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

bookmark

當天晚上,秦錚就連夜從天津出,乘坐一艘318艇,從大沽口出,趕奔上海。除了318艇上的駕駛士兵之外,軍委還特意從特種部隊中抽調出2個小隊共11名隊員,另外還有一個班的本土士兵保護秦錚。

當然,如果張之洞真要對秦錚不利,這些保衛的士兵跟本就沒有用,主要是確保沿途的安全,畢竟到了上海之後,還要轉入長江行駛,誰知道沿途會出什麼事情。

經過了一夜的航行之後,秦錚等人在次日清晨到達上海長江口,不過秦錚並沒有到穿越集團駐上海的辦事處去,只是在長江岸邊停泊,並通知李三傑到艇上會面,聽李三傑彙報上海的工作情況。

兩人見面以後,李三傑也將自已這段時間在上海的工作向秦錚作了詳細的彙報,其實這些工作,李三傑都向天津做過彙報,不過當面說要更爲詳細一些,而且還可以詢問一些細節性的東西。秦錚着重詢問的,就是李三傑在上海對學生們做的工作。

李三傑在上海組織的學生遊行,在天津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因爲年輕學生代表着中國的未來,只有抓住了年輕學生,穿越集團才能在中國立足。而且上海的風氣開放,年輕學生的思想新潮,而且大多都接受了一些新式的教育,不僅容易接受穿越者的觀念,也正是穿越集團所需要的人材。因此執委會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將對年輕學生的工作上升到統戰的高度。

當然,俱體怎樣引導這些年輕學生,讓這些年輕學生對穿越集團感覺到信服,並且將他們培養成穿越集團所需要的人材,這就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甚致是制定出一套講學的大綱來。因此秦錚聽完了李三傑的報告之後,要求李三傑拿出一個吸引年輕學生的詳細方案來,而且自己也會認真的考慮。等自己從湖北迴來以後,再和李三傑進行詳細的協商,如果條件允許,秦錚還想接見學生,並對學生進行一次公開講演。

見自己的工作得到了秦錚如此的稱讚和肯定,也說明自己選擇到上海來工作,這一步是走對了,如果自己再把吸引年輕學生的統戰工作做好了,那麼自己在穿越集團中的地位也就基本穩定下來,就是外事部的重要性也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告別了李三傑之後,秦錚乘坐318艇沿長江逆遊而上,直奔湖北而去,由於這時穿越者已經和英國達成了協議,在穿越者和俄國的戰鬥還未結束之前,英國會對穿越者的行動提供便利條件,因此並未在長江口對穿越者進行阻擋,而沿途各地的清廷江防守軍到是想攔截,可惜一來是船隻的度不及318艇,儘管318艇僅僅只是以22節的經濟航行駛,但在這個時代己是罕見的高航了。

經過了一天一夜的行駛之後,318艇終於進入武昌府地界的長江段,而秦錚站在船頭上向右岸看去,可以看到右岸的江邊樹立着一排高大的歐式建築羣。

舊時空裡,武漢的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一家重要軍艦建造機構,主要承輕型護衛艦和常規潛艇的建造,秦錚曾做爲接收軍官代表,數次到過武昌,每次都會停留一二個月,在工作之餘,自然也會遊歷武漢的名勝景點。而長江右岸這一排高大的歐式建築羣,就是舊時空裡著名的漢口沿江大道的租界建築羣,與上海、天津並稱爲中國的三大租界建築羣。

當然,在這個時代,還沒有武漢這個名稱,武漢三鎮仍然各行其鎮,武昌府是湖北省的治所,以及湖廣總督的治所之地,漢陽府則做爲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和武昌府隔江相望;而漢口現在還是一個鎮,隸屬漢陽府管轄,與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鎮並稱爲四大名鎮。

漢口原來是與漢陽府相連的,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後,從龜山北入江,將漢口與漢陽分割開來,而漢口也因此成爲同時濱臨漢水、長江,成爲水運的黃金地段,作爲碼頭和商業市鎮展起來的。

湖北本來就有九省通衢之稱,而漢口靠近湖北府武昌府,又有水運之利,各國才紛紛在漢口設立租界,從1861年英國率先在漢口設立租界,到1898年,比利時在漢口設立租界,共計有英俄法德日比六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單以建立租界的國家而言,在中國僅次於天津,不過漢口租界的面積並不大,位置大體位於舊時空的江岸區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間,從江漢路起,沿長江依次爲: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日租界和漢口比利時租界,至劉家廟(今江岸車站附近)止,總面積爲28o4畝,不過由於租界的展,加上漢口鎮原有的基礎,在這個時候,漢口鎮實際已經成爲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被稱爲“東方芝加哥”。

在舊時空裡,秦錚曾在漢口租界區遊歷過多次,建築的結構樣式基本沒有什麼大變化,在這個時代,仍然可以找到許多舊時空的影子,只是有一部份建築,現在還沒有建成。

駛過了漢水入江口之後,318艇在武昌府平湖門碼頭停靠,這裡也是舊時空裡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段附近。而這時張之洞也早己派自己的幕僚榮俊業在碼頭等候秦錚一行。

榮俊業原來是張佩綸的幕僚,而馬尾一戰之後,張佩綸因兵敗之罪,被配張家口服役,在臨行前將榮俊業推薦給張之洞,因爲榮俊業的能力出衆,被張之洞任命爲文案。後來張佩綸定居南京,雖然並未和張之洞來往,但榮俊業卻多次去看望張佩綸,以盡故主之誼。這次張佩綸寫信給張之洞,爲海外華人引見,得到了張之洞的確認之後,又給榮俊業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幫助海外華人從中周旋,盡力促成海外華人與張之洞的合作。

而接到了張佩綸的信之後,榮俊業也沒有對張之洞隱瞞,如實相告張佩綸來信之意,而張之洞對此到也並不在意,雖然張之洞爲人虛華浮誇,崇尚虛名,但也虛懷若谷,雅量高致,張佩綸寫信給舊部,託其從中周旋,理由當然;而榮俊業不忘舊主爲義,主動向自己坦白爲忠,至於自己能不能與海外華人合作,自然不會受榮俊業的影響,因此乾脆就讓榮俊業負責去接待海外華人。

得到了這個任務,榮俊業心裡也十分高興,因爲看到了自己的機會來了。

在中國古代,幕僚制度一直都是傳統封建官僚制度的補充。因爲自唐宋以來,官員基本都是通過科舉選拔出來,但這就造成了一大批善於應試論文,但對行政事務、吏行公事不熟的官員,因此小到七品知縣,大到當朝一品,都需要組建一個幕僚班子,參與行事決策,併爲自己出謀劃策,經辦行理公務、文書往來,甚致也包括幫閒清客等等事務。而官員幕僚的組成也是多種多樣,有不得志的文人、地方名流仕紳、被罷職或退隱的官員,還有自己的弟孑、親友、甚致裡僕人等等,但其中到也不乏有真才實學之輩。

同時幕僚也是一些人的晉升通道,通過幫助自己的幕主出謀劃策,立下功勞,同時也證明自己的能力,或由幕主推薦,或由朝廷直接提升,往往就可以平步青雲,一朝出人頭地。當然,幕僚和幕主大多也是一榮俱榮,一損均損的,雖然也有改換門庭的幕僚,不過一般換了門戶之後,就很難再得到重用了。

入清以降,這種幕僚制度並無多少變化。但自咸豐以後,由於社會時局的激變,幕僚們也有大量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因此從慕僚中也走出大量的高官,而在晚清時期,又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的幕僚班子最爲著名,可以說是人材濟濟、羣英會粹。其中不乏出任巡撫、總督一類封疆大吏的人,甚至李鴻章原本就可以算是曾國藩的幕僚。

根據統計,曾國藩的幕僚中,後官至出使大臣5人,軍機大臣2人,尚書2人,大學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總理衙門大臣1人,總督16人,出任總督3o人次,巡撫28人,出任巡撫5o人次。此外,還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副將、道員、知府、知縣,最不濟也有候補、候選、記名之類。林林總總,不勝數舉。

榮俊業原來是張佩綸的心腹,如果張佩綸達起來,他也自然可以跟着一起水漲船高,前途一片光明,只可惜馬尾之敗徹底斷送了張佩綸的政治前途,儘管張佩綸將榮俊業推薦給張之洞,但畢竟是改換了門戶,而且張之洞後幕僚班底己成,以趙鳳昌、馬丕瑤、樑鼎芬、楊守敬、吳殿英等人爲主,雖然張之洞也算重用榮俊業,但顯然也不能和這些人相比。另外,相對於曾國藩、李鴻章的幕僚人員來說,由於各種原因,張之洞的幕僚人員中,受朝廷重用的人並不多,僅僅只是馬丕瑤一人出任河南巡撫,但這己是1o餘年前的事情了,因此榮俊業在張之洞的門下,出頭的機會並不多。

而這次顯然就是榮俊業的機會,現在海外華人正是炙手可熱,因此如果能夠促成海外華人與張之洞的合作,不僅可以使榮俊業在在張之洞的幕僚班子中地位大增,同時又搭上海外華人這跟線,那麼將來榮俊業展的機會可以說是不可限量。

――――――――分割線―――――――――分割線――――――――

再次感謝書友夏茂哥的支持和理解,我會盡力堅持到底

第六十九章 睡不着的人(三)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六一三章 滿洲里戰役(六)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五二二章 外交施壓第五九四章 濟南衆態(四)第六一三章 滿洲里戰役(六)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擊(二)第三五五章 大戰之前(二)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二二四章 舞會(上)第二八九章 漁人行動(一)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二零七章 戰爭規則(二)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三四九章 上海警戒(二)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二三五章 作戰計劃(三)第二六零章 土地制度(下)第六三六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八)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七十七章 規劃(三)第三三四章 李鴻章來訪(十一)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四八一章 統一商界(三)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五十五章 上海新區(八)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四十八章 錦州之戰(六)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二三五章 作戰計劃(三)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一九五 訪問天津(七)第二二九章 技術討論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二三三章 作戰計劃(一)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二四九章 天誅(六)第一九二章 登陸爪哇(四)第一三二章 海軍假期(三)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區(四)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第三九五章 全面開戰(四)第二三零章 訪日艦隊(一)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四一九章 遼河之戰(五)第六七八章 大獲全勝(九)第一零二章 新根據地(五)第五五零章 接受談判(二)第二七六章 戰爭開始(五)第九十八章 新根據地(一)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二六五章 進城(一)第二四八章 創業(一)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三零二章 革命者(七)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二十章 投降第一零八章 考查(五)第七十八章 軍事發燒友(上)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四零六章 北京攻略(二)第五二五章 反圍剿(五)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五一三章 清廷招撫(十)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二二零章 青島戰役(四)第四八三章 統一商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