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一面石牆

第二天,臘月三十寅初,天邊抹過一抹淡淡白線,四周大部分地方都還是黑的。

紅土場上站滿了人,和剛到的時候一樣列着隊,排得整整齊齊。

昨天晚上,五隊同時收工,用布將他們所做的成品蓋住,邊緣用鐵環扣扣在地上,派人看守。

五天時間結束,作品就此完成,不許再次進行修改,也不許他人潛入進行破壞。

四名主審站在前方,一名小吏捧着一份文書,正在宣讀。

這是今天驗收評定的標準與具體流程,在驗收開始之前,先行公佈給所有參選者。

驗收四個標準,前三個都很常規,最關鍵的是最後一項。

主審打出前三項分數之後,按而不發,然後由競選主官介紹自己的作品與未來的建設綱領。

現在完成的這個作品必然包括他們對勿用宮的構想,他們的介紹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重點是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勿用宮是什麼樣的,打算怎麼建。

這一項不單獨評分,但四名主審會給出一個加乘係數,將前三項的總分乘以這個係數,得出最後的總分。

這個係數可正可負,也就是說,如果介紹得不令主審滿意的話,前三項就算完成得很好,也是有可能扣分的……

這一項評分要求出來之後,所有人的臉色都出現了變化。

劉萬閣怔了一下,笑容消失,凝住眉細細思考。

朱甘棠撫掌微笑,彷彿對這個要求非常讚賞。

王一丁的臉色一直有些晦暗,這時更是如此,眉頭皺成了一個包子。

李全胸有成竹地笑了,這感覺,就像他一早就已經把這一項列入了自己的考慮範圍內一樣。

許問也怔了一下,他的目光掃過面前四個人,最後定在林謝身上,直接看出了誰是這個環節的真正提議者。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他有些意外,但也有些高興。

評分標準什麼的,當然是主審說了算,參選者只有聽的份。

荊南海最後又補充了一項,競選主官介紹作品與綱領時,其他四名參選者也是參與者,他們不得打斷競選者的話,但在他講完之後,可以提出質疑,讓其解答。

解答的過程與所進行的闡述,同樣將成爲主審的評分參考。

這是生怕我們火藥味不夠濃啊……

許問在心裡想着。

不過參選者除了他以外,都是非常資深、經驗極其豐富的頂級大匠。在很多方面,他們也許比主審還強。

他們無論是質疑還是解答,肯定都會拓展大家的想法,其實是很好的事情。

只是,許問本人只是一個才通過徒工試的新晉工匠,這種事情對他來說,就有點尷尬了。

也沒關係,一次畢業答辯罷了。

宣講完規則,荊南海道:“那就開始吧,以年齡排序,先去劉萬閣劉大師那裡。”

“那就先獻醜了。”劉萬閣彷彿已經想好了自己的發言,眉頭展開,笑吟吟地說。

一行人來到紅土場最靠西的位置,劉萬閣作品的所在地。

東西被麻布遮着,此時光線有點晦暗,更加看不清楚。

許問眯起眼睛,好奇地看着,只能看出這東西七尺半高,四丈寬,厚度彷彿有些曲折,不太好判斷。

荊南海示意了一下,幾名兵吏上前,解開地上銅釦,掀開布幅。

此時天色已經比之前稍微亮了一點,薄薄的晨光曬在布幅下面的物體上,許問清晰地聽見,周圍傳來許多道吸氣聲。

而此時,他也無暇去看其他人的表情,被眼前的建築吸引住了。

是的,一堵牆,無疑也能被稱之爲一個建築。

這是一面石牆,曲折向前,看上去有點像一面摺扇。

“扇面”一共十二幅,每幅上都佈滿雕刻,整面石牆就是一幅巨大的石雕作品。

主審們走上前去,其他三名參選者也情不自禁地跟了上去,仔細看石牆雕刻的細節,只有許問沒有馬上動,而是站在稍遠一點的地方,看它的整體。

天光灑落在石牆上,明暗交錯。十米長牆,帶給人強大的壓迫感與震撼感。

然而許問首先感覺到的,是和諧。

這石牆高兩米五,算上彎折的部分的話,長度約有二十米。

也就是說,十二面牆壁,每面的寬度約爲一米六,呈長方形。

牆壁表面佈滿精美石雕,遠遠看着就能感受到驚人的細緻度,這不可能是一個人完成的。

但它看上去就是那麼統一,那麼和諧,整座石牆就是一個整體。

它給人的震撼感,很大程度也是由這個而來的。

許問遠遠欣賞了一會兒,然後才走上前去細看。

果然,就跟他想的一樣,十二面牆壁每面上雕刻的內容都不一樣,風格也有明顯的差異,並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這整體感,究竟是從何而來?

石牆上的雕刻其實也是一個系列,每四幅是一個地區,畫出了大周東南西北四個區域不同的風俗民情。

工匠服役會被分去各個地方,劉萬閣這些弟子雖然都是他教出來的,但服役的地方很多時候也不在一處。而藉着這個機會,他們走去了大江南北,看到了各地不同的風情。

現在,他們就把看到的一些東西畫出來,刻到了這面牆上。

這都是一些小故事小場景,有少女用簾子掩着臉,從窗戶後面偷看樓下的賣油郎;有樵夫揹着柴火,一步步往山下走着;有書生坐在船上,與友人飲酒作樂,旁邊還有一條小船載着採菱女路過,書生趁着醉意,從荷包裡掏錢買菱。

十二面牆,十二幅場景,每幅都生趣盎然,而且馬上就能看出畫的是大周哪片疆域。

除了雕刻出來的場景,更令許問矚目的是雕刻的工藝。

看着這個,許問想到了一件事。

在這個世界,秦連楹留給他一本手札,裡面記載了大周所有比較出名、或者有些特色的雕工。

不過裡面不少只有名稱、描述和出處,沒有操作方法。

在另一個世界,他向孟平學了孟家二十四雕工。

這套雕工薈萃了從古至今,孟家收集到的所有傳統與現代雕刻技藝,將其融匯貫通,凝聚成一套體系。

不過當時孟平就說了,這套東西不是自古有之,是近三代才逐漸完成的。

這樣做是有感於世界的變遷,以及許多技藝的失傳,只好把剩下的部分重新做個整合。

也就是說,這二十四雕工之外,還有一些失傳的技藝。孟平平生最大而不可得的願望,就是把這些技藝找回來,重新融合,將孟家二十四雕進一步升級,然後傳下去。

有意思的是,他描述給許問的一部分失傳技藝的記載,跟秦連楹手札中的一些描述非常相似。

而現在,看着眼前這座石牆,許問彷彿看見那些描述化爲實物,出現在了自己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