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枯燥之科舉

太子李弘的死並不能阻止大唐選拔人才的腳步,高宗頒下旨意,其實這個時候已經算是天后頒下旨意,立沛王李賢爲太子,並於七日後舉行春闈。

天下舉子爲太子李弘悲傷之後,也開始投卷找後門託關係,大唐的科舉不像幾百年後那麼嚴格,進士科的舉子們在科舉之前,爲了提高知名度,可以先把自己撰寫的文章詩賦等送到主考官那裡,若被主考官看中說不定已經算是登科了。

至於找後門和託關係的舉子,都是一些水平有限,但想着登科的廢柴,這些人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或者是皇親國戚。所以大唐的科舉從某種方面來說並不能反映出舉子們的真實水平,但這些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及第者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也有自恃才高的,雖然在這幾日裡不能飲宴作樂,但總能去秦樓楚館喝點傷情的酒,作作悲苦的詩以哀悼太子的去世。大唐的才子是很會變通的。雖無絲竹,但終究是懷中抱着美人兒,雖不能放聲大笑,但總能在紅羅帳裡婉轉低吟吧。

四日後太子靈柩放於景山恭陵,期間民夫罷工,高宗急忙賜食安撫。

很快洛陽迎來了春闈,大唐的科舉沒有像幾百年後那麼重視,主考官也不是朝中重臣,行卷也不會糊名,所以這裡面進士及第者的水分也是很大的。

這一日,洛陽的禮部和吏部迎來了最熱鬧的時候,一共約萬人的舉子應舉,達到了自大唐開國以來之最。

主考官爲吏部考功員外郎鄭益,是一個博學的老者,他曾經是貞觀年間的進士,資歷是足夠的。這一次應進士科的舉子有將近三千人,其餘則是應明經科的舉子。所以便分在了兩處,進士科在吏部別院,明經科在禮部別院,其實這相當於後世的貢院。

武清自然是知名人物,所以當武清走進吏部別院的時候,鄭益也是點頭微笑,考官有戶部官員,因爲要一一覈對報名信息,還有金吾衛兵卒進行全方位的搜身,還要像檢查牲口一樣讓你張開嘴,看看牙齒。

曾經有心高氣傲之輩,忍受不了這種屈辱,便拂袖而去。武清依然接受檢查,他此次來,只是爲了完成老孃武氏的願望。

秋菊給武清準備好了乾糧,裝在包袱裡面,因爲要考一天,所以時間漫長,這些是必須準備的。武清在甲字十號院(此爲杜撰),位置很好找。走進去一看,整個院子被分割成了無數個格子,中間被一條寬約十步的走道隔開,這也爲了防止抄襲。每一個格子裡僅容一人一案,案上已經準備好了紙筆,墨和硯臺需要自帶。

等所有舉子進場之後,隨着鼓聲一響,便告知考試開始,自有胥吏發下考題。

首先是貼經,進士科的貼經只貼大經《禮記》和《春秋左氏傳》。

武清翻開紙卷,只一看,便大皺眉頭,只見開頭寫了一句,“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中間空了一大片,最後一句是“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

武清有一種罵人的衝動,這什麼貼經,這純粹是在折磨人吧。心裡雖然有準備,但是對於貼整片經還是大感頭疼,這是《禮記》裡的《祭統第二十五》。

武清繼續看向了下一題,是《春秋左氏傳》,要貼十條,沒有大篇幅的貼經,不容易出錯。

最後是論策三道,武清暫時不去看,先貼經再說。

看了貼經內容,武清整理了下思路,這些對於自己來說不難,加之自己記憶力超羣,但將近五千字用毛筆寫下來,實在是太蛋疼了。不過即使蛋疼,他也得寫。於是拿起了毛筆,往硯臺中倒入墨,研磨一番,順了順筆,在紙上寫下了第一個字。

時間飛逝,武清用的是行楷字體,接近於楷書,但卻是行書的本質。不過三個小時,貼經算是完成了,看着厚厚的一摞,武清伸了伸懶腰,活動了下肩膀,甩了甩髮酸的手腕,而後嘎嘣嘣轉動了下腦袋。

“你在做什麼?”

武清擡頭一看,竟然是一位考官,武清拱手一禮,說道:“學生見過大人,學生手痠頸痛,活動一下,驚擾了大人,還請大人見諒?”

這倒是一個非常有禮的舉子,便笑道:“嗯,不錯,你叫什麼名兒?”

“學生武清!”武清一禮。

那考官一愣,而後瞬間一臉敬仰之色,說道:“原來是先生,學生有禮了!”

“啊,這是怎麼回事?”武清一愣,沒明白過來。

那考官有些尷尬,便解釋道:“學生曾拜讀先生之《三俠五義》和《封神記》,實爲曠世之作,學生心中十分喜歡,欲拜見先生而一直無緣,不想今日才見到先生。”

得,原來是一個粉絲,武清自然謙虛一番,而後勉勵一番,而後便送走了這位主考官粉絲。

這個時候有兩個士兵押着一名考生從武清眼前經過,推推嚷嚷中,武清才明白,那名舉子作弊被抓了現行,他不禁大爲感嘆,這跟後世的考試作弊何其相似啊。

吃了乾糧,武清還得繼續作答,打開考卷,往論策上看,共三道。

第一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道是“大國者下流。”第三道是依《周禮》闡述治國之思想。

武清對於論策雖然有自己的看法,但要符合這個時代的思想,對於他這個擁有一千多年以後的靈魂的人,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一不小心就會遭到天下文人和士大夫的批判,也會遭到皇帝和百官的貶斥。

對於第一道題出自《詩經》,武清的理解爲加大與西域諸國的交流,但此時安西四鎮被吐蕃佔領,西域和大唐的往來貿易時有中斷,比之以前大爲減少。所以武清認爲,應該以強大的軍事力量重新奪回安西四鎮,打通貿易通道。而且還可以加強海上貿易,設立市舶司管理並收稅。如此便可以吸納他國之先進文明來增強大唐之實力。

第二道題出自《道德經》,對於這樣一道題,武清則是論述了大國氣象和大國胸懷,以及皇帝的胸襟,變相地批判了高宗心胸狹隘。

第三道題則是比較難,治國思想,《周禮》裡面規定了國家範疇,封建制度,軍隊制度等等。武清想了想,在泛黃的竹紙上寫下了“封建論”三個字。

而此時,武清沒有察覺到,有數名考官偷偷地望着武清,就包括主考官鄭益。

鄭益不禁點頭,說道:“看來今年的狀頭要落在武清頭上了。”

“也不一定,那宋之問,沈佺期,劉希夷都是文才之士。”有人就反對了。

鄭益只是微微一笑,也不辯駁。

只見武清寫道:“天地之始,果有人乎?吾不知也,人之初有貴賤乎?吾亦不知也。蓋聞天下九州,始於禹帝。封建之制,始於周公......”

總之武清在這一篇策論裡闡述了封建制的危害,武清提出,帝王可以把爵位作爲一種榮譽封給那些有功之人,不能實封食邑,而且爵位不能世襲,即使能夠世襲也要有功勞才行。這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增加大唐的人口數量,減緩土地兼併,增加朝廷稅收,增強大唐帝國實力。最終就會看到,少有所教,老有所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片繁榮景象,成爲真正的天朝上國。

當日頭灑下最後一抹光輝,隱入西山之後,武清終於寫完了。距離結束至少還有三根蠟燭的時間。

武清招來考官,表示自己已經答完,可以交卷了。自有胥吏把武清的考卷封裝寫上姓名送到主考官的簽押房中。

武清則是滿臉疲憊地出了吏部別院,便看到老孃武氏等人牽着馬車等候在外面,他露出了微笑。

第261章 新發現第331章 再置安西四鎮第245章 李治病重第311章 向宗室伸出的屠刀第283章 收穫一枚棋子第413章 廬陵王風波(十四)第28章 婉兒是個女漢子第274章 到宮中第8章 買牛第338章 “盤絲洞”事件第86章 枯燥之科舉第342章 火燒天堂第301章 太后微服而來第168章 一場武清的個人秀第365章 武成殿廷議第431章 帝王之路(二)第137章 桃李之天下第49章 朝堂奏對解危難第120章 醉酒第4809章 廬陵王風波(十)第254章 答劉三小姐問第373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一)第17章 與狄仁傑談第269章 收官第253章 劉家有女叫三娘第431章 帝王之路(二)第440章 帝王之路(十一)第375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三)第17章 與狄仁傑談第178章 出征(三)第213章 醉香樓第3章 這是大唐第201章 早朝第259章 孔長史遇刺身亡第79章 晴天霹靂第91章 江寧倉中主薄的秘密第58章 一首情歌,潸然淚下的青蔥少年第402章 廬陵王風波(四)第150章 武氏親友第236章 回到洛陽第388章 魏王的愛情觀第451章 帝王之路(二十二)第114章 清湖之上第238章 置清心書院於洛陽第284章 娶妻素娥第189章 出征(十四)第377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五)第466章 一代帝王(四)第443章 帝王之路(十四)第421章 廬陵王風波(二十二)第467章 一代帝王(五)第215章 麻將誕生第174章 齊家第407章 廬陵王風波(八)第427章 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第337章 守孝第337章 守孝第339章 薛師傷心了第140章 師姐考校第378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六)第99章 驚變(三)第199章 網羅人才第378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六)第381章 神都獻俘事第62章 蹴鞠場上初遇子安第272章 與師姐談第101章 命不該絕第478章 一代帝王(十六)第386章 做男人當如魏王第278章 開學典禮的意義第197章 太平生了第三百五十七章第84章 情何以堪第128章 他鄉遇故知第255章 乾乾縣令的活第401章 廬陵王風波(三)第281章 送別廬陵王第457章 帝王之路(二十八)第441章 帝王之路(十二)第三百五十七章第195章 上陽宮夜宴第183章 出征(八)第246章 天皇駕崩第388章 魏王的愛情觀第367章 夜襲吐蕃營寨第293章 契約第280章 改革從科舉開始第89章 昔日金陵第329章 徵西域(二)第258章 先拿夏侯家開刀第239章 油墨第190章 出征(十五)第73章 收僕第229章 少林寺(二)第407章 廬陵王風波(八)第380章 陳子昂的詩情與傷懷第15章 一語驚人第173章 立家法(續)第426章 魏王殿下的夢想第328章 徵西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