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

“巨寇授首,寰宇清平,恰聞左賢王東來,不勝欣喜,請共獵於常山,願勿推辭。——漢建威將軍、鉅鹿太守、懷城亭侯李澈敬上。”

看着手中的書信,左賢王神色極其陰沉,卻未曾如去卑所想一般暴怒,而是深吸了幾口氣,半晌後幽幽嘆道:“去卑啊,回去後便請老王們共議,以呼廚泉爲右賢王,如何?”

去卑一怔,不敢置信的問道:“左賢王這是什麼意思?”

“漢人,已經開始注意到我們,匈奴不能再這麼鬥下去了。我知道,此戰之後族中必然會大肆攻訐於我,晉位單于更是想也別想。

那就依你們之意,讓呼廚泉爲右賢王,且再看看,他若有非凡才能,那我願奉他爲單于。”

去卑略一遲疑,問道:“可於夫羅的消息……”

左賢王冷哼一聲:“身爲羌渠單于之子,帶了那麼多匈奴勇士,卻盡數戰沒。就算他沒死,我也認爲他沒資格繼承單于之位了。”

去卑輕輕點了點頭,狀似好心的問道:“可王子還在黑山軍中,如今恐怕也落到了漢人手裡,這……”

左賢王冷聲道:“既然是質子,那就繼續發揮作用吧,此次沒有達成目的,那還需要先穩住漢人,就讓他待在漢人那。”

……

匈奴的信使踏出陣的剎那,關隘上的漢軍頓時繃緊了弦。這連戰數日,屍骨若不是靠着滋水沖走了不少,那恐怕都能堆成山了。

匈奴人有個什麼風吹草動,都會讓漢軍如臨大敵。

“別射箭!別射箭!”匈奴使者還是個漢人,連連擺手,手舞足蹈的向前慢慢移動,直到一支箭插在了他腳邊,“嗡嗡”抖動的箭羽讓信使冒出一身冷汗,腳步也自覺地停了下來。

關隘上,趙雲收起手中的大弓,大聲道:“有什麼話就站在那說。”

“奉大匈奴左賢王令,前來解釋誤會,同修漢匈之好。”

趙雲挑了挑眉,戲謔道:“誤會?”

兩軍在關隘這對峙了幾天,雖然後幾日的攻擊烈度遠不及開始之時,但也是如絞肉機一般。

匈奴人損失了大約三四千人,而漢軍也陣亡了數百人,更是人人帶傷。

這般慘烈的鏖戰,匈奴人還能說出誤會,倒真的是讓人有些驚異。

“正是誤會啊。左賢王被平難中郎將矇蔽,以爲冀州官員背叛大漢,倒行逆施,是以興兵弔民伐罪,卻不想中了平難中郎將的奸計。今日得閱建威將軍書信,才猛然驚覺。

還請閣下轉告建威將軍,匈奴斷無不臣之心,這便收兵返回幷州。左賢王之子被張燕所擄,有幸被天兵解救,還請建威將軍代爲管教,他日必親赴冀州致謝。”

信使言辭懇切,趙雲仍然一副不爲所動的樣子。直到一名士卒附在他耳邊道:“趙司馬,上面的弟兄傳來消息,匈奴人確實在撤軍了。”

趙雲不動聲色的輕聲道:“告訴弟兄們,打起精神,莫要鬆懈。”

“諾!”

趙雲心中暗歎一聲,匈奴人來的實在太多了,若是隻有萬餘人,本該是且戰且退,將他們誘進常山。

但三萬多匈奴人,若是放出太行山,那真的是猛虎下山一般。剛剛結束與黑山軍鏖戰,漢軍確實沒有力量再對抗三萬匈奴人了。兩三千人的損失雖然不小,但對於擁衆數萬的匈奴人來說,還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這般結果,並沒有達到李澈預想中的戰果,卻也不得不停下了。

“既是誤會,那便速速離去。建武年間醢落屍逐鞮單于內附大漢,匈奴活動範圍早有定例。若無護匈奴中郎將領旨徵召,爾等絕不可踏入漢境一步!此戰本官會如實上稟建威將軍,朝廷自有公論。”

……

“漢人沒有示弱?”

“是啊,他們還揚言要上稟朝廷,問罪匈奴。”

“哼!”左賢王不甘的冷哼了一聲,搖頭道:“朝廷?中原大亂,漢朝恐怕都要沒了,他要去上稟哪個朝廷?不必理會他們,撤軍吧,回去還要應付王庭的那些老傢伙。”

……

匈奴人漸漸消失在視野中,而當上方確定的消息傳來,關隘的漢軍纔算鬆了口氣,看着被屍骨阻塞的滋水,所有人都生出來一種劫後餘生的慶幸感。

李澈的信使走到趙雲身邊,低聲道:“趙司馬,建威將軍有令,謹防大疫啊。”

趙雲嘆了口氣,大聲道:“收斂屍骨,準備火化。”

命令頓時引起一片譁然,士卒憤懣道:“司馬!胡虜的屍骨火化也就罷了,爲何弟兄們的屍骨也要火化?爲何不能讓兄弟們入土爲安?”

“難道你們想讓常山爆發疫災嗎?前些年頻繁爆發的大疫,你們都忘了嗎?如此多的屍骨,就算是掩埋,也會滋生邪祟,讓疫病有可乘之機!

靈壽戰場上的屍骨都已收斂火化,這是軍令!”

所有人頓時語塞,漢末疫病爆發極爲頻繁,靈帝年間足以寫進史書的疫病都有五次,最近一次就在五年前。是以對於疫病,漢人避如蛇蠍,深知其危害之大。

漢朝人雖然不懂微生物,不明白屍體腐爛與疫病的關係。但已經明白有“邪祟”會在戰場上滋生,進而產生大疫。

這裡是常山國,是他們的家鄉,沒人想在自己家鄉來一場大疫。

見士卒們面色動搖,趙雲沉聲道:“弟兄們在天有靈,也會理解的,他們也絕不會想讓自己的家人感染疫病!他們的身軀會播撒在常山的土地上,永遠守護自己的家鄉。

如果有朝一日,我也戰死了,我也希望弟兄們能將我的骨灰播撒在常山的土地上。”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燕師敗績,滋擾常山。明年,雲與澈擊燕於常山。匈奴左賢王將兵三萬五千人援燕。雲引軍三千阻匈奴於白陘谷,鏖戰數日,斬首數千,滋水不流。及燕敗亡,左賢王乃引軍而退,雲遂名震冀、並。

——《季漢書·列傳第五》

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來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八十章 宗室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