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根據地(三)

具體的兵力分配是,一團,二團以及火力加強營負責圍殲河南清軍,由三團負責牽制湖北清軍,當然詳細的作戰計劃,將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畢竟戰場上的局勢千變萬化,不能預測,由其是這一次戰鬥是在根據地的勢力範圍內進行,因此義勇軍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尋找合適的戰機。

這樣大的作戰方針確定下來之後,義勇軍的各部隊也都立刻行動起來,一團,二團、火力加強營都進駐到許州、陳州府一帶地區,三團也駐紮在南陽府和襄陽府交界的蒼臺、湖陽店之間並且在各要地路口,派出了大量的偵察人員,並且組織當地民軍,加強戰術訓練,建立野戰醫院和物資補濟站。

除了軍隊之外,根據地的地方政府也沒有閒着,積極的協助軍隊,加強宣傳動員工作。由於根據地成立的時間不長,而且以前也沒有經歷大的戰鬥,因此儘管由於根據地政府推行的土地改革深得根據地的人心,但面對着這一次清軍的兩線進攻,也普遍有一些信心不足。而且在根據地裡還有不少失去土地的地主,他們對根據地政府自然是極爲不滿的,聽到了清軍征剿的消息,也都自覺得反攻倒算的機會來了,在有意無意之間,極力的渲染清軍的強大,海外華人的時間不長了,甚致有少數人自稱和朝廷官府有聯繫,也弄得根據地的不少百姓人心惶惶。

根據地政府首先當然是從宣傳入手,一方面宣揚義勇軍、根據地政府有充份的信心擊敗清軍,保衛根據地,另一方面又從利益的方面來鼓動百姓,因爲一但清軍獲勝,那麼每個農民分配到土地就會重新再失去,因此爲了自己的土地,也要盡全力的支持義勇軍作戰。

果然這樣一來果然有效,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農民來說,土地是基本可以算是命根子,而在穿越者到來之前,這一帶地區的絕大多數農民,幾乎一輩子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有的甚致是數代都是佃農,因此爲了自己的土地而戰,是對農民最好的鼓動方式。

不過除了鼓動之外,對於煽動、宣揚失敗情緒,誇大清軍實力的人,也毫不客氣的予以打壓,以散佈謠言、私通清廷、勾結清軍等罪名,連續抓捕了50餘人。

這一番整頓下來,只用了4、5天的時間,就將根據地的局勢穩定了下來。當然現在的穩定也是暫時穩定,一但從戰場上傳來失利的消息,那怕只是一個小敗仗,都足以動搖現在的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說,作戰方針將河南清軍列爲首要的打擊目標,也是有道理的。

但不管怎麼說,民衆的情緒被鼓動起來,根據地政府也馬上組織民衆,組成運輸隊,負責爲作戰部隊運送彈藥物資,現在已是9月下旬,田地裡的作物大多己經成熟或是接近成熟,根據地政府還要組織農民加緊搶收,因爲戰事一開,肯定是沒有時間收割的,並且在與清廷交界的一帶地區的村莊整體搬遷,將所有糧食、物資、財產全部帶走,不給清軍留一點。

其他的都還好辦,但要搬離村莊卻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雖然根據地政府保證,在搬近期間,會保障他們的生活,並給予補償,而且在戰爭結束之後,還會將他們遷回原處,如果房屋在戰爭中受損,政府還會出資幫他們重新修復等等。同時又大力宣揚淸軍到來以後,一定會燒殺搶掠,無惡不爲,留在村裡只有死路一條

但中國的傳統觀念就是故土難離,因此還是有大量居民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由其是有不少人還保着僥倖心理,認爲清軍不會來,或者是就算來了也不會把自己如何,當然也有極少人則是打算等清軍來了以後立刻投誠,故此才左推右託,不願遷走。

對此根據地政府也不做強求,畢竟大多數人還是選擇聽從政府的安排,遷移到其他地區去暫居,而堅持不願走的人,就任其自生自滅,反正政府把成破利害都講透了,也算是做到了仁至義盡,自己選擇的道路,就由自己去承擔後果。

而就在根據地積極備戰的時候,清軍也終於出動。這一次對根據地的征剿是以湖北清軍爲主,而湖北的清軍又是以新編陸軍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爲主,其中第八鎮統制張彪決定出動本部軍隊約3500人;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出動本部軍隊約2000人蔘戰,這5000餘軍隊,也是這次征剿的主力,而總督趙爾巽任命張彪爲這次征剿的總指揮,黎元洪爲副指揮,並且又調兵遣將,在湖廣各地共計又徵集到約5000軍隊,作爲輔助軍隊,另外還有75mm口徑野戰炮8門,75mm口徑山炮10門,57mm口徑山炮16門,各種騾馬牲口1200餘匹,車輛300餘輛。

在出發之前,趙爾巽還專門在總督府設宴,招待兩名指揮官,並且親自爲兩人把盞敬酒,並且許諾得勝之後,必會爲兩人向朝廷請功,當然趙爾巽又怕兩人輕敵冒進,也把實底交給兩人,直言這夥匪人的背後有海外華人支持,打了這夥匪人,近年以來,海外華人己日益拔扈,公然自立爲王、設官立職,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因此打了這夥匪人,也就是煞煞海外華人的氣焰,朝廷也必然歡喜。

趙爾巽是清廷的九大總督之一,封疆大吏,就級別來說己經可以算是位及人臣了,而張彪、黎元洪不過是統制、協統,相差皆遠,因此能夠得到趙爾巽如此禮遇,兩人也都頗有些受寵若驚之感。其實平心而論,兩人對海外華人力抗八國聯軍,爪哇護僑的行爲都頗爲讚賞。由其是黎元洪,他原來是北洋水師出身,後來在廣東水師的廣甲艦上擔任二輪管,甲午戰爭其間,廣甲艦被編入北洋艦隊,參加大東溝海戰,因觸礁擱淺以致未能行駛,而隨廣甲艦出戰的黎元洪跳海得以逃生,共計在水師服役12年。

甲午戰爭之後,黎元洪投到張之洞的門下,頗受張之洞的賞識,張之洞在湖北編練新軍,對黎元洪也委以重任,雖然現在黎元洪只是二十一混成協協統,但同時兼管湖北水師的六楚艦隊和四湖雷艇,在湖北軍界的地位並不弱於張彪。而正是有在北洋水師服役的時間,讓黎元洪的見識、眼光都高過一般的軍人,在海外華人初登岸的時候,黎元洪是十分推崇海外華人的,認爲這是天佑朝廷,纔來了這樣一支強軍,從此以後大約不會再受欺負了。

但海外華人隨後的表現又令黎元洪大失所望,海外華人完全只顧自己的權勢,擁兵自重,據功自傲,飛揚跋扈,完全沒有把朝廷放在眼裡。當然黎元洪只是一個小小的協統,無論對海外華人是推崇還是不滿,都是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而這次居然會和海外華人扯上一點關係,黎元洪到是頗有些躍躍欲試,一則是如趙爾巽所說,煞煞海外華人的氣焰;二則他在湖北練軍己有數年,也想試試練兵的效果,並且應出一些成績了。

離開總督府以後,黎元洪和張彪也聚在一起,認真的協商討論這次征剿的作戰計劃,雖然這一次不是和海外華人直接爲敵,但也不可輕視這夥匪人,因爲現在這夥匪人己是小有氣候,並在當地頗得人心,武器裝備也十分精良,而且襄陽、南陽一帶地區地勢多山,林深樹密,非常善於伏軍偷襲。兩人也認真研究過以前地方的征剿經過,都是中了匪人的伏擊而慘遭失利,因此絕不能以一般的匪人視之。

最終兩人制定出的戰術是,由黎元洪帶領本部軍隊爲前部先行,而張彪帶領大隊人馬輜重爲後隊,並且在左右翼各設一支軍隊,主隊保持5-10公里距離,以防匪人的偷襲。而黎元洪的前部軍隊和大隊保持15-20公里的距離,一但發現敵軍,可以與其交戰,可勝則勝,如果不可勝,則就地防守,等待大隊增援;如果敵軍逃竄,則緊緊咬住敵人不放,等大隊趕上來與敵軍決戰;而如果敵軍不來應戰,那麼黎元洪就領軍直撲唐縣,等大軍到達之後,進攻唐縣,如果能夠攻下唐縣,那麼就可以將襄陽府境內的匪人全部清除幹清,這樣從湖北的立場來說,己可算大功告成了。

黎元洪帶軍出發以後,他也不敢大意,派出了大量的探子,在大軍的前方、兩側搜尋,以防有伏軍,而行軍的速度也不快,每天只能行進20-25公里。

就這樣一連行軍三天,走出了大約70公里,到達襄陽府與南陽府交界的蒼臺地區,這裡距離唐縣只有30多公里,雖然在一路上都沒有發現敵情,但派出的探子卻有20餘人失聯,生死不知,黎元洪心裡也十分明白,現在的平靜只是一個假像,匪人己在暗中盯着自己,不動則己,一但發動起來,必然就是雷霆之勢。

第七十八章 水災(三)第二四六章 王家寨(八)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一九二 訪問天津(四)第一四一章 訪問(一)第四六九章 迎擊俄軍(六)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四四零章 進京(七)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四九五章 襲取海參崴(四)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三十八章 造艦計劃(二)第三四五章 財政工作報告(二)第十五章 接管濟南(八)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一九七章 訪問英法(八)第四七一章 戰前(三)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二九零章 仲裁結果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二八二章 立項之爭第五十七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八)第七零六章 求和(十三)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第六十章 上海新區(十三)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五三九章 聯合軍演(四)第三二四章 李鴻章來訪(一)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一九二 訪問天津(四)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四零四章 旅順攻略(一)第二零一章 蒙古攻略(四)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三三七章 李鴻章來訪(十四)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五三三章 土地政策(一)第一九五章 訪問英法(六)第四六五章 武昌之行(六)第三六三章 大戰之前(十)第五零六章 穆棱河之戰(二)第一八零章 軍事交流(二)第三零六章 南線,北線(四)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八十八章 天津戰役(一)第一九四章 訪問英法(五)第七十一章 工作開展(下)第四八八章 登陸作戰(九)第四四二章 進京(九)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三)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三十一章 市長上任(三)第六零九章 朝見風波(一)第五五一章 土地改革(六)第七十一章 工作開展(下)第四零一章 談判破裂(二)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三六二章 大戰之前(九)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第七十四章 來訪者(二)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一三八章 渤海海戰(七)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三十六章 換裝(下)第六十五章 艦上見聞第六一二章 朝見風波(四)第三十三章 聯軍的實力第九十九章 天津租界(六)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四四六章 外交斡旋(三)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九章 接管濟南(二)第七零三章 求和(十)第一八一章 開平煤礦(中)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