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十六日,會盟的各路諸侯都陸續到了酸棗城,原本人口不算稠密的縣城很快變得擁擠起來,城邊更是各路人馬匯聚,旌旗蔽日,鑼鼓喧天。

諸侯大會很快便要召開,然而李澈卻是暗暗嘆息,以此時來看,會盟的諸侯中恐怕沒有幾人真的在意京中的天子。

在這般緊要時刻,接連數日,諸侯們分成一個個小圈子肆意的開着宴會娛樂,每日醉臥高枕,懷抱美人,過的好不快活。

李澈每天都能接到各路諸侯送來的邀請函,最爲積極的便是兗州刺史劉岱與東郡太守橋瑁兩人。

出於禮節,李澈最終還是每一家都去了一次,然後便閉門謝客,緊鑼密鼓的開始謀劃會盟之日。

與歷史上相比,此次會盟少了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山陽太守袁遺,韓馥也只是冀州刺史而非州牧。

但卻多了鉅鹿太守與趙國相,曹操也從白身行奮武將軍便成了真真正正的將軍,手中亦有一郡之地,聯軍中更是有黃琬與盧植這兩名天下最上層的人物,可以說聲勢相對來說更爲浩大。

會盟第一要務自然是明定目標,而第二要務便是定下盟主,所謂蛇無頭不行,羣龍無首乃是大忌。

原本歷史線上,其他人的地位資歷家世比起袁紹都差了不少,袁術又在南邊,袁本初自然當仁不讓。

而如今聯軍中,黃琬和盧植的聲望資歷都強於其他人,不出意外的話,盟主便是這二人之一。

從己方利益考量,自然是由盧植爲盟主最佳。雖然盧植公私分明,但盟主的大旗在那,便足以讓韓馥忌憚萬分。

然而盧植爲盟主的話,最大的攔路虎卻不是韓馥或者黃琬,而是盧植自己。

李澈望向盧植的廂房,若有所思的摸了摸鬍鬚。

……

在東漢末年,一州刺史雖然由於不斷的戰亂,朝廷給予了極大的自主權,但其對麾下的郡縣控制度仍然是因人而異。

如兗州刺史劉岱,他對東郡、濟陰、陳留三郡的控制力極低,甚至對州治所在的山陽郡都有所失控。

便如歷史上,諸侯名單中既有兗州刺史劉岱,又有名義上受他管轄監督的東郡太守橋瑁、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

而這般可與刺史分庭抗禮的太守,其背景自然不凡,皆是出自名門,更有張邈這等受天下士人景仰的黨人“八廚”之一。

刺史的地位便是這般尷尬,即便漢室威權尚未盡喪,但刺史與太守國相併非真正意義上的上下級,要想強力管控這些刺頭,還是有些力有不逮。

但豫州牧黃琬不同,他資歷老威望高,又是堂堂正正的州牧,對於豫州各郡國有着近乎絕對的掌控力。

劉岱無法代表兗州,韓馥也無法掌控冀州,但黃琬卻掌控着幾乎整個豫州。

這就是黃琬最大的底氣,它代表着天下十三州部之一,還是地處中原,繁華富庶的豫州。

而盧植的底氣,自然來自於手中的精銳,這兩萬左右的精銳是全天下目前僅次於京畿禁軍的力量,理論上是強於任何一州目前的軍事實力的。

但盧植最大的問題也在於這些精銳,他沒有一片根據地,維持大軍的物資極度匱乏,要保證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便已是難事,更遑論擴軍了。

而黃琬坐擁一州之地,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完全能拉出一支足堪分庭抗禮的部隊。

“盧公,以趙國和鉅鹿兩郡之力,供應兩萬精銳還是太過吃力了,此前討伐袁術失利,便是差在了物資上,難道盧公還想讓將士們再吃一次虧?”

坐在會盟的校場上,盧植閉目養神,腦海中不斷迴盪着李澈昨天夜裡的話語。

雖然他知道李澈是在蠱惑他去爭取盟主之位,但這番話實在是正中靶心。

以這幾日的所見,他實在難以相信這些諸侯會真心勤王,更何況以他的想法,並不需要大舉擴軍,只需以他本部精銳爲先,輔以多方疑兵,自然能攻破八關。

但黃琬的意見顯然與他背道而馳,在這一點上兩人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盧植希望各路牧守只做後勤官的想法自然也得不到黃琬的認同。

要想將主動權掌控在自己手裡,最好的方法自然是當上盟主。盟主的權力要看他自身的實力,以盧植的兵力,手握盟主大義,韓馥與王匡決然不敢再陽奉陰違。

想到這裡,盧植自然回想起了當日與黃琬的對話,不由得有些恍惚,繼而心中開始自嘲,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開始思考爭權奪利之事。

“人心,真的變了啊。”

……

各家諸侯帶上一千人馬圍成一圈,場上合計有上萬兵馬,若從高空俯視,黑壓壓的人羣、閃着寒光的兵刃,以及迎風招展的各色大旗,當真是威武雄壯之師。

兵馬中心的高壇上,各路諸侯陸續就坐,或與親近熟人低聲細語,如張邈曹操;或是暗自打量陌生同僚,如王匡、黃琬;亦或是死死的盯着自家仇人,面上帶笑,心中卻是恨不能將其生食,便如橋瑁劉岱,以及韓馥李澈。

李澈自然是見過這位韓使君的,新任太守,特別是刺史授意下的暫代太守,必然是要見過刺史的。

而韓文節此時的腸子都悔青了,本想着李澈只是代理太守,更是由他舉薦,那到了鉅鹿,第一時間就能跟田氏撕起來。

李澈根基不穩,田氏挑釁朝廷權威,兩方爭鬥必然是兩敗俱傷,韓使君自能坐收漁翁之利。

卻不料李澈和田豐勾搭在了一起,通過田氏的認同,很快便基本掌握了鉅鹿郡,最可氣是沮公與竟然拒絕了韓馥的要求,非但不願以廣平沮氏對抗太守,更是向韓馥辭職。

怒火中燒的韓馥當時便同意了沮授的申請,雖然過後懊悔不已,但卻是爲時已晚。

最終,韓馥將這些賬全部算在了李澈與劉備頭上,派麴義兵壓趙國便是因此。

此時在這裡看到另一個仇人,若非時間地點不對,韓使君恨不得當即揮手拿下這廝。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會諸侯兵起,會盟於酸棗,澈與植並至,諸軍兵多將廣,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澈深憂之。

——《季漢書·列傳第一》

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九十二章 決鬥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四章 吹捧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傾訴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一章 初見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亂起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四十章 崩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五百六十二章 月下傾訴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變(完)第八十章 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