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新根據地(二)

這個時候起義軍在人數上仍然有相當大的優勢,要比北洋新軍多4、5倍,儘管清軍在武器上有絕對的優勢,但如果是換了和其他的淸軍對陣,淸軍恐怕一看到雙方的人數對比,就會先膽劫三分,而只要是雙方靠近之後展開白刃戰時就會立刻崩潰。

但北洋新軍並不同於其他的清軍可比,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軍心士氣也要比其他清軍要高得多。因此雙方展開戰鬥以後,北洋新軍則首先布好陣式,穩穩守住自己的陣地,以優勢的火力連續打敗起義軍兩次進攻,而且就在起義軍第二次進攻無果撤退的時候,北洋新軍抓住這個戰機,向起義軍發動反擊,於是雙方立刻展開白刃戰。

不過雖然是白刃作戰,北洋新軍仍然鬥志不減,士兵們人人奮勇,而起義軍在撤退時的陣式己亂,因此不敵北洋新軍敗下陣來,而且傷亡多達5千餘人。

景賓廷、趙三多、李壯勇等人也逃進廣平府去守城,這才知道北洋新軍的戰鬥力並不是其他的清軍可比,以前起義軍打得清軍望風敗逃,只不過是沒有遇到真正的清軍主力,因此起義軍也不敢再出戰,依託城牆拒守清軍。

但清軍並沒向廣平府發動進攻,而是等了三天,袁世凱帶領北洋軍的主力,以及一部份火炮趕到戰場,對廣平府展開炮擊,而在城裡的起義軍頓時扛不住火炮的打擊,景賓廷等人商議之後,決定棄守廣平府,退守到大名府去。

清軍拿下廣平府之後,袁世凱命段祺瑞領一部份軍隊逼進大名府,牽制大名府的起義軍,而自己和王士珍先領北洋新軍的主力去攻取鄣德府。

而回到大名府後,景賓廷、趙三多、李壯勇等人又出兵和北洋新軍連戰了兩場,但都不敵北洋新軍而敗回城中,而這時袁世凱、王士珍己領軍攻佔了鄣德府以後,然後立刻進軍大名府與段祺瑞匯合。而這時經過連番激戰,景賓廷、趙三多的部下己經損失過半,即使加上其他逃入大名府的起義軍,共計也不足萬人。因此大名府的失守,也是隨時都有可能的。

張正傑領軍到達濟南時,清軍剛剛攻佔了廣平府,戰火還沒有燒到山東、直隸邊境來。但張正傑也不敢大意,畢竟他並不看好起義軍,因爲對付一般的地方清軍,起義軍或許還可以,但對付北洋新軍這樣按近代軍隊的編制、訓練、武器裝備組建的軍隊,那可就是力不從心了,而且袁世凱不管人品如何,但治軍的能力卻還有幾分真本事,起義軍絕不是他的對手。因此必須儘快佈置好邊境的守備。

不過一師的兵力雖然不少,但要防守的區域極大,盡邊境線多達近400公里,而且也不可能把全師的佈置到邊境線上,一方面一師還要預留相當的機動兵力,以防不測之需;另一方面還要維持地方的治安管理,因此最多隻能在邊境線上佈置一團的軍隊。

於是一師的師部成員經過研究之後,決定釆取在邊境布點的方式,首先設置三個邊境駐軍站,分別設在是丘縣、德州、樂陵三地,每個駐軍站佈置一個營的兵力;而每邊境駐軍點下面再設三個駐軍點,每個駐軍點佈置一個連的兵力,成爲邊境駐軍的最基層部隊。每個連將負責大約30-40公里左右的邊境區域,可以以排或班爲單位,沿邊境線巡邏,並且可以在每隔10公里左右設置一個臨時哨點,每個臨時哨點佈置一個班的軍隊,由連部分配調派,輪流守備。

而這樣一來,基本可以保證人民軍對整個邊境線的控制存在,如果是小規模事件,邊境駐軍當然可以自己解決,而如果發生重大事情,師部可以立刻出兵,並可以確保在24小時以內,到達邊境線的每一個節點地區。這時邊境的布點己經基本完成,全師的三個戰鬥團將輪流在邊境駐守,每次的輪守時間是一個月。

不過由於羅嶽的部隊剛剛從青州執行完任務,因此被排到最後一個到邊境去駐守,這段時間主要是留在軍營裡修整,並負責維持本地的治安秩序,現在最主要的工作是保護膠濟鐵路的濟南段施工。

原來詹天佑己奉清廷的命令到山東來幫助華東政府修建鐵路,而華東政府考慮之後,決定讓詹天佑首先負責膠濟鐵路濟南段的工程,這一方面是要濟南段的工程正要開工,這裡離青島最遠,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在這裡主持大局,另一方面也是讓詹天佑熟悉情況,等膠濟鐵路完工之後,五年計劃中的其他兩條鐵路的修建纔是讓詹天佑大顯身手的時候。因此華東政府任命詹天佑爲膠濟鐵路的濟南段項目負責人,兼任總工程師,直接到濟南開始工作。

雖然這和清廷封給詹天佑的官職相差甚大,但詹天佑是做實事的人,對此到並不在意,經過上一次的訪問,他對華東政府的印像很好,而對清廷也沒有什麼忠心,因此能到山東幫助華東政府修建鐵路,也讓詹天佑十分高興,於是立刻帶領着自己的團隊,趕到濟南來。

詹天佑在中國修建了近10年的鐵路,也早組成了一個在15人左右的小團隊,畢竟修建鐵路是一個複雜的工程,不是詹天佑一個人能幹得了的,需要有一定的助手,都是在以前的鐵路施工中相識,或是因意氣相投、或是敬慕詹天佑,還有詹天佑的學生等等。當然對詹天佑的團隊,華東政府當然是舉雙手歡迎,這樣的團隊人材可是打着燈籠也找不到的啊。

到達濟南之後,詹天佑推去了濟南市長王勝爲自己準備的歡迎宴會,僅僅只是和王勝會面之後就帶着自己的團隊趕施工現場,和華東政府的鐵路施工人員會面,並且瞭解工程的情況。王勝對詹天佑的做法此也頗爲讚歎,現在華東政府就需要這樣肯幹實事的人,於是王勝和詹天佑一起來到施工現場,當衆宣佈由詹天佑負責膠濟鐵路的濟南段施工,並在施工現場爲詹天佑一行舉行了歡迎宴會。而就在第二天,詹天佑就投入了工作中。

王勝回到濟南,也立刻開始着手在濟南府全面開展土改工作,因爲現在人民軍己經進駐濟南,有了這個底氣,加上青州事件的效應力,王勝也決定儘快推進濟南府的土改工作,力爭早日實現濟南府的全面土改。

當然現在羅嶽己經是團長,無論是保護鐵路施工,還是保護土改小組,都不會甴羅嶽親自出面,因此到了濟南之後,他的主要工作是留在軍營裡訓練軍隊,測試新武器,並且密切關注邊境的戰鬥。

這個時候,北洋新軍己經向大名府展開了攻擊,而戰爭也終於靠近到了華東政府的邊境。而駐守邊境的人民軍也加強了巡邏的密度,並且陸續抓獲了進入山東境內的起義軍成員。

其實在起義軍內部一直都有向山東境內發展的呼聲,因爲山東是義和團的發源地,而且在起義軍裡就有不少是山東人,因此不少人認爲到了山東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當然也有一些人只是簡單後想回家鄉。但李壯勇卻堅決強烈反對向山東發展,一方面是他不想和人民軍爲敵,另一方面李壯勇可是深知華東政府對基層的控制能力,和人民軍的戰鬥力,隊伍回到山東根本不會有任何發展前景,相反還會被華東政府立刻剿滅。由於李壯勇的強烈反對,再加上當時起義軍的勢頭不錯,於是也就沒有向山東發展。

但在北洋新軍的連番打擊下,起義軍的各方勢力基本己被打散,只剩下大名府一座城,加上北洋新軍是分從北、西、南三面擠壓式的包抄,只有東面是網開一面,因此有不少被打散了的起義軍人員只能向東,逃進了山東境內。

而甴於青州事件的影響,清廷也連下三詔嚴令袁世凱不得進入山東省境內,不得和海外華人發生衝突,以防海外華人再借機生事。因此袁世凱也不敢大意,索性從山東與直隸邊境以外1000米都劃爲禁區,嚴禁軍隊越入一步,而且下令違令者可以就地槍決,軍官連降三級。而北洋新軍也嚴守袁世凱的將令,往往只要是見到起義軍人員向山東方向逃跑,就算還沒有逃進禁區內就停止了追擊,生怕自己過界了。

不過逃到山東境內的起義軍人員也並不等於就是逃出了生天,因爲等待他們的,是人民軍佈下的天羅地網,人民軍當然不會允許起義軍在自己的境內亂竄,而且也加強了巡邏力度,絕不放過一個人。不過對這些起義軍人員,人民軍是以俘虜爲主,因此只要是放下武器舉手投降的,都能保住性命,但也有少數一意逃跑,或是拒不投降的人,被人民軍當場擊斃。

在三天的時間內,人民軍就己抓捕到300餘名起義軍人員,並且當場擊斃了60餘人。而抓捕的人員都被押送到濟南軍營裡暫時關押,等待處理。

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三六九章 軍隊整編(下)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十三章 五年規劃(四)第八十六章 安置營(二)第四三八章 進京(五)第六五五章 遠東遠征軍(二)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五三九章 美國調停(上)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第二二九章 各方反應(三)第三十八章 談判(中)第一零九章 接管天津第十章 接管濟南(三)第二九零章 漁人行動(二)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一一零章 造艦(五)第二七一章 陰島(二)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應(六)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一一九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五)第二二三章 談判(五)第四六五章 迎擊俄軍(二)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四九二章 襲取海參崴(一)第四十一章 敘舊(下)第三七一章 餘波未平(八)第三十三章 市長上任(五)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四八零章 登陸作戰(二)第六十八章 工業(五)第四四八章 外交斡旋(五)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四十五章 錦州之戰(三)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四八九章 激烈博弈(三)第四三三章 進攻北京(十二)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三九六章 全面開戰(五)第一一八章 農村調查(四)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三三六章 工業成就(二)第二四九章 創業(二)第三八四章 對馬海戰(十)第二一四章 青島攻略(三)第七一八章 上海談判(五)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六二三章 登陸日本(五)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三八一章 足球比賽(二)第四九三章 襲取海參崴(二)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三十八章 聯軍進攻第三一一章 備戰(五)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戰(四)第三六二章 大戰之前(九)第七一四章 上海談判(一)第三一八章 騎軍(二)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二二三章 清廷求和(六)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六十一章 大沽口會議(二)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應(六)第三六九章 餘波未平(六)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二二九章 技術討論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二九七章 脅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