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

bookmark

工礦能委員魯宏道:“那麼銀幣和白銀的匯率是怎麼算的?是1元等於1兩白銀嗎?”

賈振招搖了搖頭,道:“不是這樣算的,而是按照比重計算,以1元的銀元爲標準,按照重量等價於7錢2分白銀,也就是0.72兩白銀,和外國貨幣的匯率也是這樣計算,目前白銀和英鎊的匯率是6.1:1,換算成銀元和英鎊,就是8.5:1。”

這個結果到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議論,因爲在不少人心裡都將1元銀幣和1兩白銀劃上了等號,卻沒有想到會是按重量計算的。

商業委員葉巖福立刻道:“爲什麼定這樣的匯率?不是太麻煩了嗎?而且完全按重量定價值,那麼我們何必又要發行新的貨幣呢?不如還是繼續使用白銀算了,還可以節省一筆鑄幣費,因此我覺得還是把銀元和白銀的匯率定成1:1最好,這樣不僅使用方便、簡單明瞭,而且還能讓銀元的實際價值增值。”

這個建議代表了不少人的意見,因此有好幾個人也都表示了贊同。

賈振招道:“各位的想法我都能夠理解,從我心裡來說,也想把銀元和白銀的匯率定得越高越好,最好是定成1元銀元等於10兩白銀。只是定這樣的匯率,在現實中行得通嗎?中國是在明中期將白銀定爲主要的流通貨幣,並且是以重量爲貨幣價值,無論這一套貨幣制度合不合理,但己經在中國流行了500年,並且早己是深入民間的人心了,任何人想改變這一套制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這說穿了就是一個貨幣信用的問題,並不會因爲我們是穿越者,下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讓民衆相信新貨幣的價值。”

見衆人都被自己這一番話說得低頭不語,賈振招又道:“其實在袁大頭之前,中國就己經發行了銀幣,在1889年,1894年,張之洞分別在廣東、湖北發行‘光緒元寶’的銀幣,北洋也在1896年發行的銀幣,在舊時空裡的1903年,清廷開始正式發行銀幣,但這些銀幣無一例外的都沒有成功,原因除了發行量小以外,主要是因爲這些銀幣的質量良莠不齊,有的銀幣含銀量連5錢都沒有,卻要等於1兩白銀的價值,各位以爲民衆會信任這樣的貨幣嗎?而‘袁大頭’在鑄造的時候就明確了重量和成色,而且1元面值的‘袁大頭’只相當於半兩白銀的價格,正是由於有了這些保障,因此‘袁大頭’發行之後才迅速得到了民衆的認可,並且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都一直是中國的主要流通貨幣,即使後來各地軍閥都鑄造‘袁大頭’,品質在不斷下降,但也並沒有動搖‘袁大頭’在民衆心裡的信心,這也說明樹立貨幣信用是多麼重要。”

“我們目前雖然在貨幣的價值上吃了一點虧,但爲了樹立我們的貨幣信用,付出這些代價是絕對值得的,而且只要是貨幣信用樹立之後,對我們的收益是絕對巨大的,起碼目前我們所發行的貨幣量只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是肯定不夠用的,但以後我們就可以通過增加發行大面值的銀幣,甚至發行大面值的紙幣,來保障我們的貨幣總量,這樣就不會再有損失了。”

聽完了賈振招的講說之後,夏博海道:“好吧,貨幣的匯率問題暫時就討論到這裡,那麼在貨幣的發行方面,你們有什麼考慮嗎?”

賈振招點了點頭,道:“貨幣的發行,是和銀行息息相關的,因此我想先說一下銀行的發展計劃,按照我們的計劃,銀行初步定在今年6月開業,如果由於其他方面準備不足,如【銀行法】還沒有制定完整,可以推遲到七月。銀行初步確定先開12個營業點,分別是青島2個,天津3個,濟南3個、威海、膠州、高密、即墨各1個,下一步將在各地開始選點,在銀行正式掛牌成立的1個月內,在以上各地陸續開業。而銀元就是在這些地區內首先發行。然後再隨着我們對山東地區的控制,逐步推進,而這第一批銀行營業點,都將設銀元兌換專櫃,並且保證充足的銀元用於兌換。另外,銀元的兌換是以庫平銀爲標準,一兩爲37.301克,含銀率爲93.5374%,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摺合計算,這也是民間慣行的規據,任何流通的白銀都有一個折色,我們發行新的貨幣,是秉持公開、公平、公證的原則,既不會藉機搜刮民間的財富,但也不會吃暗虧。我們也給各個銀行都配備了這方面的專家,還配備了標準的砝碼、天秤和容器,甚致是小型的坩堝,用於現場煉化提煉白銀,以示公平。”

衆人也聽得連連點頭,看來財政委確實在貨幣發行上花了好一番心血,當然貨幣改制在古今中外都是重大事件,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國家、社會造成大動盪,因此在貨幣改制以前,必須做好充份的準備和預案才行。

賈振招接着又道:“銀元發行之後,還應該給民衆一個適應的過程,而且由於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控制山東全省,因此要設立一個過度期,就是同時使用銀元和白銀兩種貨幣,時間初步定在一年,在過度期內,在我們開設的任何銀行裡,銀元包括紙幣在內,和白銀可以互相兌換。”

這一條頓時又引起了不少人的意見,文教衛委員汪軍道:“我們不是要用銀元取代白銀嗎?爲什麼還要允許用銀元來兌換白銀呢?”

賈振招道:“這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貨幣信用的問題,任何時代的民衆都不傻,不會天真的相信你隨便發行一種貨幣就認同它的價值,在中國古代也發行過紙質的貨幣,但凡事將紙質貨幣和金屬貨幣掛鉤的,就能取得成功,如宋朝和元朝,而將紙質貨幣與金屬貨幣脫鉤的,基本就是失敗,如明朝的紙幣,到後來和擦手紙也沒什麼兩樣,因此我們允許銀元和白銀互相兌換,其實就是在發行銀元的早期,將銀元和白銀掛鉤,老百姓隨時都可以用銀幣或是紙幣兌換到白銀,就可以增強民間對銀元的信任度,而等到老百姓都習慣使用銀元以後,就自然不會將銀元兌換成白銀了,而且到了必要的時候,我們甚致可以下令,禁止使用白銀。”

文教衛委員汪軍又問道:“說到兌換的問題,我到是想起別的事情來,我們現在畢竟只控制着山東全省,再加上天津的一部份,就算銀元能夠流通起來,但也是在我們的統治區內部流通,最多也就是影響到周邊的地區,但我們和其他地區的交易,比如到漢陽鐵廠去買鐵,還有我們統治區內的商人到別處去經商,甚致是統治區內的百姓出省去,還是要使用白銀啊,不知道這一點財政委考慮過沒有?”

賈振招笑道:“這一點我們當然考慮過,首先是我們鑄造的1元銀幣和白銀基本是等值的,這也是我們確定銀幣和白銀兌換比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就無論走到那裡,1元銀幣就可以當7錢2分白銀使,其次是小宗的兌換白銀在銀行可以直接辦理,這主要是方便民間的出省活劥,畢竟我們取消了白銀之後,民間兌換過多的白銀也沒有用;而要大宗兌換白銀,則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我們的銀行開戶或是存款,可以將戶頭上的銀元直接轉換成白銀提取;另一種是沒有存款,那就需要提前申請,填單報表,這樣有利於我們控制白銀的流量,以防有人完弄抄作貨幣而造成我們的白銀流失。”

賈振招又道:“當然這些保障只是從銀行的角度來解決貨幣的發行問題,而要讓銀元真正被民間接受,並且在我們的統治區內流通起來,還需要其他的保障措施,以及政府的全力支持才行。只靠銀行是不夠的。”

夏博海道:“你們需要什麼支持,可以儘管提出來,這樣重大的事情,當然不能只靠銀行或是財政委來完成,因此只要是合理的要求,政府當然是用盡全力支持的。”

賈振招道:“貨幣改制說難也不難,簡單來說只要新貨幣能夠買到相等價值的商品就可以,如果這一點做不到,其他的一切措施就要是浮雲,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要提供足夠的商品,這一點我們政府做得不錯,雖然不能和我們穿越前相比,但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統治區力能夠提供的商品還算是豐富的;其次是商家必須要收新貨幣,這就有一點難辦了,畢竟我們不可能強迫每個商家都必須收新貨幣。”

農業委員高世則道:“這好辦?他們不收我們收啊,我們政府就開了不少商店、飯店,特別昊像米、鹽、布這樣的生活必須品,其本都被我們政府壟斷銷售了,因此只要我們收新貨幣,那就是對新貨幣最大的保障了?”

賈振招點了點頭,道:“就是這個思路,首先是政府帶頭,不僅是我們政府的銷售部門收取新貨幣,連稅收也可以收新貨幣,這樣才能逼使其他的商家使用新貨幣,另外所有的穿越者,還有政府的工廠、企業、商業等產業的人員工資也都新貨幣來支付,這樣就可以讓新貨幣迅速的流通起來。”

夏博海道:“這個建議很好,也很合理,我們政府發行的新貨幣,如果我們不首先使用,那麼誰還敢用呢?就這樣決定了。”

第七十二章 【協議】與【宣言】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四十一章 造艦計劃(五)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八)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一九零 訪問天津(二)第六九九章 求和(六)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二十七章 錦州告急(六)第二零一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七)第七章 移交第七十八章 軍事發燒友(上)第四十三章 導彈命中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三十八章 造艦計劃(二)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四零四章 談判破裂(五)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四八三章 統一商界(五)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三零七章 備戰(一)第二十七章 夜話(下)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三二四章 李鴻章來訪(一)第四七三章 外交爭鬥(二)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一三一章 海軍假期(二)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五十六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七)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三六七章 餘波未平(四)第五二一章 反圍剿(一)第三六三章 媒體(一)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第一三四章 海軍假期(五)第二十五章 錦州告急(四)第五九三章 上海租界(五)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六十七章 睡不着的人(上)第十九章 自沉第八十三章 成師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戰(七)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一五零章 新農村建設(一)第十九章 接管濟南(十二)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四十章 造艦計劃(四)第四四八章 外交斡旋(五)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十章 備用計劃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四三零章 戰爭再啓(一)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四零五章 旅順攻略(二)第二十五章 錦州告急(四)第五八二章 青島密約(二)第二九三章 開荒(一)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三九零章 對馬海戰(十六)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一六四章 外交之爭(下)第一零八章 造艦(三)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四八四章 登陸作戰(六)第一六七章 回訪日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