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

bookmark

在來陰島之前,秦錚、王雲鵬等人到是惡補了一番製鹽的知識。@頂@點@小@說,..因爲製鹽一向都是穿越的大殺器之一,因此相關的知識十分豐富。在穿越者建立的資料庫中,無論是煮鹽法還是曬鹽法,都有詳細的工藝說明。知道這一道工藝叫做“堆灰淋滷”。

因爲海水的含鹽量並不高,平均濃度只在7‰,無論是煮鹽還是曬鹽,都不能直接使用海水,這樣成鹽率太低,因此必須先將海水製成含鹽度較高的滷水,才能進行下一步製鹽結晶的工藝,以增加出鹽的效率,而製造滷水的過程,就叫做“堆灰淋滷”。

在製鹽的資料中,對“堆灰淋滷”工藝都十分詳細的說明,就是用草木灰浸泡海水吸足鹽分,當然用細海砂也可以替代草木灰,並攤開在太陽下曬出鹽花。然後在滷水池上先鋪一層稻草,將吸足了鹽分的草木灰或泥砂堆在稻草上攤平,這就叫做“堆灰”,而再將經過沉澱、過慮處理的清潔海水澆淋到灰上,這個過程就是“淋滷”,海水充足吸收了灰裡鹽份,並通過稻草過濾掉雜質流到滷水池中,就成爲製鹽的原料——鹽滷,可以用來煮鹽或是曬鹽。有時爲了提高滷水的含鹽度,會進行兩次、甚致三次“堆灰淋滷”工藝。不過秦錚也注意到,這個鹽場用來淋滷的並不是海水,而從鹽場的幾口水井中打上來的井水。

看了一會兒“堆灰淋滷”,秦錚又走到竈臺邊去細看,只見在每個竈臺上架着一個直徑約爲一米左右的大鐵鍋,有的鍋裡在裝着水燒,熱氣騰騰,也有的鍋裡己出現結晶鹽,並且由兩個人輪着大鏟,不停的再鍋裡鏟動,另外還有人給竈內加柴,有人給鍋里加水,有人將製成的鹽分桶裝好,放在竈邊,另有專人運到庫門裡存放。雖然這時己是十二月底,天氣寒冷,但棚內的氣溫頗高,再加上大體力勞動,因此炒鹽的人都是赤膊上陣,而且一個個都幹得滿頭大汗。還有人坐在一邊休息、飲水。

看了一會兒竈臺炒鹽,秦錚又看了看放在一邊幾桶己制好的鹽,見鹽的顏色雪白,和舊時空裡的鹽沒什麼太大區別,又蘸了一點在口裡試味,覺得在鹹味之中,似乎稍帶一點苦味。這也是正常現像,因爲在鹽滷中還含有其他礦物成份,因此多少都有一點苦味。

當然這一點在舊時空裡,並不是問題。可以將曬製出來的鹽進行二次加工,用化學工藝處理提純,就可以消除鹽中的苦味。而在這個時代,就只能靠人來解決,這是據說有經驗的制滷師傅可以將滷水控制的洽到好處,將成鹽的苦味降到最低限。

不過用煮鹽法制鹽的產量低,勞動量大,而且消耗資源,因爲煮鹽要消耗大量的木柴或是煤碳,因此要想大規模的產鹽,就必須釆用曬鹽法制鹽。當然煮製鹽的質量要比曬製鹽好一些,由於鹽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鈉,而氯化鈉的溶解度在沸水和常溫是差不多的,而其他的雜質在沸水溶解度要大的多,這就導致了當滷水煮開鍋的時候,氯化鈉優先結晶出來,而其他大部分雜質還在母液裡,但如果是曬制方式的話,由於溫度不夠高,氯化鈉和雜質的溶解度也差不多,這時候結晶出來的鹽,就夾雜了許多雜質,純度比煮出來的要低。

根據程士爍提供的資料,陰島應該是有曬鹽工藝的,陰島最後和大陸相連,由一個海中孤島變成一個半島,就和曬鹽有直接的關係,由於曬鹽要求在海邊建造大量的鹽田,結果鹽田不斷向海邊擴張,慢慢將陰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填平,而陰島也就和大陸連成了一片。

就在這時,只見韓高成引來了一個年齡約在五十多左右的老者,見了秦錚,道:“秦軍門,這是鹽場的管事,叫做韓玉慶,對這個鹽場您有什麼事情,儘管問他好了。”

韓玉慶給秦錚施了一禮,道:“小民見過軍門。”

秦錚點了點頭,笑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壽,在這鹽場裡幹了多少年了?”

韓玉慶道:“回軍門的話,小人今年五十有三了,十五歲就在鹽場裡幹活,一干就是三十八年,從學徒開始做起,挑水、劈柴、燒火、堆灰、淋滷、一步一步做到了主事的。”

秦錚聽了也不禁有些起敬,道:“一干三十八年,真不容易啊。家裡還有什麼人?老伴還好嗎?有幾個子女,有孫孑了嗎?”

雖然韓玉慶有些意外,因爲陰島地處偏僻,一般難見大官,縣太爺幾年都來不了一回,來個典史、書辦就是了不得的大官了,而按照韓高成的說秦錚至少也是個提督,可以說這是近百年來,到過陰島的最大官員。但這樣一位大人物,卻要比以前見過的典史、書辦要隨和得多,居然和自己拉起家常來了。但還是老老實實是答道:“小人的老伴就在家裡,有兩個兒子,都己經成親幾年了,每人都生了一個男娃,現在一個在這鹽裡幹活,另一個出海打漁爲業,還一個閨女,前年出嫁,明年就要生娃了。”

秦錚呵呵笑道:“這麼說您也是兒孫滿堂啊,真是好福氣啊?”

韓玉慶忙道:“那裡、那裡,都是託軍門大人的福啊。”

拉了一會兒家常,秦錚這轉到正題,道:“像這樣的鹽場,在這島上一共有多少個?”

韓玉慶道:“回稟軍門,我們這陰島產鹽己有兩千餘年,大小鹽場有50餘個,我們韓家村就有8個鹽場,其他每個村都有鹽場,但數量不一,有的村有三五個鹽場,有的村只有一個,不過論起規模,可就要數我們這郎君鹽場最大,產鹽也是最多的。”

秦錚又道:“你們這個鹽場,一天可以出多少鹽?”

韓玉慶道:“我們這鹽場一共有112個竈臺,不過現在離新年不到兩個月了,有不少人到膠州去打年貨,再加上今年鬧拳匪,來買鹽的商人也少,因此現在開工的竈臺還不到60個,一天大約能產鹽不到10石鹽,而如果所有的竈臺都用上,滷水也能極時供應得上,每天產鹽可以達到20石以上,小人記得最多的一天產鹽23石7鬥3升。”

秦錚聽了以後,拿出手機來計算了一下,一石大約等於65千克,這個鹽場每年產每年產鹽約爲240噸,按全島有50個鹽場,而每個鹽場的產量與郎君鹽場相當,每年也就產鹽1.2萬噸,而考慮到這是陰島最大的鹽場,因此整體產量至少還要減去三成,這樣每年估計產鹽也就在7\8000噸左右。

這個產量如果是食用,到也過得去,但鹽並不僅僅是食用,在化工工業,如製做氯氣、漂白粉、燒鹼、純鹼等化工產品,都需要大量的鹽。雖然工業用鹽和食用鹽不一樣,但還是由食用鹽加工而來,因此在不久的將來,穿越者是需要大量的成品鹽。

而按照程士爍提供的資料,陰島全面普及了曬鹽以後,在民國時期,年產量可以達到3.5萬噸左右,而解放以後,引入機器生產,更是可以達到年產近10萬噸,因此現在陰島的產鹽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王雲鵬插說道:“我看你們用來淋滷的水是井水,而並不是海水,這是爲什麼?”

雖然不知王雲鵬的身份,但見他和秦錚並排站立,顯然也不是小官,韓玉慶陪笑道:“回這位老爺的說,此處的井水多與海水相通,在井中吸收了泥砂中的鹽份比海水更鹹,而且經過井中沉積以後也比海水乾淨,因此用井水煮鹽要海水的成鹽多,品質也要比海水煮成的鹽要好。”

王雲鵬點了點頭,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雖然他們並不懂什麼科學知識,但積累了千百年的智慧,還是不能小視。

這時秦錚又問道:“陰島上全部都是煮鹽嗎?有沒有人曬鹽?”

韓玉慶怔了一怔,道:“我們這裡祖祖輩輩都是煮鹽,從來都沒有人搞什麼曬鹽。”頓了一頓,又道:“曬鹽需要好天氣,只有南方氣候炎熱,纔可以曬鹽,而我們陰島四季分明,夏炎冬寒,一年當中能曬鹽的只有4、5個月,就像現在的時節,雖然不是滴水成冰,但也冷得可以,如何能夠曬鹽呢?

秦錚聽了,韓玉慶的話雖然有幾分道理,但天氣冷並不是不能曬鹽的理由,因爲在舊時空裡,陰島實際就使用了曬鹽法制鹽,還有中國許多北方城市也採用曬鹽法制鹽,說明在寒溫帶地區,也是可以採用曬鹽法的。而且陰島屬於海洋性氣候,冬季其實並不寒冷,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而現在的日氣溫還有4、5度以上,這樣的天氣在理論上也可以曬鹽的,只不過是成鹽的速度慢一些而己,只是秦錚對於曬鹽法也只有理論知識,但缺乏實際的經驗,因此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就在這時,在韓玉慶身邊的一個年輕人忽然插言道:“慶叔,八叔家的兩個小子不是在長門灘那邊建鹽田搞曬鹽嗎,他們己經修建了兩副斗子鹽田,上個月就出鹽了。”

韓玉慶瞪了他一眼,申斥道:“你懂什麼,那兩個小子在瞎胡鬧,我們這個幾千年都在煮鹽,那有曬鹽的。”

第五二一章 叛逃事件(下)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五十五章 上海新區(八)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四一七章 遼河之戰(三)第一三九章 合肥見聞(三)第六六九章 臺灣海峽之戰(十)第十六章 接管濟南(九)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四二七章 進攻北京(六)第二三五章 訪日艦隊(六)第二零一章 蒙古攻略(四)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一五六章 天津見聞第三三四章 李鴻章來訪(十一)第六七八章 大獲全勝(九)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八十五章 戰前準備(二)第六章 設伏計劃第六零九章 滿洲里戰役(二)第四六九章 戰前(一)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二六五章 根據地(七)第一零五章 考查(二)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七零三章 求和(十)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一一零章 造艦(五)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動(一)第六十章 上海新區(十三)第五八六章 隔空交手(二)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一八九章 登陸爪哇(一)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五四一章 俄國服軟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第十六章 接管濟南(九)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一九二章 訪問英法(三)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四五零章 遼陽之戰(十二)第五四三章 鎮南浦登陸(三)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九十八章 巡視(三)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作者發言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一六四章 慶賀大會(二)第三零七章 備戰(一)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三章 制度(二)第五十七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八)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一八零章 軍事交流(二)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五四零章 美國調停(下)第四八一章 統一商界(三)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五五一章 接受談判(三)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爭(下)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一六六章 農業技術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選擇(三)第三三八章 工業成就(四)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四六五章 迎擊俄軍(二)第八十七章 造艦競標(四)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四二七章 進攻北京(六)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六四二章 日本本土作戰(二)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三八四章 對馬海戰(十)第一六五章 新艦下水(一)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