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陰島之前,秦錚、王雲鵬等人到是惡補了一番製鹽的知識。@頂@點@小@說,..因爲製鹽一向都是穿越的大殺器之一,因此相關的知識十分豐富。在穿越者建立的資料庫中,無論是煮鹽法還是曬鹽法,都有詳細的工藝說明。知道這一道工藝叫做“堆灰淋滷”。
因爲海水的含鹽量並不高,平均濃度只在7‰,無論是煮鹽還是曬鹽,都不能直接使用海水,這樣成鹽率太低,因此必須先將海水製成含鹽度較高的滷水,才能進行下一步製鹽結晶的工藝,以增加出鹽的效率,而製造滷水的過程,就叫做“堆灰淋滷”。
在製鹽的資料中,對“堆灰淋滷”工藝都十分詳細的說明,就是用草木灰浸泡海水吸足鹽分,當然用細海砂也可以替代草木灰,並攤開在太陽下曬出鹽花。然後在滷水池上先鋪一層稻草,將吸足了鹽分的草木灰或泥砂堆在稻草上攤平,這就叫做“堆灰”,而再將經過沉澱、過慮處理的清潔海水澆淋到灰上,這個過程就是“淋滷”,海水充足吸收了灰裡鹽份,並通過稻草過濾掉雜質流到滷水池中,就成爲製鹽的原料——鹽滷,可以用來煮鹽或是曬鹽。有時爲了提高滷水的含鹽度,會進行兩次、甚致三次“堆灰淋滷”工藝。不過秦錚也注意到,這個鹽場用來淋滷的並不是海水,而從鹽場的幾口水井中打上來的井水。
看了一會兒“堆灰淋滷”,秦錚又走到竈臺邊去細看,只見在每個竈臺上架着一個直徑約爲一米左右的大鐵鍋,有的鍋裡在裝着水燒,熱氣騰騰,也有的鍋裡己出現結晶鹽,並且由兩個人輪着大鏟,不停的再鍋裡鏟動,另外還有人給竈內加柴,有人給鍋里加水,有人將製成的鹽分桶裝好,放在竈邊,另有專人運到庫門裡存放。雖然這時己是十二月底,天氣寒冷,但棚內的氣溫頗高,再加上大體力勞動,因此炒鹽的人都是赤膊上陣,而且一個個都幹得滿頭大汗。還有人坐在一邊休息、飲水。
看了一會兒竈臺炒鹽,秦錚又看了看放在一邊幾桶己制好的鹽,見鹽的顏色雪白,和舊時空裡的鹽沒什麼太大區別,又蘸了一點在口裡試味,覺得在鹹味之中,似乎稍帶一點苦味。這也是正常現像,因爲在鹽滷中還含有其他礦物成份,因此多少都有一點苦味。
當然這一點在舊時空裡,並不是問題。可以將曬製出來的鹽進行二次加工,用化學工藝處理提純,就可以消除鹽中的苦味。而在這個時代,就只能靠人來解決,這是據說有經驗的制滷師傅可以將滷水控制的洽到好處,將成鹽的苦味降到最低限。
不過用煮鹽法制鹽的產量低,勞動量大,而且消耗資源,因爲煮鹽要消耗大量的木柴或是煤碳,因此要想大規模的產鹽,就必須釆用曬鹽法制鹽。當然煮製鹽的質量要比曬製鹽好一些,由於鹽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鈉,而氯化鈉的溶解度在沸水和常溫是差不多的,而其他的雜質在沸水溶解度要大的多,這就導致了當滷水煮開鍋的時候,氯化鈉優先結晶出來,而其他大部分雜質還在母液裡,但如果是曬制方式的話,由於溫度不夠高,氯化鈉和雜質的溶解度也差不多,這時候結晶出來的鹽,就夾雜了許多雜質,純度比煮出來的要低。
根據程士爍提供的資料,陰島應該是有曬鹽工藝的,陰島最後和大陸相連,由一個海中孤島變成一個半島,就和曬鹽有直接的關係,由於曬鹽要求在海邊建造大量的鹽田,結果鹽田不斷向海邊擴張,慢慢將陰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填平,而陰島也就和大陸連成了一片。
就在這時,只見韓高成引來了一個年齡約在五十多左右的老者,見了秦錚,道:“秦軍門,這是鹽場的管事,叫做韓玉慶,對這個鹽場您有什麼事情,儘管問他好了。”
韓玉慶給秦錚施了一禮,道:“小民見過軍門。”
秦錚點了點頭,笑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壽,在這鹽場裡幹了多少年了?”
韓玉慶道:“回軍門的話,小人今年五十有三了,十五歲就在鹽場裡幹活,一干就是三十八年,從學徒開始做起,挑水、劈柴、燒火、堆灰、淋滷、一步一步做到了主事的。”
秦錚聽了也不禁有些起敬,道:“一干三十八年,真不容易啊。家裡還有什麼人?老伴還好嗎?有幾個子女,有孫孑了嗎?”
雖然韓玉慶有些意外,因爲陰島地處偏僻,一般難見大官,縣太爺幾年都來不了一回,來個典史、書辦就是了不得的大官了,而按照韓高成的說秦錚至少也是個提督,可以說這是近百年來,到過陰島的最大官員。但這樣一位大人物,卻要比以前見過的典史、書辦要隨和得多,居然和自己拉起家常來了。但還是老老實實是答道:“小人的老伴就在家裡,有兩個兒子,都己經成親幾年了,每人都生了一個男娃,現在一個在這鹽裡幹活,另一個出海打漁爲業,還一個閨女,前年出嫁,明年就要生娃了。”
秦錚呵呵笑道:“這麼說您也是兒孫滿堂啊,真是好福氣啊?”
韓玉慶忙道:“那裡、那裡,都是託軍門大人的福啊。”
拉了一會兒家常,秦錚這轉到正題,道:“像這樣的鹽場,在這島上一共有多少個?”
韓玉慶道:“回稟軍門,我們這陰島產鹽己有兩千餘年,大小鹽場有50餘個,我們韓家村就有8個鹽場,其他每個村都有鹽場,但數量不一,有的村有三五個鹽場,有的村只有一個,不過論起規模,可就要數我們這郎君鹽場最大,產鹽也是最多的。”
秦錚又道:“你們這個鹽場,一天可以出多少鹽?”
韓玉慶道:“我們這鹽場一共有112個竈臺,不過現在離新年不到兩個月了,有不少人到膠州去打年貨,再加上今年鬧拳匪,來買鹽的商人也少,因此現在開工的竈臺還不到60個,一天大約能產鹽不到10石鹽,而如果所有的竈臺都用上,滷水也能極時供應得上,每天產鹽可以達到20石以上,小人記得最多的一天產鹽23石7鬥3升。”
秦錚聽了以後,拿出手機來計算了一下,一石大約等於65千克,這個鹽場每年產每年產鹽約爲240噸,按全島有50個鹽場,而每個鹽場的產量與郎君鹽場相當,每年也就產鹽1.2萬噸,而考慮到這是陰島最大的鹽場,因此整體產量至少還要減去三成,這樣每年估計產鹽也就在7\8000噸左右。
這個產量如果是食用,到也過得去,但鹽並不僅僅是食用,在化工工業,如製做氯氣、漂白粉、燒鹼、純鹼等化工產品,都需要大量的鹽。雖然工業用鹽和食用鹽不一樣,但還是由食用鹽加工而來,因此在不久的將來,穿越者是需要大量的成品鹽。
而按照程士爍提供的資料,陰島全面普及了曬鹽以後,在民國時期,年產量可以達到3.5萬噸左右,而解放以後,引入機器生產,更是可以達到年產近10萬噸,因此現在陰島的產鹽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王雲鵬插說道:“我看你們用來淋滷的水是井水,而並不是海水,這是爲什麼?”
雖然不知王雲鵬的身份,但見他和秦錚並排站立,顯然也不是小官,韓玉慶陪笑道:“回這位老爺的說,此處的井水多與海水相通,在井中吸收了泥砂中的鹽份比海水更鹹,而且經過井中沉積以後也比海水乾淨,因此用井水煮鹽要海水的成鹽多,品質也要比海水煮成的鹽要好。”
王雲鵬點了點頭,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雖然他們並不懂什麼科學知識,但積累了千百年的智慧,還是不能小視。
這時秦錚又問道:“陰島上全部都是煮鹽嗎?有沒有人曬鹽?”
韓玉慶怔了一怔,道:“我們這裡祖祖輩輩都是煮鹽,從來都沒有人搞什麼曬鹽。”頓了一頓,又道:“曬鹽需要好天氣,只有南方氣候炎熱,纔可以曬鹽,而我們陰島四季分明,夏炎冬寒,一年當中能曬鹽的只有4、5個月,就像現在的時節,雖然不是滴水成冰,但也冷得可以,如何能夠曬鹽呢?
秦錚聽了,韓玉慶的話雖然有幾分道理,但天氣冷並不是不能曬鹽的理由,因爲在舊時空裡,陰島實際就使用了曬鹽法制鹽,還有中國許多北方城市也採用曬鹽法制鹽,說明在寒溫帶地區,也是可以採用曬鹽法的。而且陰島屬於海洋性氣候,冬季其實並不寒冷,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而現在的日氣溫還有4、5度以上,這樣的天氣在理論上也可以曬鹽的,只不過是成鹽的速度慢一些而己,只是秦錚對於曬鹽法也只有理論知識,但缺乏實際的經驗,因此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就在這時,在韓玉慶身邊的一個年輕人忽然插言道:“慶叔,八叔家的兩個小子不是在長門灘那邊建鹽田搞曬鹽嗎,他們己經修建了兩副斗子鹽田,上個月就出鹽了。”
韓玉慶瞪了他一眼,申斥道:“你懂什麼,那兩個小子在瞎胡鬧,我們這個幾千年都在煮鹽,那有曬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