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

從人類擁有了智慧,可以製造工具開始,改變世界的腳步就不曾放慢,而船和車,這兩者是對於陸地和水改變最多的。

有了車,人類可以快速的前進,把原來的天涯,變成了咫尺,有了船,就可以越過原來無法越過的水路,邁向更加廣闊的世界,在逐步佔據了山川湖泊了之後,開始邁向海洋。

海洋不是那麼容易征服的,哪怕到了21世紀,也是充滿浩瀚和畏懼的地方,更別說這個時代了,不過人類征服自然的腳步一直都沒有停歇,在不停的失敗之中,逐步總結出來了剋制海洋的工具。

從原始社會,獨木舟,到鑿開獨木,讓人更加穩定的置身於船上,再到擁有了船帆,船槳,還有錨的船隻,人類的工具越來越強大,對於江河已經不再畏懼,不說是如履平地,出事的可能性很小。

可是對於海洋,那不一樣,就算是到了21世紀,連月球都已經登上去過,可是海底,依然是一個禁地,龐大的海洋,單純面積這一點,就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

海水是流動,海洋的下面,是變幻莫測的,無法使用人海戰術,慢慢摸索海洋的環境,只能夠檢測,推測,並且使用遙感的一些方法,只不過海水對於現代的無線電等的工具,衰減和抵消的太多了,到了科技發達的21世紀,除了經常出入的航道,其他的地方,還是一片未知。

可是科技,並不能夠阻擋人們邁向海洋的腳步,在原始社會,就有人走向海洋,到了封建社會,就更是如此,中國最早記載的,三國時期,就有夷州發現的記載,跟日本之間的聯繫,早在漢唐時期就有,這些都需要越過大海幾十,甚至是數百公里,才能夠跨越。

到了漢唐,甚至有阿拉伯地區的商人,不遠萬里,通過海路來到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更是分成海陸兩條。

正因爲大海的浩瀚,讓克服海洋船隻,技術含量非常的高。

海船,哪怕是噸位跟河船差不多,可是技術含量也不一樣,造船業,是少數在封建社會,有巨大的技術含量的一門技術。

中國的造船業,從最開始的獨木舟發展,逐步的發展出了不一樣的體系,一艘船,是由各種木頭構成的,可是用什麼樣的木頭做龍骨,用什麼木頭做船幫,用什麼木頭做甲板,用什麼做桅杆,這些都是需要的經驗和技術的,甚至說,一些船型圖紙,那都是在大匠的心中記憶下來的。

趙信之所以選擇定海軍作爲發展,連雲港這個中部最大的港口,絕對是先決條件,在陸地上面,無法掩飾野心的前提下,海洋是必然要發展的方向。

從繁忙的河運上面,趙信就已經看出來北宋造船業的發達,歷史上也明明白白的記載,北宋的造船業極爲的發達,從唐朝開始,海上貿易就非常的發達,可是當時最頂級的船,是來自阿拉伯的船舶,那些阿拉伯船匠造的船,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並且佔據了遠航航行的大部分的份額。

可是伴隨着技術的發展,到了宋朝開始,中國本土製造的船舶,在吸收了各種子項目之後,中國發展處來了獨特的帆船種類,中國式帆船。

這個在十四五世紀是落後的帆船,可是在11世紀的時候,在歐洲還在玩普通的單軌船的時候,北宋已經誕生了4000料可怕海船,這種自身噸位在千噸的,甚至可以同樣載貨5000料以上的超級大船,對於這個時代的任何海洋來說,都是巨無霸。

可是千噸載貨量的船隻,在後世的眼裡,只是一個入門級,能夠暫時的在海上航行的上船而已。

中國式帆船,以平底爲主,或許在高海情環境下的適航性並不是很強,容易受到風浪的影響,可是在同樣的噸位的前提下,他的容載率更高,可以裝更多的貨物,並且可以做的非常的龐大,這是中國式帆船的優勢。

整個江南,大規模的造船,其**給北宋本身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北宋的海商,傳統的還是朝鮮日本,還有東南亞的航道,超過了馬六甲海峽,那就不是海商輕易涉足的。

中國帆船質量好,價格低,所以吸引了衆多的海外的訂單,一般的造船廠,只要不出現大規模的事故,基本上都發展的很好。

在趙信看來的,只要花錢,就能夠堆起來的造船業,卻在北宋受阻了,造船業並沒有如同鐵匠那樣,在短時間集中足夠多的匠人。

以造船師傅爲核心發展出來的家族,師徒,這樣穩定的造船工廠,要從中間招募人員,是非常困難。

原來穩固的環境,再加上封建社會錯綜複雜的宗族關係,不是你拿着兩倍三倍工資,就能夠招募出來的。

特別是一些大匠和核心,要麼工資很高,要麼本身就依靠的婚姻,親族給籠絡的,他們的離開,那就是拔了蘿蔔帶堆泥,很難一蹴而就。

趙信開始走的方向有些不對,他如同鐵匠作坊一樣,把目光投向了最頂級的師傅,可是一番努力之後,卻沒有什麼效果,稍稍有些本事的大工,都找不過來,來的都是一些破落戶,甚至連幫工都沒有出師的存在。

出了問題不怕,關鍵是分析問題,如果趙信去了汴梁,說不定造船作坊就這麼的停滯下來,正好趁着樹立鍊鐵廠的時機,趙信索性把造船廠也給梳理了一遍。

不怕不做,就怕用心,趙信的細心也眼界,在認真的瞭解了之後,趙信找出了問題的關鍵。

既然大匠沒辦法的前提下,那些製造大海船,掌握核心技術的傳奇人物沒辦法到手,那就從次一級,甚至是更次一級的入手,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考慮核心技術。

甚至毫不客氣的說,北宋這些海船的核心技術,在趙信看來,那麼的單薄,未來大航海時代,用無數的人命和經驗催生出來的核心技術,在趙信這裡,要多少有多少,只不過基於術業有專攻的緣故,沒辦法拿出來,趙信再怎麼,只是一個學歷史的,而不是一個工科的工程師,動手能力是差了一點。

可是一些簡單的指點,卻可以讓一個出色的工匠減少很多的彎路,就比如說,趙信並不知道冶煉,卻可以通過指點牛大力,奠定定海軍的鋼鐵基礎,想來也可以依靠指點造船,奠定定海軍的海軍基礎。

一個港口,如果不發展海軍,不發展造船業,直接就廢掉了一大半了,這一點趙信非常清楚,只不過,造船,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之前有些激進了,反倒是拖累了發展,現在有了正確的認識,整個發展就完全不一樣了。

之前的方向,趙信直接的瞄準整個北宋最頂級的那一批匠人,招募的也是直接海船工匠,也算是獲得了一些,但是大部分都是連幫工都沒有做完的最底層,也只有這些,纔會因爲俸祿的關係,動心,其他人都相當的安穩。

既然這些大型的造船廠,沒辦法獲得足夠多的人手,也找不到合適的工匠,那就轉換方向,一方面,對於一些經營不善的造船廠。

這些造船廠的經營不善,有種種的原因,或許真的是工匠的能力不行,但是總體而言,得到的實力,要比幫工強一點。

不過,這樣的進度也不快,整個北宋,無論是河運,還是海運,都蓬勃的發展,真正經營不下去的造船廠很少很少,就算是經營不下去了,稍稍有能力的工匠,也都被其他的船廠挖走了。

對於開工興建,只要建設就有錢賺的造船廠,訂單不知道都已經排到多少天之後了,有機會得到熟練的工人,肯定是會花錢了,在這種情況下,類似趙信這樣的,突然起意的,根本就找不到多少。

趙信得到了情況反饋之後,也開始開始轉變方向,把手伸向了他實力最爲雄厚的官場,特別是北宋的軍方。

在北宋,有一個很獨特的東西,北宋的造船業冠絕天下的,整個世界都過來購買北宋的船,可是北宋的官面上面,對於造船並不重視。

在一百多年之後的南宋末年,在已經危及的關頭,必須要向海上逃走了,宋朝的官船都沒有,都是徵兆的民間船隻,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

趙信當然沒有想過,在北宋官面上,找到幾個大匠,可是一些合格的匠人,還是可以的,趙信的目的,只是搭建一個合格的,能夠生產船的造船廠,並且依靠着定海軍的優勢,逐步的擴大這個造船廠,在逐步的摸索之中,建造出適合的船隻。

這樣雖然是有些慢,在整體而言,或許未必會慢,工匠的水平,實際上跟固執程度是相適應的,在大名府的鐵匠作坊,還有定海軍的鍊鋼廠,除了牛大力這麼一個天賦異稟的特例之外,其他鐵匠師傅們,接受新鮮技術更快的,往往是那種中層次的匠人。

那些人,本身就是在大匠的指導之下生產,聽從命令,服從指揮,已經成爲了一個習慣了,換一個人,換一個方法,本能牴觸的情緒就比較少,他們在做了之後,就容易發現出好處,也就可以更好的掌握。

同樣的做法,在造船上面,依然可以執行,相對於現在的造船技術,趙信所擁有的,其實是在幾百年的變革時間,通過戰爭和死亡,逐步累積下來的東西,要接觸起來,並不容易。

這個時代,北宋對於海洋不重視的,可是因爲海洋的蓬勃發展,一些關鍵的地方,還是有水軍。

比如說,在南方的市舶司,還有北方陸地關卡,從海貿過來的貨物,都會分別通過這兩者,繳納稅負了之後,再進入到北宋正大光明的銷售。

因爲收費的關係,一些水軍巡防營還是有的,他們巡防的區域並不大,大部分都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島嶼的位置,相對於巡邏海洋,更多的是巡邏河道。

這些巡防營船,總不是民用的吧,海州這邊就有一個巡防營,附屬於巡防營的,就有一個小型的造船廠,說是造船廠,實際上,恐怕只能夠製造幾十料的小船。

不過這個修船廠,只是因爲各種設備的不完善,而無法修建更大的船,工匠什麼的,都是有經驗的,這是趙信最爲看重的一點。

通過關係,把其中的大工都給囊括了之後,又開始把手伸向了淮南東路和西路,耗費了不小的人情和資金,終於勉強的把造船廠的架子給搭了起來,組成了定海軍造船廠。

這個在未來,在中國海洋史上,甚至是世界海洋史上,都有重要的意義,寫下了濃重一筆的造船廠,早成立之初,真的就是一個草頭班子,別說是跟江南著名的造船廠相比,就算是一般的大型造船廠,這裡也比不了。

最高級別的大工,只是擁有過,協同建造一艘800料海船的經驗,獨立建造只是一艘300料的船隻,還是河船,跟海船一點關係都沒有。

在河船最高的噸位已經達到1000料的時候,300料的海船,換算成噸位只有100多噸,最多能夠算是龐大的海船船隊上面的輔助船隻,甚至不存在單獨出海的問題。

聽起來,非常的不靠譜,甚至連這個工匠,都沒有這個自信,沒一定可以製作出,適合下水遠洋的船隻的前提下,已經是趙信能夠找到的最合適的造船工匠了。

趙信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個合格的工匠,一個不錯的團隊,一個可以真正的開工,利用各種的工具,修建船隻的一個造船廠,只有把這個架子搭起來,真正的開工興建,才能夠在興建和研究之中,不停的改進,形成真正的發展。

這個看起來,只有幾十個工匠,一兩百幫工的,傳統的造船的設備,幾乎很少的造船廠,卻成爲了定海軍海洋探測的開始,這個雛形都不是的造船廠,成爲了定海軍邁向海洋的第一步。

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二百三十章 再見韓琦第三百一十五章 元昊詐降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七百九十三章 內燃機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二百六十五章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價第八百一十九章 青梅竹馬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三十四章 快馬追擊第二百八十五章 失敗原因第一百五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二百三十五章 殺機暗藏第二百九十四章 賴皮韓相第一百七十三章 磚和水泥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幣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八百零三章 民族融合第五十三章 器械固守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二百四十五章 防疫和送死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四百四十章 殺人的藝術第七百五十二章 火槍和火炮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五百一十一章 難得的機會第二章 船到南樂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八百四十六章 舉家搬遷第八百七十六章 計劃開啓第十一章 始於足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七百八十八章 裝甲列車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零五章 牛還是馬第三百三十七章 邊境互市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決定第九十七章 正確打開方式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麼可能第五十一章 防禦軍械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七百七十七章 福康公主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八百一十九章 青梅竹馬第三十七章 3級卡牌第九十章 箭呢?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七百六十七章 電燈和辦公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八百三十一章 雪片奏摺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利品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三百二十二章 通風報信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十二章 中藥和無機物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二十一章 計相葉清臣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七百三十章 獎勵和麪對第二百九十五章 絕對不行第三百一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三百二十章 浮動的人心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三十四章 快馬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