什麼資格代表中國去和德國學者進行文化交流,自己可不屑與嚴復爲伍。這個結果也早在李鬆晨的預料之中,就知道辜鴻銘沒有那麼好說話,因此也沒有太在意,只說這一次的機會難得,請辜鴻銘不要輕率的做出決定,不訪再考慮幾天,自己在三天之後再來拜訪。

李鬆晨離開之後,有辜鴻銘的朋友來拜訪,勸說辜鴻銘,一來是現在華東**如日中天,必將取清廷而代之,因此得罪華東**,有百害而無一利;二來這次和德國的文化交流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就是放眼世界,也是首次有兩國**主導的文化交流,又是東西文化的碰撞,這可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文化盛世,參與的人必將青史流名,如果錯過了,豈不是可惜了;三來辜鴻銘一向推崇國學,這正是一個將國學推向海外世界的大好機會,如果辜鴻銘不去,這次文化交流必然由嚴復主導,嚴復其人崇尚西學,怎能向世界推廣國學呢?而辜鴻銘去了,正好和嚴復比一比,看誰在德國更受歡迎。

其實這是受李鬆晨之託,從側面來勸說辜鴻銘的,不過這番話確實打動辜鴻銘,實際上辜鴻銘是非常想參加這次訪問的,因爲向歐洲國家推廣中華文明,一直都是辜鴻銘畢生追求的目標,這確實是一個大好機會;另外德國對辜鴻銘來說,也有特殊意義,因爲辜鴻銘在歐洲留學14年,其中在德國有6年,分爲兩個階段,後一個階段就讀於德國著名的萊比錫大學,這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德國曆史中第二悠久的大學,培養出不計其數的著名人物。因此這次辜鴻銘如果能去德國,無異於是錦衣還校。最後青史流名也對辜鴻銘有強烈的吸引力。

辜鴻銘是典型的學者,對做官到並不感興趣,除了推廣宣揚中華文明之外,對自己的名聲,榮譽也十分看重。儘管辜鴻銘推崇孔孟之道,也主張皇權,在庚子國變時出版爲清廷辯解的文集《尊王篇》,但實際上辜鴻銘對清廷並沒有什麼好感,慈禧過生日時,他就寫下一首譏諷的賀詩: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他對皇權的尊重,實際是由於中華傳統文明中,皇權具有極爲重要的地位,而並非是對清廷有特殊感情。其實這個時代的學者都不可能對清廷有好感,畢竟清廷的表現實在太爛了。

而拒絕華東**的邀請,一方面是對嚴復不爽,另一方面也是文人的清高作祟,因此聽了朋友的勸說之後,也不禁有些後悔,自己確實拒絕得太倉促了,好在是李鬆晨沒有把話說死,三天以後還會來拜訪,只希望他真能言出必行。

果然,三天之後,李鬆晨又來拜訪辜鴻銘,而這一次辜鴻銘也沒有再矯情,見面就答應下來,願意出訪德國,但又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這次訪問德國,在文化交流方面必須是以自己爲首;二是安排自己回母校訪問一趟。

即然決定要去德國,辜鴻銘也就放下了面子,盡力的爲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利益,這次出訪當然是會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因此如果是華東**文化交流的主導者,自然可以在參與人員中脫穎而出,成爲最耀眼的一個,而回母校訪問不僅有巨大的象徵意義,實質意義也同樣不小,畢竟萊比錫大學可是培養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弗里德里希尼采、羅伯特舒曼、卡爾李卜克內西這樣優秀的人物,而這次回校訪問,也能讓辜鴻銘達到與這些先輩校友比肩的地位。當然辜鴻銘也保證自己會全力配合華東**的這次訪問,確保訪問取得圓滿的成功。

其實這兩個條件並不過份,有資格和辜鴻銘爭文化交流的主導者的,只有嚴復,但嚴復並不在意這個主導者的身份,當然不會和辜鴻銘爭,至於在訪問其間,安排辜鴻銘回自己的母校訪問更不是問題,畢竟這對德國,對萊比錫大學都是一件好事,相信德國方面也會盡力的配合,促成這次訪問。

約請到了嚴復和辜鴻銘,李鬆晨又按青島方面的要求,又邀請了幾位學者,共計湊齊了7個人,組成了這次華東**訪德代表團中的文化小組,由辜鴻銘擔任組長。

這樣訪德代表團的最後一塊拼圖補齊,於10月12從青島出發,華東**也專門調動一艘大型客輪,運載全部訪德人員,並派遣兩巡洋艦沂州號、濟寧號護航。到達上海時,在上海的港幾停留一夜,而李鬆晨也在港口舉行了一次隆重的歡送儀式,上海的參加這次出訪的人員都在當晚上船。第二天,三艘船艦駛離中國,向德國進發。

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區(六)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一六七章 新艦下水(三)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二十六章 錦州告急(五)第四三三章 進攻北京(十二)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四三七章 政客(二)第二九二章 情報機構(下)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三六六章 餘波未平(三)第三一一章 二進膠州(四)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五七一章 預備會議(六)第六一八章 滿洲里戰役(十二)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四六二章 圍殲日軍(六)第三七四章 對馬海戰(一)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一三零章 外調(四)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五五五章 土地改革(十)第六零九章 朝見風波(一)第二五三章 工作組第二二二章 青島戰役(六)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四三八章 進京(五)第二一零章 戰爭規則(六)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三八三章 足球比賽(四)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三七九章 上海(七)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六十章 大沽口會議第二三零章 各方反應(四)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三十八章 聯軍進攻第三零九章 二進膠州(二)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六一三章 朝見風波(五)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三三四章 李鴻章來訪(十一)第五二二章 外交施壓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一六二章 對日談判(七)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五八二章 青島密約(二)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四十八章 登陸作戰(下)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五四三章 鎮南浦登陸(三)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選擇(三)第一二七章 外調(一)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十章 接管濟南(三)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十章 備用計劃第三八六章 足球比賽(七)第一九七章 巴達維亞(五)第四零二章 全面開戰(十一)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六七六章 大獲全勝(七)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五七三章 預備會議(八)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一四二章 北倉之戰第二十一章 接管濟南(十四)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五九七章 上海租界(九)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一四三章 北倉之戰(二)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