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議事

何進龍行虎步的走了進來,他官居大將軍已有五年,又曾居中調度剿滅黃巾,掌管天下兵馬,是以自有一股威勢。

只是平日裡表現得平易近人,禮賢下士,容易被人視作文士,但如今正是關鍵時刻,其自然而然的拿出了天下權勢第一人的氣勢,衆人齊齊作揖行禮:

“拜見大將軍。”

何進先是回了一禮,隨後示意道:“諸君請坐。”

待衆人各回其位,位於右首第一位的何顒何伯求迫不及待的問道:“敢問大將軍,袁司隸、曹典軍、袁虎賁、陳主薄何在?”

衆人一陣尷尬,這老頭向來是個直脾氣,幾十年來還是遊俠習氣不改,不會看眼色的。

但何進確實是一個心胸頗爲寬廣的人,其誠懇道:“袁氏涉嫌謀刺某,雖然某也不相信袁氏會如此做,但太傅親自開口希望兵卒入府搜查還袁氏清白,本初與公路如今在府內自禁,等候搜查完畢。至於孟德和孔璋……他們另有要事。”

何進想了想,還是沒有告訴衆人,曹孟德和陳琳是看不起衆人的主意,所以纔沒有來。

荀攸和逄紀卻是悶聲發笑,他們親眼看到曹操怒氣衝衝跑出大將軍府,想也知道是因爲什麼。

終究是立場問題,曹操只想誅除元兇,其畢竟與宦官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袁紹等人卻是想將掌權的宦官殺得一乾二淨,然後以三署郎官入宮替代宦官工作,只留一些宦官在北宮當僕從,以此徹底消滅宦官勢力。

要想達成這個目的,僅憑何進目前的力量還很危險,因爲車騎將軍何苗的立場實在可疑,作爲僅次於大將軍的武官,何苗手中也有一支部隊,何進可不想和竇武一樣翻車。

當年大將軍竇武誅宦失敗,就是因爲宦官矯詔,命剛回京的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率部攻打竇武軍營,才事敗被誅。雖然張奐後來知道真相後鬱鬱而終,但竇武也活不過來了。

何顒頷首,表示認同何進的回答,而衆人心思各異,沉默不言。但至少目前來說,誅宦仍是共同目標,千般籌謀也需先把十常侍送去陪先帝再說,否則自己就得下去陪那個獨夫了。

“諸君,本初託人勸某,希望能召幷州牧董卓入京,諸君有何看法?”見衆人不言,何進先開口問道。

“大將軍,萬萬不可!”

位於右首第三位的文士連忙拱手勸道,其餘衆人也紛紛露出不悅的神色。

何進略顯疑惑的問道:“公業,董仲穎百戰驍將,麾下甲士亦是百戰精銳,若能得他入京,豈不勝過旁人百倍?”

此人姓鄭名泰,字公業,乃是名聞山東的名士,三公府與朝廷公車徵辟皆不從,何進也是費盡心思、禮賢下士才請他出山,如今爲秩六百石的侍御史,糾察百官。

鄭泰避席而起,肅容道:“大將軍,董卓此人性如豺狼,野心勃勃,絕非善類。皇甫將軍與張伯慎公都曾上書彈劾其驕縱不法。先帝臨終前拜其爲幷州牧,命其將兵馬交於皇甫將軍,此人卻公然抗旨不遵,亦未曾去幷州就任,而是駐紮河東不動,顯然圖謀不軌。召其入京,無異於引狼入室!”

衆人一片附和,紛紛數落起董卓的罪名。例如不敬上官、擁兵自重、狼戾殘忍。

鄭泰事實上也沒有冤枉董卓,這個西涼出身的封疆大吏向來不掩飾其野心和殘暴,對皇權殊無敬畏之心,羣起而攻之下董仲穎的黑歷史被扒了個遍,聽得何進一陣皺眉。

說來也是董卓人品太差,朝野上下除了袁氏念着故吏身份想拉他入局,其他人都對他抱有極大的惡意,如今袁家闔府待查,沒法爲他美言,何進見衆人反對聲如此之大,也就打消了召董卓入京的念頭。

“不僅如此,大將軍,依下官之見,還需有一支兵馬防備董卓,此人狼子野心,未必不會與宦官勾結。若閹豎得其之助,吾等大計危矣!”鄭泰見何進不再言召董卓,頓時鬆了口氣,再次拱手勸道。

何進悚然,董卓如今駐紮在河東郡,距雒陽不過三四百里,急行軍下數日便可兵臨城下,若其心懷異志,當真大事不妙。

“某當手書丁建陽,讓其戍衛孟津,丁建陽麾下亦是驍勇善戰之士,把持渡口之下董卓絕難渡河!”何進思索片刻後咬牙說道,丁原乃是目前來說他手上最強的一支外軍,他本意是想召丁原入都擔任執金吾,以此施壓於太后。然而爲了防備董卓,也顧不得許多了。

雒陽被選爲都城並非前人一時興起,其雖處四戰之地,然而周邊地勢險峻,關隘無數。河東郡位於雒陽西北,處黃河以北,若要進犯雒陽,要麼從西邊闖漢函谷關,要麼就是從雒陽北邊的孟津與小平津兩個渡口渡過黃河。

函谷關雖非當年秦朝舊關,但亦是險峻非凡,位列雒陽八關之首,自然無虞。因此所慮者唯有北邊的兩個渡口,既遣丁原把守,衆謀士也就放下了心。

鄭泰拱手道:“大將軍安排周詳,下官無慮了。”

待其坐下,何進言道:“還有一事,勇士大會也需緊鑼密鼓的準備了,諸君之後若有上佳諫議,自可來尋某,必不吝名爵。”

衆人暗自思量,而左首第一位的荀爽卻是拱手施禮道:“敢問大將軍,勇士大會所爲何事?”

堂中剎那變得寂靜,這裡在座的沒有蠢人,勇士大會背後深藏的寓意在他們眼中洞若觀火,只是不甚在意罷了。畢竟大多不是頂級的高門大閥,何進都同意了,天塌下來還有高個的頂着,袁、楊兩家都不說話,衆人也就聽之任之了。

然而如今作爲潁川士族代表的荀氏開口了,何進不得不給其一個交代。

“慈明公且安心,不過是徵集勇士效力朝廷罷了,荀氏以耕讀傳家,並無影響啊。治國理政終究還是要仰仗各家子弟。”何進略一沉吟,肅容答道。

荀爽也是微微點頭表示認可。本就只是要何進一個表態,在衆人面前的表態。取消勇士大會是不可能的,何進畢竟是大將軍,過於咄咄逼人反倒會適得其反,說到底勇士大會對荀氏也沒什麼影響,荀氏是很傳統的耕讀經傳世家,族中沒有怪力子弟。

只是擔心何進會繼續深入,若是朝廷取材也不拘身份進行大考察,那纔是動搖世家根本的事。

荀攸卻是暗自腹誹:“何遂高自然不敢得罪士族,‘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李明遠可就未必了。”

不過荀爽顯然未曾把名不見經傳的李澈放在眼裡,荀攸也不多言,只是垂首暗笑,引得身邊的荀彧一陣疑惑。

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四章 吹捧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四十章 崩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三十章 三荀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三百二十八章 江東猛虎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