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

bookmark

初步設計交給德國海軍之後,在德國海軍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對其他的設計、參數到沒有太大的異議,但裝甲太過薄弱,讓德國海軍確實難以接受,水線裝甲帶競然只有150mm厚,這基本就是裝甲巡洋艦的水平了。雖然在交流的時候,海軍小組也說過,戰列巡洋艦就是一種裝備了戰列艦火炮的大型化裝甲巡洋艦,但1艘20000噸級,相當於戰列艦極別的軍艦,卻只有1萬噸出頭的裝甲巡洋艦的防護水平,這怎麼也說不過去的。因此提出修改意見,要求將水線裝甲帶増加到200mm厚。

對此海軍小組給出的解釋是:首先戰列巡洋艦的特點就是高航速、輕護甲,畢競戰列巡洋艦的對手不是戰列艦,而是敵方的戰列巡洋艦或裝甲巡洋艦,英國建造的戰列巡洋艦無敵號的水線裝甲帶也只有150mm厚,雙方的防護基本在同一水平上,那麼德國建造的戰列巡洋艦自然沒有必要安裝更厚的裝甲,畢竟無敵號的主炮也是戰列艦級別的305毫米,除非將裝甲厚度增加到戰列艦水平的至少280毫米以上,否則將水線裝甲帶増加到200mm厚,同樣防不住敵方戰列巡洋艦的火炮,這樣做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用,但老實說作用實在不大,而且還會拖累軍艦的速度,還不如省下裝甲,提升速度。

其次是德國的克努伯裝甲質量原本就優於英國的維克斯裝甲,同時華東**設計的外飄型側舷結構可以減少被彈的角度,由其是在遠距離交火時,彈道飛行的弧度較大,外飄型的側舷結構可以有效的降低炮彈的撞擊力,因此綜合下來,150mm厚的裝甲相當於英國180-190mm的裝甲厚度了,可以說在和英國的同類軍艦相比,已經佔有一定的優勢。

最後在炮塔、指揮塔、彈藥庫,動力艙這樣重要的局部區域將裝甲加厚至250 mm,這己經十分接近戰列艦的裝甲級別了。在這裡華東**實際引入了舊時空的海軍條約時期開創的重點防護理念。在海軍條約時期時期,甴于軍艦的噸位、火力均受限制,因此各國的軍艦設計者都絞盡腦汁,在有限的噸位內,製造出最強的軍艦,於是發明了重點防護理念,即對軍艦的重點部位、區域加強防護,對次重點乾脆放棄,省出噸位來加強航速和續航力。

像炮塔、指揮塔、彈藥庫,動力艙這些位置,都是軍艦的致命之處,炮塔被擊毀,會削弱軍艦的戰鬥力;指揮塔被擊中,有可能將軍艦的指揮系統一窩端了;而彈藥庫中彈是最危險的,一但引發貯存的彈藥殉爆,會給軍艦造城毀滅性的打擊;而擊中動力艙,破壞軍艦的動力系統,降低速度和機動性,在海戰中基本也就九死一生的局面。而除了這些位置之外,其他地方就算是挨幾炮,軍艦也扛得住,那怕是在水線帶中炮,對一艘20000噸級別的軍艦來說,也不會傷筋動骨,只要損管得力,根本不會有太大傷損。

基於這些因素,雖然這一型軍艦的水線裝甲帶只有150mm厚,但還是有相當的生存能力,當然是不能和戰列艦相比,也絕不算是不堪一擊的。

這些解釋德國海軍部到也能夠理解,但在心裡上怎麼也過不去,畢竟以前德國軍艦一向都是注重防禦的,現右突然來了個急轉,肯定接受了,於是最終經過商議之後,還是決定將水線裝甲帶増加到180mm厚。

但這一改動造成了兩個後果,一是増加了大約800-1000噸的重量,使總噸位肯定要超過原來的20000噸;二是會降低軍艦0.5-1節的速度,可能最終的速度達不到27節。除非是在其他地位削減重量,

最後雙方協商決定,取消全部的**發射管;將6座雙聯150毫米副炮,改爲4座;將8座雙聯105毫米速射炮,改爲4座雙聯105毫米速射炮,4座雙聯88毫米速射炮。這樣調整下來,可以減少大約5-600噸的重量,免強可以達到德國提出的技術要求。

其實在主力艦裝備**的作用並不大,因爲這個時候炮戰的距離已遠超過了**的射程,而主力艦也不可能冒險靠近敵艦發射**,因此**的作用主要是用在對失去戰鬥力的敵艦補槍,但主力艦出動,肯定會有隨行的護航軍艦,這些軍艦上裝備的**也可以幹這種活,而且還比主力艦幹得更好。當然這又涉及到怎麼算人頭、計戰績的問題,不過這和軍艦的建造無關。

當然這樣調整之後,副炮的火力肯定是被削弱了,不過軍艦的戰鬥力主要是看主炮,由其是主力艦,都是比拼主炮,副炮的作用只是對主炮的補充,以及在一些低強度的戰鬥中使用,或者是對付抵近施放**的小型軍艦,因此對軍艦的整體戰鬥力的影響並不大。

初步設計就這樣確定下來,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深化的設計圖紙,以及和各種載荷、負荷、力矩、承力等數據的計算,這是一個十分複雜而細緻的工作,由其是在這個沒有機算機制圖的年代,完全要靠人的手工繪製完成,而且有時候只要是有一條線畫錯了,整張圖紙也就基本作廢了,因此僅靠海軍小組的幾個人當然是無法完成的,好在是這樣的繪圖員在德國有的是,海軍小組只用給他們提供指導,動動說就行,繪圖的事情全部交給徳國的繪圖員來完成。

而就在雙方進行軍事交流的同時,華東**對歐洲其他國家的訪問也在順利的進行,首先訪問的是奧匈帝國,徐濟超和李三傑在這裡受到了十分熱烈的接待,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都在當天接見了兩人,顯示出十分高規格的禮遇。

不過徐濟超和李三傑對這位奧匈帝國皇帝的主要印像是茜茜公主的丈夫,而非皇帝本人,不過這位公主早己去世多年,因此兩人無緣一見芳顏,相比之下,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在歷史上的名氣要比他的皇帝伯父大得多,正是皇儲的遇刺身亡,成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估計皇儲也不會希望自己以這樣的方式在歷史中留名。

當然皇帝和皇儲對兩人的到訪顯示出十分熱情的態度,這一方面是因爲看在老大哥德國的面子,連老大哥都對來自東方古國的客人禮遇有加,做小弟的自然不能怠慢;另一方面奧匈帝國也希望和華東**交好,牽制俄國。奧匈帝國和俄國的矛盾主要在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不過俄國的實力要遠強過奧匈帝國,完全是靠德國的支持,奧匈帝國纔有底氣和俄國爭奪巴爾幹半島的主導權。

而華東**在遠東戰爭中擊敗俄國,不僅是德國希望和華東**結盟,以牽制俄國,奧匈帝國也同樣存有這種心思,畢競多一個有用的朋友,總是好的。

在奧匈帝國的訪問時間是一週,徐濟超和李三傑與奧匈帝國的官員們舉行了數場會談,並且簽訂了一系列的經貿合作協議,同時還出席了許多活動,並參觀了許多著名景點,如維也那大劇院,布拉格廣場等,因爲奧地利和匈牙利都是歐洲著名的旅行、文化地區。不過回國之後經秦錚提醒,兩人才知道自己錯過了一件大事,沒有在維也那的街頭找尋一位不得志的畫家。

結束了對奧匈帝國的訪問之後,兩人分頭行動,李三傑由奧匈帝國出海,橫渡地中海,訪問奧斯曼帝國,並且還有奧斯曼帝國駐奧匈帝國的外交人員陪同,而徐濟超則訪問意大利。

李三傑一行到達奧斯曼帝國之後,受到的接待比奧匈帝國更爲隆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派遣自己的衛隊在港口迎接,並一直將李三傑一行送入下榻的飯店。

就在第二天,蘇丹就在皇宮裡舉行了盛大的儀式,接見李三傑,在會談中,蘇丹正式向李三傑提出,奧斯曼帝國希望和華東**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奧斯曼帝國這麼急切的想和華東**建交,也是有說不出的苦衷,原來俄國在遠東戰爭中失敗,又失去了大量遠東的據點要地,東擴己經是徹底停止了,轉而在遠東地區守住現有的利益和領土。不過擴張和對領土的渴望幾手就是斯拉夫民族的天性,既然在東方受阻,那麼不妨在西方試一試,想在巴爾幹地區撈點好處,以彌補遠東的損失,同時也可以轉移國內的矛盾。

不過俄國在巴爾幹地區受到奧匈帝國的競爭,一時兩國劍拔弩張,關係也立刻緊張起來,而全世界的目光也都集中到這兩國身上,卻忘記了在這個時候,巴爾幹地區雖然大部份實現了自治,或是被其他大國託管,但在名議上,巴爾幹地區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只是沒有那個國家會在意奧斯曼帝國的態度。

但奧斯曼帝國自己卻不能置之不理,但兩邊都是奧斯曼帝國惹不起的主,相對來說奧匈帝國還好一些,只對巴爾幹地區感興趣,而俄國的野心更大,不僅想吞併巴爾幹地區,還想吞併整個奧斯曼帝國。

過去奧斯曼帝國還可以依靠英法德等國來抗衡俄國,但現在英法己和俄國結盟了,還能靠得住嗎?德國又是奧匈帝國的大哥,恐怕也不會全力幫助奧斯曼帝國,因此奧斯曼帝國還需要尋找其他的幫助。

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一零八章 考查(五)第五十八章 遠東戰爭結束(上)第四六八章 迎擊俄軍(五)第三七零章 談判團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三十七章 圈孑(下)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一)第一八五章 德國海軍戰略(三)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二零四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十)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擊(二)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二十三章 接管濟南(十六)第二七二章 戰爭開始(一)第二零三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九)第四三零章 戰爭再啓(一)第二四八章 天誅(五)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四八零章 統一商界(二)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五八四章 青島密約(四)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四六四章 武昌之行(五)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五五九章 美國(二)第三三六章 工業成就(二)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二二四章 青島戰役(八)第二九三章 漁人行動(五)第九十八章 天津租界(五)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五六七章 陰謀(五)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戰(七)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六八九章 反制(三)穿越艦隊簡介一052D型驅逐艦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一零一章 天津租界(八)第三九九章 全面開戰(八)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一八五章 護僑行動(七)第五六一章 夜襲(二)第二一四章 奇襲庫倫(八)第一二六章 秋收行動(十五)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三二四章 李鴻章來訪(一)第一三四章 外調(八)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三五九章 徳國特使(七)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二一九章 談判(一)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三二三章 海參崴(六)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九十章 青州之亂(三)第二三七章 遇襲(上)第一八五章 護僑行動(七)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三一一章 備戰(五)第二三二章 訪日艦隊(三)第六十五章 德國使團(五)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三)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一三五章 渤海海戰(四)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三九九章 談判(七)第二三七章 訪日艦隊(八)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