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理學之爭(續)

二人分賓主落座,盧照鄰依然奉上香茗。

王勃輕抿一口,說道:“此茶一定是公子的黃山毛峰。”

盧照鄰笑道:“看來子安跟隨儒林郎,倒是對茶道有心得了。”

儒林郎是高宗封武清的文散官,是一種榮耀,但儒林郎品階太低,盧照鄰如此說,就有幾分諷刺貶低的味道了。

王勃心中一愣,也明白盧照鄰對武清如今可是怨氣頗大,所以微微一笑,說道:“看來照鄰兄對公子有怨言啊。”

盧照鄰輕哼一聲,不曾說話。

王勃早有腹稿,說道:“自漢武獨尊儒術之後,到如今已有數百年。數百年來,凡文人都讀聖人經典,所謂經典,也不過是儒家之經典,凡天下士子,皆以聖人門下自稱,大儒亦不曾免俗。經典故可教化世人,讓百姓心生向善,使野蠻之林成爲文明之地。然治世之經典,皆以聖人經典爲基,前人詮釋經典,註釋經典,講學授業,無不以聖人之標準來踐行。但正如公子所說,‘歷史的車輪只會前進,不會倒退。我輩文人,可以繼承先輩之學問,發揚並光大。但推陳出新,大膽創新,才能與時俱進,才能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公子之言,勃曾日思夜想,後來纔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爲何‘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那是因爲每每開國之初,政治清明,治國者有開拓進取之心,而往後,便固步自封,依舊遵照先輩之言前行,便陷入了先輩的泥淖中。永遠爬之不出......”

王勃口才頗佳,一番話下來,竟讓盧照鄰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他從未感受到一個人的可怕,若武清真的有此能力,那麼這個少年,實在是太可怕了!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盧照鄰心中唸叨數遍,這是何等的眼光。這是何等地高瞻遠矚,當人們注重眼前之利時,武清早已穿透歷史的迷霧,看清了歷史王朝的興衰。

理學,究竟是一種何樣的學說。竟有如此大的能力?

這一刻,盧照鄰沉默了。他沒有了怨氣。沒有了往日的清高,更沒有了風流才子的灑脫。他彷彿感到,自己真的是老了。他感受到了自己面對武清,竟然有些不自信了。其實他也明白,他所堅持的,只是一份執着。多年前。他曾上疏表奏,天下詩賦多附庸華麗,空洞無物,請求聖上下旨改革詩文。以振務實之文風。

遙想當年,是何等地意氣風發,不懼權貴,不怕殺頭,以他爲始,他躬身實踐,創出了大量的言之有物的詩賦。

想到這些,盧照鄰頹然一笑,說道:“子安真不愧是一個說客,若早生於春秋戰國,說不得今日吾輩所學,便是子安之經典了。”

王勃苦笑道:“勃之才能在於詩賦,治國論道,勃可比不了公子。公子所學繁複博大,不是勃能比擬的。”

盧照鄰知道王勃謙虛了,笑道:“如此,明日我便再登門造訪,聽聽公子學問。”

王勃心中終於放下了,而後拱手道:“如此,勃與公子掃榻以候盧公!”

第二日,武清稍微活動了下,畢竟內傷可不是鬧着玩的,若調養不好,一定會落下病根的。

王勃昨夜便稟告自己,盧照鄰今日來訪,他也命人早早地去府外候着,讓秋菊取來茶具一應物件。

武清想了想,便開始燒炭煮水,水是覆舟山中泉水,十分甘美清冽,正是煮茶的好水。

這個時候,王勃陪着一人走了進來,正是那盧照鄰。

盧照鄰見武清正自煮茶,看那細緻認真的模樣,盧照鄰停下了腳步,而後便仔細看了起來,只見武清不時地加入木炭,隨着水開,武清放入一勺彎彎曲曲地茶葉,這個時候,武清又取出一些炭火,算是用中火烹煮,不過片刻,只聞得一縷縷茶香。武清用水澆滅炭火,而後取下紫砂壺,將茶水倒入濾篩,最後倒入青瓷茶盅中。武清聞了聞,這才發覺有人看着自己,轉身一看,竟然是盧照鄰和王勃。

武清連忙拱手道:“盧公駕臨,請恕清失禮了。”

盧照鄰笑道:“公子之茶道,讓盧某大開眼界,但盧某卻有疑問,今日爲何要把茶葉放入壺中呢?”

武清一愣,說道:“放入壺中,加上炭火,是爲煮茶。放入壺中,用沸水沖泡,是爲沖茶耳。”

盧照鄰大笑,說道:“公子之茶道,真讓人佩服,可否品嚐一番?”

武清笑道:“正是爲盧公所準備,請!”

三人坐於亭中,一邊品茶,一邊閒聊起來。聊着聊着,便說到了理學之上。

盧照鄰問道:“公子以爲理學的核心是什麼?”

武清笑了笑,而後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

盧照鄰有些詫異,說道:“天地?”

武清搖頭,說道:“世界,宇宙。”緊接着,又說道:“萬物之存在,必然有其道理。”

盧照鄰若有所思,說道:“比如說?”

“這隻青瓷茶盅。”武清站起身,手握茶盅,說道:“盧公以爲這茶盅只是茶盅嗎?”

盧照鄰點頭稱是。

武清笑道:“非也,青瓷茶盅,本爲毫不起眼的泥土,乃是經過能共巧匠之手,捏成土坯,經過上釉等藝術化處理之後,在瓷窯中高溫煅燒之下而成,才形成如今我手中如此精美的青瓷茶盅。這道理是否簡單?”

盧照鄰點頭說道:“沒錯,這道理是簡單。”

武清一笑,說道:“那麼爲何那麼不起眼的土坯經過煅燒之後,竟然得到了如此精美之器物呢?盧公可曾想過?”

看到盧照鄰思索的面容,武清繼續說道:“此吾謂之‘理’。聖人讚美製陶制瓷之藝術,我卻要問,如此精美之物,爲何要經歷一道道工序?誰人能夠回答?”

盧照鄰被這麼一問,他便不知如何回答,這正如有人問你“天有多高”,你不知如何回答一番。

但盧照鄰沒有被打垮,問道:“公子之理學便能解釋?”

武清笑道:“不是學了理學便能解釋的,難道說學了經學,就能立刻成爲治世之能臣嗎?”

盧照鄰苦笑一聲,說道:“道理都被公子說完了,照鄰佩服,我看書院開館,就定在上元節吧。”

武清笑道:“多謝盧公。”(未完待續。。)

第455章 帝王之路(二十六)第388章 魏王的愛情觀第444章 帝王之路(十五)地三百五十章 到臨洮第406章 廬陵王風波(七)第262章 案情進展神速第253章 劉家有女叫三娘第18章 亂世如狗第335章 玲瓏的婚事第440章 帝王之路(十一)第394章 來俊臣之死(六)第351章 部 署第416章 一代帝王(二十四)第1章 狗血式穿越第236章 回到洛陽第254章 答劉三小姐問第437章 帝王之路(八)第51章 弘文館風波第130章 滕王閣之宴第187章 出征(十二)第三九十五章 來俊臣七第44章 用計謀初治教坊第452章 帝王之路(二十三)第441章 帝王之路(十二)第387章 再入政事堂第81章 這只是一個愛情故事第488章 一代帝王(二十六)第245章 李治病重第144章 又是一次大起大落第355章 此萬古新氣象第428章 國之儲君第27章 跟和尚論道第140章 師姐考校第44章 用計謀初治教坊第438章 帝王之路(九)第一七十五章 玉漱第198章 弟子齊聚第443章 帝王之路(十四)第470章 一代帝王(八)第446章 帝王之路(十七)第212章 政事堂議事第45章 教坊歌舞顯盛世第166章 歡樂與鮮血第414章 廬陵王風波(十五)第118章 發明創造第232章 少林寺(五)第142章 竟是鹽幫第183章 出征(八)第415章 廬陵王風波(十六)第481章 一代帝王(十九)第410章 廬陵王風波(一十)第334章 魏王的大周夢第412章 廬陵王風波(十三)第464章 一代帝王(二)第401章 廬陵王風波(三)第452章 帝王之路(二十三)第213章 醉香樓第247章 太后令第375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三)第266章 有女玲瓏第282章 太后駕臨書院第23章 得衣鉢第270章 新皇的憤怒第191章 官升七級第114章 清湖之上第154章 元日夜(中)第183章 出征(八)第333章 西域政略第44章 用計謀初治教坊第77章 危機與榮耀第256章 由吳氏殺夫案引起的一場風暴第28章 婉兒是個女漢子第41章 初見武后第2章 赤貧人家第154章 元日夜(中)第23章 得衣鉢第34章 人走茶涼第372章 後突厥末路(下)第311章 向宗室伸出的屠刀第402章 廬陵王風波(四)第42章 無品之官第97章 驚變(一)第306章 不一樣的縣城第108章 大戰丐幫第380章 陳子昂的詩情與傷懷第181章 出征(六)第270章 新皇的憤怒第311章 向宗室伸出的屠刀第359章 定計素羅汗山第387章 再入政事堂第172章 立家法第176章 出征(一)第422章 廬陵王風波(二十三)第246章 天皇駕崩第151章 這就是名望第358章 宰相議軍情第340章 夜探河內第314章 麗景殿中怒斥武承嗣第478章 一代帝王(十六)第390章 來俊臣之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