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建元靖康

自漢高祖劉邦統一海內,於公元前二零二年創立了大漢王朝開始,漢室歷經了文景之治,武帝擴疆,及至王莽篡漢,光武帝中興,明章之治等階段,曾經輝煌強盛,威震天下,但還是於公元二零零年在末代漢帝劉元手中結束,將天子之寶座禪讓於吳王周瑜。

大漢王朝的帝運延續了四百零二年,在內外交困之下,終於轟然倒塌。

自此,華夏大地上崛起了嶄新的大“華”帝國,而歷史就此改變!

初登帝位,建立新朝,周瑜自是大赦天下,安撫百姓,恩澤貧民,文武百官俱得封賞。後宮之中,立吳王妃鄧渝爲皇后,封小喬爲貴妃,此時的鄧渝,早已不是昔日與周瑜青梅竹馬的青澀模樣,雍容華貴,心懷更加仁厚,母儀天下之風範令周瑜也刮目相看。

長子周循,年方十五,聰明睿智,心地寬厚,極具領袖風範,被立爲皇儲。次子周胤,年僅十一,卻是身姿雄偉,力大過人,師從趙雲、張遼等人,隱隱有一代名將之潛質,周瑜大力培養,以期其未來成爲國之棟樑,輔佐其兄周循。

二子之後,還有周浚等一子二女,分別是鄧渝和小喬所生。皇室人丁興旺,自然也是國家之幸。

大華帝國的都城,仍舊定於秣陵。此時秣陵城的規模,早已超越了長安和洛陽,成爲天下第一大城,城內外所轄居民,怕不有了百萬之衆!

登基後不久,周瑜便下旨,將秣陵的名字改回爲金陵,以更符合其天下都城的身份。金陵之名源自五百年前,楚威王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四百餘年前,秦始皇改金陵爲秣陵,如今又被周瑜改了回來,自此以金陵的名稱傳於後世。

世事輪迴,該是如此。

終結漢室,本非周瑜所意,他已是事實上的天子,威加海內,文武百官皆以其意爲旨。然形勢如此,追隨自己多年的部下們都有此意,若是自己一味推讓,便會讓他們寒了心。且周瑜已下決心革除舊弊,改變歷史,爲日後的華夏大地免遭異族蹂躪,只有自己建立新朝方有最大的可能。

因此,周瑜毫不客氣地接受了劉元的禪讓。他心裡明白,自此以後,他將獨立於高處,天子之威的背後是無盡的孤獨。他還明白,自己統治的大華帝國將肩負着傳承、光大華夏的歷史使命,華夏民族的生或死、存或亡、輝煌或衰落都將壓在他的肩頭上,沉重異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周瑜最迫切想要推行的便是官制的改革。

自西周開始,其官制承襲自夏、商,經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幾代建立起來,以師、保、宰、太宰爲百寮的首領,設六官制,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六卿”是政務官,亦稱“六官”。周天子分封諸侯,這些諸侯王在其領地內,“專揚於國”,享有至高的權力。

隨着地方諸侯實力的不斷增長,周王室逐漸被削弱,最終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爲了爭奪天下霸主之位,不斷地相互攻伐,天下分裂,戰亂不休。

由此可見,分封諸侯王一法,於周武王其時尚可謂得當,畢竟當時的社會、經濟很不發達,人口也少,天子無力統管那麼廣大的地域,由天子親信的諸侯來分而治之,不失爲一個良方。但此法的最大缺陷在於地方諸侯擁有的權力過大,會對中央朝廷形成巨大的威脅。

及至秦王嬴政統一華夏,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分天下爲三十六郡,郡守管政,郡尉掌兵,監御史負責監察官員,郡之下的縣,其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大爲分散了郡守的權力。中央官制,則是三公九卿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爲核心,以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九卿輔佐丞相管理政務。

秦時官制,是確保皇帝至上權威的制度,缺點在於國事與君主家事不分,政務與宮廷事務混雜。

漢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襲秦代,稍有改變。漢武帝爲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建立中朝制,即選用一批地位較低的內廷人員參與朝政,這既是皇權與相權矛盾的產物,也是內廷近臣權力膨脹的結果。後果便是,宦官、外戚勢力的不斷增長,過多地干預朝政,最終導致了國家的衰亡。

此外,漢武帝時推行的州郡制,初期是爲了便於對各地官員的監察,而設立了州刺史,但是後期這些州刺史的羽翼漸豐,權勢越來越重,變成了一個個的諸侯王國,最終也導致了漢室的滅亡。

從官員的銓選和任用制度上來看,夏商周及先秦時期,採用的是世襲制,王權與族權相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世襲制的缺陷是巨大的,真正有才能的人因爲身份的限制,無法得到重用。

西漢時,推行薦舉制,舉薦的標準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衝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包括察舉和徵辟兩種制度。東漢後期選拔官吏中鑽營請託、結黨營私和弄虛作假之風盛行,察舉、徵辟制漸趨敗壞。

在周瑜看來,他最想要做的官制改革是,中央官制改三公九卿製爲三省六部制,地方官制改州郡製爲行省制,官員銓選制度改薦舉製爲科考制!

三省六部制,是歷史上的唐宋中央官制,由隋文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三省爲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爲執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僕射各一人。

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六部分理各種徵政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二十四司。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

較之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好處便在於分工明確,運轉高效,互相制約,集中皇權,分散相權。

第55章 名馬赤兔第377章 泗水之濱第209章 攻打固陵第571章 棲霞書院2第268章 撤離下邳第218章 兩面作戰第535章 圍城打援第459章 王佐之才第508章 改元天佑第476章 該當何罪第506章 大戰將臨第522章 官渡軍議第580章 建元靖康2第113章 居巢之變第19章 臨行安排第221章 黃忠之冤第11章 初見甘寧第65章 居巢軍事第75章 再生父母第557章 獄中自刎第222章 黃祖心計第373章 水軍蔣欽第503章 天子之死第113章 居巢之變第201章 紀靈退兵第240章 繁星點點第38章 月下貂蟬第441章 生擒張遼第200章 合肥之戰(九)第16章 二見甘寧第459章 王佐之才第214章 人事軍事第489章 水軍突圍第68章 高唐城破第312章 皖縣援兵第376章 穰城之戰第427章 淯水河畔第553章 殿後部隊第389章 討袁檄文第165章 攻略丹陽(十一)第256章 擴大軍屯第183章 攻略丹陽(二十九)第108章 輜重隊長第560章 兄弟內鬥第519章 白馬之戰第73章 舒縣初冬第465章 夜襲陳登第508章 改元天佑第338章 謀圖交州第118章 除夕之夜第288章 揚州州牧第279章 美女野豬第575章 煙消雲散湖2第222章 黃祖心計第562章 黯然劉備第384章 郝萌之叛第101章 喬瑁送兵第431章 救命肉乾第375章 張濟張繡第467章 四大長老第215章 曹操密謀第75章 再生父母第530章 中軍大帳第572章 義結金蘭2第307章 各懷心事第238章 內部不和第390章 南鄉侯爵第246章 徐州之主第40章 常侍討饒第505章 江東各軍第477章 衣帶血詔第124章 荀彧投曹第406章 士燮之憂第409章 攻打稽徐第37章 危機洛陽第358章 古都許縣第269章 兩軍混戰第255章 賈詡論德第413章 日南薛綜第143章 渡江戰役(三)第83章 美酒有毒第520章 火燒白馬第4章 中平六年第414章 呂蒙來也第577章 雒縣之戰第261章 繼任州牧第520章 火燒白馬第20章 桃花潭邊第566章 巴蜀震動第289章 逸才蔡邕第536章 再截糧道第423章 引火之物第152章 渡江戰役(十二)第448章 淒涼袁術第206章 平定吳郡(四)第270章 糜竺投劉第363章 爭奪人才第356章 初冬來臨第229章 撤軍路線第157章 攻略丹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