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

潁川韓氏,亦是潁川一等世家,韓氏當代的代表人物便是韓馥與韓融二人。

而韓融的父親韓韶,與荀淑等人並稱爲潁川四長,是潁川最爲德高望重的人物。

在古代,由於交通的不便利,地域的隔絕性,因此鄉黨之間的聯繫尤爲緊密。

對於潁川各大世家來說,或許在朝堂上仍有紛爭,但很多時候都是盡力抱團,合力於一處的。

韓文節得罪了冀州世家,爲了掌控局面而不得不求助於老鄉們,這倒也是人之常情。

是以荀彧並未如陳羣一般嗤之以鼻,而是緩緩搖頭道:“河朔大姓與我等矛盾不少,倒也未必全是韓冀州的過錯。

潁川各姓同氣連枝,總不能看着韓使君從冀州灰溜溜的離開吧。”

以往總是與荀彧意見相近的陳羣卻是面色怪異起來,上上下下的打量着荀文若,玩味的問道:“文若啊,你是否沒怎麼了解過冀州的情形?”

荀彧一怔,惑道:“近日諸事繁多,彧爲了勸說族老們已是廢了不少精力;加之戰亂阻隔,消息閉塞,確實沒怎麼細細瞭解過冀州情形,還請長文解惑。”

“在冀州與韓文節作對的不是別人,正是趙國相劉備劉玄德。”

即便是以荀彧的定力,也忍不住吃驚道:“趙國區區之地,劉玄德何以敢與韓使君作對?”

說這話時,荀彧腦海中驀然閃過當初荀攸對劉備的評價“雄姿英發,有王霸之姿。”

陳羣大笑道:“所以說公達當真明見,這劉玄德確實不凡,而且能讓韓文節求援,足以證明他已經將韓文節逼到一定地步了,否則以韓文節的傲氣,斷不會向我等求援。”

荀彧一時間腦中閃過很多訊息,沉聲道:“依靠了盧中郎將的勢?”

“倒不如說是韓文節自己把盧子幹往劉玄德身邊推。還有個有趣的消息,韓元長前些日子受朝廷欽命去勸解盧植退兵,之後棄官歸鄉了,鄉里傳言韓元長是堅守氣節,不願爲袁術做事。”

說到這裡,荀彧也忍不住露出一抹微笑,陳羣本人更是有些捧腹。都是潁川上層圈子的人物,他們對韓融可謂知之甚深。

此人養望的本事確實非凡,但內心的真正目的卻是爲了一朝登臨公卿。他會爲了氣節放棄九卿之位,這種事在荀陳二人看來簡直是笑話。

荀彧搖頭嘆道:“如此看來,盧中郎將並未給韓元長留顏面,必是痛斥其作爲,方纔會逼得韓元長棄官而走,以保全名聲。韓氏與盧中郎將的矛盾恐怕難以化解了。”

“公達已經站在了韓文節的對立面,文若難道還要把家眷託付給韓文節?”

荀彧微微沉吟,喚來侍者問道:“去把關於酸棗會盟的消息拿來。”

陳羣也露出感興趣的表情,連夜趕來,他還沒來得及瞭解酸棗的最新情況。

荀彧展開侍者遞來的信,大略閱讀一番後便遞給了陳羣,嘆道:“韓使君大勢已去啊。”

陳羣看完信,冷笑道:“已經是不能善了的局面,韓文節還在顧惜聲名,畏首畏尾。盧子幹登臨盟主之位,大勢已在其手,即便他不主動幫助劉玄德,但冀州人都會給他三分顏面,韓文節再無刺史之優勢了。

失去了這一地位優勢,又將冀州大姓得罪了遍,他又憑什麼與劉玄德作對?”

“想來是認爲我等潁川同鄉能幫他扳回局面吧。”

陳羣嗤笑道:“可笑!那裡是冀州,真當冀州人都是軟柿子?天下人誇讚幾句‘汝穎多奇士’,他還真以爲自己比冀州名士強了?

自己胡亂行事,不計後果,這時候卻想起了同鄉?潁川各姓爲何要爲他的過錯負責?

再者說,公達在劉玄德麾下亦非秘密,他可曾顧念過同鄉情誼?心胸狹隘,行事畏首畏尾,卻又莫名的高傲,當真是可笑至極!”

陳羣素來喜歡點評天下人物,荀彧只當他又犯了職業病,並不接話,而是問道:“以長文之見,彧應當將家人送去趙國?”

“此言差矣,這般作爲未免太過不給韓氏顏面,也容易落人話柄,受人詬病。以羣之見,荀氏族人還是應該應邀去鄴城,關鍵時刻發揮一些作用,也能讓韓文節與劉玄德之間少傷和氣。”

荀彧略一沉吟,搖頭道:“此法不妥,既是受人庇護,豈能行暗地之事?家眷親小可託付於韓使君,荀氏自會備禮感謝。

而幾位兄長那邊,彧會分說情形,由他們自決,韓使君處確非施展抱負之處。”

陳羣輕輕頷首,荀彧的幾位兄長,也就是荀衍、荀諶、荀悅幾人,是荀氏當代代表人物,也是韓文節最想延請的人。

“文若又準備往何處去?”

“方纔稍稍瞭解了此前盟軍形勢,以第一次討袁中的表現來看,天下英雄,唯曹孟德、劉玄德寥寥幾人。

彧已見過劉玄德,目前來說並不願將一切壓在他身上,此行且先東行,與曹孟德深談一番,看看他如今是何想法,京城的他,還是太假了。”

陳羣捏了捏長鬚,笑問道:“豫州新來一人,名滿天下,文若不想去見見?”

荀彧自是知道陳羣所言之人是誰,他搖頭道:“袁本初天下英才,才幹非凡,然而太過剛愎自用。貌似禮賢下士,實則高傲自負,非是可輔佐之人。

更兼如今家門不淨,其大好優勢近乎消弭殆盡,實在前途難卜。”

陳羣大笑道:“果然是荀文若,連袁本初這等人物都讓你批判了一番,不過英雄所見略同,羣亦作此想法。

不過羣對曹孟德興趣不大,倒是對劉玄德這位經歷特別的人物很感興趣,既然文若要東行,那便由羣隨荀氏家小北上,也可略作照料。”

“那便多謝長文,不過彧有一言相告,劉玄德身邊有一人對世家無甚好感,而劉玄德受其影響頗深。”

陳羣一愣,問道:“可是那李明遠?既然如此,公達何以會隨劉玄德?”

“公達只想施展抱負,家族不在他考慮之內,而長文究竟作何抉擇,這一路上也可以多多思量。”

陳羣默默點頭,腦海中閃過無數念頭。

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東猛虎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四十章 崩第四百三十二章 弒君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二章 蹇碩伏誅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