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作戰計劃(二)

bookmark

聽完了肖建軍的回覆之後,其他人暫時都沒有問題了,於是肖建軍道:“那麼就進入下一項,關於作戰裝配的計劃。”

作戰裝配計劃分爲海軍和陸軍兩個部份,首先甴尚晉峰介紹海軍的裝備計劃,尚晉峰道:“這一次戰爭,海軍的任務有兩個,一是海上決戰,殲滅敵方的主力艦隊,爭奪制海權,目前我們的五艘現代軍艦以及艦載武器的保養狀態都十分良好,完全可以維持到戰爭開始的時候,因此海上決戰是有絕對的把握,但五艘現代軍艦主要是應對全艦隊的主力決戰,而局部戰鬥還要靠這個時代的戰列艦、裝甲巡洋艦來完成,我們己有4艘大中型裝甲巡洋艦在建,加上現役的開海號、拓海號都是萬噸級別,而且艦體也較新,在裝甲巡洋艦方面是完全可以和日俄兩國的裝甲巡洋艦相抗衡,但在戰列艦方面,我們目前只有2艘老式戰列艦,和日俄兩國比起來,有相當大的差距,而根據我們的造艦計劃,在戰爭之前還應再建造兩艘12000噸級的戰列艦,現在應該可以開建了,一般戰列艦的建造週期都在2年以上,如果現在開建,到1905年5月,正好差不多可以趕上這一戰,所以戰列艦的建造是不能再拖下去了。”

夏博海立刻道:“這個可以,你們海軍不是剛分到250萬英磅嗎?足夠建造兩艘戰列艦了,可以馬上啓動戰列艦時建造項目,軍委和行政院儘快把相關的手續辦好。”

王雲鵬點了點頭,道:“好,只要軍委準備好相關的資料,行政院這邊的手續可以在一天內辦好。”

夏博海點了點,道:“海軍的另一個任條就是切斷敵方的運輸線路,這個任務需要大量防護巡洋艦,數量應在15-20艘,爪哇海戰證明青州號、沂州號的性能優越,是完成這個任務的最合適艦型,目前我們己建造了4艘,希望能夠再增加2-4艘,這樣可以組成3-4個雙艦編隊,而且我們已經開建了3000噸級的防護巡洋艦,這型軍艦再建造6-8艘,再加上我們現有的5艘防護巡洋艦,數量就足夠了。另外我們還需要一型500-600噸的小型炮艦,數量不能少於10艘,主要是用於控制鴨綠江,將日軍阻擋在鴨綠江東岸,因爲鴨綠江的江面不寬在300米左右,容不下大型軍艦。”

頓了一頓,夏博海又道:“還有一項裝備,雖然可能趕不上1905年5月的戰鬥,但還是希望能夠投入資金研究,一來是在後面的戰鬥中同樣有用;二來即使是這一戰用不上,但在以後仍然會有用的,那就是潛水艇,目前我們己經建造出了二艘樣艇,預計下個月就可以下水試航,而下一步我們計劃建造一艘可用於實戰的潛艇,並且安裝一部份現代設備,一但能夠成功,必然又將成爲我們的一張王牌,這個項目還希望行政院能夠全力的支持,因爲使用現代設備,所以需要行政院審批。”

夏博海點了點頭,道:“這個我支持,潛艇的價值就不用我說了,如果安裝一部份現代設備,那怕是隻有現代潛艇1/10的戰鬥力,在這個時代也是無敵的存在了。”

秦錚道:“我到是認爲不能光是建造安裝現代設備的潛艇,這個時代的常規潛艇也可以建造一些,舊時空的歷史己經證明,即使是常規潛艇,在破交戰方面也大有用處,這樣我們可以形成海面海下的立體式制海模式,另外還可以探索潛艇和水面艦艇的配合協同作戰。”

肖建軍將這些意見都一一記下,然後道:“下面由諸亞平同志介紹陸軍裝備的計劃。”

諸亞平站起身來,道:“陸軍方面的裝備基本都己經確定下來了,不過我們需要更多的現代設備資源,首先是跟據總結報告,證明迫擊炮在跟隨陸軍作戰的巨大作用,不過按部隊的反饋,認爲60迫擊炮的射擊近了一些,因此希望兵工廠能夠加以改進,同時建議將60迫擊炮普及到排一級部隊中,至少確保一個排有兩門60迫擊炮,加強陸軍的火力,這樣在攻堅戰中可以大大增加我們陸軍的攻擊力。另外部隊反映的通用機槍己經完成了工廠測試,可以小規模的發給部隊試用,預計到了明年就可以大規模的列裝部隊,完全可以趕上日俄戰爭。”

頓了一頓,諸亞平道:“老實說陸軍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裝備,而是運需問題,確切的說,我們現在缺少足夠的騾馬驢等牲口。雖然這個時代己經有了火車,但由於火車線路的普及性不高,由其是中國更差,而輪式運輸還沒有出現,畜力運輸仍然不可被完全替代,依然佔有極大的比例。當然在東北作戰有一個好處,就是中東鐵路己經建成,基本能夠縱貫東北三省全境,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控制好鐵路,主運輸線使用火車,而分支線路上使用畜力,這樣確實可以大大節省運力,但即使是這樣,跟據我們計算,仍然需要10000匹左右的騾馬驢,另外騎軍還需要5000匹左右的軍馬,因此我們至少需要15000匹左右的騾馬驢,其中馬匹數量在10000匹左右,而目前缺口大約有5000匹左右,在剩下的時間裡,還要抓緊引進。”

“由其是像火炮這樣的重型裝備,由於需要快速的進出戰場,不僅對運輸的要求更高,而且對騾馬驢的素質的要求也更高,以馬爲例,我國的馬匹主要是蒙古馬系,雖然和歐洲馬系相比,蒙古馬的體形較小,但有吃苦耐勞、易伺養、耐力好的優點,因此做爲戰馬也可以一用,但作挽馬用,蒙古馬體形小,力量弱的缺點就被無限放大,一般一匹蒙古馬的拉力爲200-300公斤,而歐洲馬的拉力普遍在400公斤左右,有些重型挽馬,如英國的夏爾馬的拉力甚致可以超過了500公斤。”

王雲鵬有些懷疑道:“一匹馬只能拉2、300公斤嗎?我記得就是一輛人力車也能拉動2、300公斤的貨物啊。”

肖建軍解釋道:“這裡所說的拉力,是指長時間的拉行,至少要確保能夠連續拉行2-3天的行軍時間,一輛人力車是可以拉動2、300公斤,但如果要連續拉行,至少需要兩個人進行輪換,如果只是短途拉行,既使是蒙古馬,也能拉動5、600公斤,在極限條件下甚致是可以拉動1噸的貨物。”

王雲鵬點了點頭,道:“原來是這樣。”

諸亞平接着又道:“這個時代的陸軍火炮重量,75毫米炮爲1.5-1.8噸,100毫米炮爲2噸左右,125毫米炮爲2.5噸左右,而155毫米炮一般要超過3噸,馬拉火炮一般是採用三駢六馬的模式,也就是一共6匹馬拉一門炮。這樣簡單的將拉力相加,6匹蒙古馬只能拉動75毫米炮,當然少數強壯的蒙古馬拉力強,也能免強拉動100毫米炮,但125毫米炮就只能用歐洲馬才能拉動了,好在是我們在山海關一戰中,繳獲了一批三河馬,現在又向俄國購買了一批三河馬,這種馬屬於大中型馬,不僅有蒙古馬吃苦耐勞的優點,而且拉力也比蒙古馬大得多,可以拉動125毫米炮,好在是隻有甲種師才裝配了125毫米炮,因此我們現在的三河馬也夠用了,但要拉動155毫米炮,即使是三河馬也不行了。”

徐濟超道:“那麼我們不能增加拉炮的馬呢?用8匹馬拉,甚致是10匹馬拉?”

諸亞平搖了搖頭,道:“不行,三駢六馬的模式,是畜力牽引的最大編組,經過數百年時間的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再增加一駢,在行進時各馬匹的步伐就會互相干擾,無法發揮拉力,在舊時空裡,日本曾經實驗過四駢八馬的牽引模式,但無一例外的全部失敗,後來不得不採用最笨,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培育自已的優良重挽馬種,因此增加馬的償試,根本就不用試了。”

王雲鵬道:“不會吧?其他國家是怎麼弄的呢?難到陸軍就不能用155毫米級別的火炮嗎?”

諸亞平道:“歐洲有重型挽馬,而且歐洲的鐵路比較發達,因此可以通過火車將重型火炮送到戰場附近,再使用畜力進行短途運輸。如果實在不行,就只能換馬拉運,或者是將火炮拆卸,分開拉運,到了戰場再進行組裝。”

王雲鵬道:“那麼我們也可以採取這種模式啊!”

諸亞平道:“其實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就是用汽車牽引,我們穿越車輛一共有77輛,其中有19輛載重卡車,35輛工程車,基本都可以拉動155毫米火炮,大部份車輛的動力還有富餘,可以運載一部份炮彈或士兵,我們的計劃是,專門組建一個155毫米火炮團,一共備配40門炮,其中24門由汽車牽引,再配少量的運輸車輛,預計需更30-40輛,可以在戰場上快速機動佈置,另16門則由畜力牽引,主要是利用鐵路線運輸,在鐵路線的周邊佈置,做爲補充。155毫米火炮對陸軍來說是威力相當大的火炮,遠勝過125毫米火炮,因此擁有40門155毫米火炮,由其是有24門可以在戰場上快速佈置的155毫米火炮,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優勢。”

第一八四章 護僑行動(六)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四八八章 登陸作戰(九)第十八章 海紅旗16第四三四章 進京(一)第一一八章 農村調查(四)第五二九章 攻佔哈爾濱(四)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四一七章 遼河之戰(三)第三九六章 全面開戰(五)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四八七章 登陸作戰(八)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八一章 開平煤礦(中)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擊(三)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三五八章 大戰之前(五)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二一九章 清廷求和(二)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三八九章 對馬海戰(十五)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三章 收關行動(三)第六四五章 日本本土作戰(五)第六一三章 滿洲里戰役(六)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四九三章 襲取海參崴(二)第十三章 五年規劃(四)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一九零 訪問天津(二)第四零四章 旅順攻略(一)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三六八章 軍隊整編(上)第四六九章 迎擊俄軍(六)第二二四章 清廷求和(七)第七十五章 來訪者(三)第四六九章 戰前(一)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五五九章 美國(二)第六十七章 睡不着的人(上)第一六零章 農業部的運作(一)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二三九章 作戰計劃(七)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三零五章 南線,北線(三)第三九五章 談判(三)第五六零章 美國(三)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三五六章 大戰之前(三)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四七章 遼陽之戰(九)第五十八章 上海新區(十一)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一二六章 反擊(下)第五六六章 陰謀(四)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九十六章 天津租界(三)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七十四章 進攻赤峰(中)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四九八章 各方態度(一)第三零七章 備戰(一)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一五六章 訪徳使團(下)第八十七章 安置營(三)第九十七章 青州之亂(十)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八十三章 成師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四六五章 迎擊俄軍(二)第七十章 海軍顧問(上)第三六零章 徳國特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