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

酸棗會盟的同時,北邊的冀州亦在暗流洶涌,鉅鹿廣平縣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訪客,沮府的門房看着手中的拜帖,雖不至於驚慌,但也是有些訝異,恭敬地道:“相君稍待,卑下這就去通報我家主人。”

劉備拱手道:“有勞足下。”

“不敢當相君這般禮待,來人,先給相君奉茶。”

待到沮府之人離開,張飛咂咂嘴道:“當真是高門府邸,邯鄲的趙氏、劉氏與沮氏一比,簡直就像是鄉下土財主。”

劉備淡然道:“兩任州別駕,足以證明沮氏在冀州的地位了,劉氏與趙氏不過稱雄於趙國一隅之地,自然無法與沮氏相比。”

張飛嗤笑道:“嘿,俺老張讀書不多,但也知道敬重讀書人,尤其是像沮氏這般的大姓;韓使君堂堂公卿出身,亦是潁川文士,何以還這般慢待沮公?”

劉備搖頭道:“潁川乃是文華之地,中原文脈所在,本就不大看得起其他州郡的世家,沮氏稱雄於冀州,但於士林的影響力,卻是不如潁川世家多矣,韓使君以潁川出身爲傲,自然不屑於折節相交。”

大漢文脈,汝穎爲尊,所謂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饒俊異,汝穎多奇士便是如此。

汝南與潁川兩郡,天下士人中的巔峰人物亦多出於此地。此兩郡之士人也素來高傲,出身潁川世家的韓馥對於冀州這種河北之地的名士自然不大看得上。

“汝穎多奇士,我河朔之地又何曾少了人物?”

劉備話音剛落,門外便傳來了笑聲,一身便服的沮授隨聲而進,面帶笑容,拱手道:“劉將軍、張司馬,又見面了。”

劉備眼睛頓時一眯,他如今的官身包括趙國相與行蕩寇將軍,相較起來,雖然蕩寇將軍的地位要稍高一些,但畢竟趙國相受命於朝廷,更加名正言順,是以衆人還是多以相君相稱。

而沮授此時以將軍相稱,顯然有些別樣的意味。趙國相與冀州刺史有一定程度上的上下級或者說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係,蕩寇將軍卻不存在這一問題。

腦中心念電轉,劉備還是很快反應過來回禮道:“備未告而訪,有失禮之處還望先生見諒。”

“在下區區白身,閒居在家,不敢當二位先生之稱。此地非是待客之處,還請隨在下入內敘話。”

劉備作揖道:“恭敬不如從命,備叨擾了。”

……

到了主堂,分賓主坐下,沮授先開口道:“河朔自古人傑地靈,燕趙之地多慷慨豪俠之士,也未必弱於汝穎之奇士。無非一時盛衰罷了,強秦之時,可有汝穎奇士之說?”

“趙魏之地自古繁華,奇人輩出,備自是不敢小覷各位。”

沮授滿意的點點頭,回道:“幽燕多義士,在下觀劉將軍與張司馬便有此相。敗張燕之時在下便有感張司馬之勇武、劉將軍治軍之嚴謹,只是諸事繁多,未曾有機會細談,今日兩位登門,在下自是欣喜萬分啊。”

雖是互相吹捧,卻是漢朝的一種習俗了,在這個重視鄉黨的時代,誇讚對方家鄉既不會顯得諂媚,又可以撓中對方癢處。

“先生過譽了,備只是會一些沙場小技罷了,也是當年在沙場上摸爬滾打積累下來的經驗,不比先生高才。”

“將軍之來歷在下也略知一二,討黃巾、討張純,征戰數年卻只得小小縣尉,若非大將軍慧眼識珠,似將軍這等英才,便要毀於小人陷害,着實可嘆啊。”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雖然數年窮困不得志,但一朝得逢明遠、繼而與大將軍相會,未嘗不是禍福轉換之道啊。”

沮授讚道:“衛鞅、吳起、范雎,皆是初不得志,後逢明主,繼而乘風直上青雲,將軍之於大將軍,李府君之於將軍,皆是如此啊,大有古之英傑姿態。”

“先生有大才,韓使君卻不能用,豈非亦是如此?”

沮授聞言哈哈大笑,搖頭道:“將軍是看中在下才幹,還是看中了沮氏之望?”

沮授的問題鋒芒畢露,一點也不客氣,劉備面色不變,從容道:“一舉兩得,何分彼此?若只是看中沮氏之望,備又豈會初臨冀州便送禮上門?莫非先生認爲備當時便有他意?

而此時若說對沮氏之望無慾,卻是小覷先生之智了,求賢需誠心,自不能謊言相欺。”

沮授微微斂目,身子前傾問道:“劉將軍,以兩郡吞一州,未免太過貪心?”

“一州並未合力,算不上貪心,若是韓使君行事不負人望,備自不會生出他心。如今韓使君行事無法度,爲一己之憤置天下大事於不顧。冀州這古九州第一州自然不能交到他手上。”

“盧中郎將此前步步相逼,屢屢蔑視刺史權威,使君憤怒也是當然的。”

“剿滅黑山乃是朝廷欽命,韓文節身爲冀州刺史,卻屢屢退縮,盧中郎將以節鉞相逼又何錯之有?

且不說此乃公事,韓文節因生私怨乃是狹隘;單說後來因私廢公,刻意拖緩中郎將行軍,便是拿下治罪都不爲過!”

“哦?”沮授挑了挑眉,笑道:“若是將軍爲刺史,又會如何?”

劉備堅定地道:“全力相助盟軍勤王,剿除國賊。”

“朝廷恢復,將軍的冒名刺史恐怕就沒了,甚至可能被問罪!”

“此乃後話,況且能除國賊,問罪又何妨?”

沮授睜大眼睛,死死的盯着劉備,劉備也毫不示弱的與之對視。

良久,沮授稍稍正了下坐姿,輕笑道:“但願將軍能不忘今日之言啊。”

劉備肅然道:“必不敢忘!”

沮授心中稍稍醞釀了片刻,沉聲道:“將軍既有鯨吞之志,當知先易後難。韓文節雖爲冀州刺史,然而由於匪患橫行,尚未遍巡各郡,人望未播,人心未定,可謂毫無根基。

其如今之勢,僅在兩者,一爲其部曲麴義,武威姑臧人,精通羌人戰法,部下極其精銳;其二便是其籠絡的黑山軍於毒所部,要去其職,先奪其勢。如此便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亦可不損將軍名望。”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沮授,字公與,鉅鹿廣平人也。少有大志,多權略。仕州別駕,舉茂才,歷二縣令,又爲韓馥別駕。

馥忌昭烈得衆,恐將圖己,陰命授損鉅鹿太守李澈。

授素高潔,不從,馥乃去之。昭烈聞授才名,輕騎往見,授感其誠心,乃隨之。

——《季漢書·列傳第六》

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四百零七章 說服(中)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九十六章 比試(上)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亂起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十章 崩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趙子龍(下)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書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十五章 英雄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