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

“所以說,將軍給明公的回信裡到底說了些什麼?”

從李澈當時心情愉悅的寄出那封信後,好奇寶寶陳羣便一直在找機會想問清楚其中的關鍵。

雖然以他的玲瓏心思也大約能猜出來一些東西,但越是如此,越想用事實印證自己的猜想,這也是智者的一種通病吧。

李澈倒是第一次見到陳羣這般模樣,出於愉悅,他也始終這般吊着陳羣的胃口,裝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不願解釋。

但時間久了還是會厭倦,在陳羣又一次詢問後,李澈無奈的道:“澈只是希望調派元嗣來青州作爲助力罷了,鉅鹿屯田已經轉爲軍管,上次藉着張燕的信弄翻了那些不知死活的東西后,鉅鹿的高門也安分了不少,無需元嗣繼續盯着不放。

青州這邊,還是可用之人太少,子龍這些日子忙的連軸轉,,也是需要有人分擔一下。”

陳羣滿意的點點頭,這也確實是如他所猜測的一般,確定了自己的智慧一如既往,他又嘿嘿笑道:“這一手,恐怕是把那些拱火的人擠得下不來臺吧?”

李澈不置可否:“未必,真要往陰暗的思想猜,也可以解釋爲澈擁兵自重,搞小山頭,想獨霸青州。”

“噗嗤!”陳羣忍俊不禁的笑道:“那該讓這些人來青州看看,看看這被摧殘的七零八落的齊國故地。雖是一州,卻也未必比得過冀北三郡。”

“陰謀論者是有自己獨特的腦回路,他們若有你這般的腦子,也不會搞陰謀論了。”

“腦……迴路?姑且認爲將軍是在誇讚在下,愧領了。”陳羣摸着下巴笑道:“不過明公明見萬里,可不會被這些陰私小人給蠱惑。”

“自是如此,故而澈也沒怎麼把他們放在心上,不過跳樑小醜罷了。”

李澈一陣冷笑,冀州有些人確實太跳了,甚至還給他來信表達對荀彧跋扈的不滿,希望李澈能對付荀彧。

可以想見,荀彧那邊想必也收到了不少這種信件,如今政務方面,劉備最信任的三人便是二荀與李澈,而偏偏李澈還隱隱有一種與劉備並駕齊驅之勢,自然有人想試着挑撥一下他們。

歷史上入蜀之時,有人在諸葛亮處挑法正的錯處,便是這般;史書雖然沒寫,但法正那邊是不是也有人慫恿他對抗諸葛亮也未可知。

“將軍就不擔心文若……”

李澈斜了他一眼,嗤笑道:“荀文若芝蘭君子,有何可擔心之處?再說了,他的未來女婿現在還在我手上握着,總會投鼠忌器吧?”

陳羣打個哈哈,訕笑道:“用家屬威脅,有失君子之風啊。”

“哼哼!”見陳羣服軟,李澈轉而道:“使君已經派人把陳氏族人都接來了,袁紹並沒有從中阻礙;在經過兗州時還帶走了趙相的家眷,倒是讓曹孟德阻了一阻。”

陳羣嘖嘖道:“果然,袁本初和曹孟德比在能力上還有不小的差距啊。”

李澈奇道:“袁本初沒有爲難你的親眷,你不領情也就罷了,竟還認爲他能力不行?”

“就事論事罷了,曹孟德這種百無禁忌的性子才更爲適合亂世。而袁本初的問題不在於堂堂正正,而是……將軍信不信,此時他正在後悔沒有爲難羣的親眷。”

李澈啞然,對於袁紹的瞭解,陳羣自然是比他要深的多,而陳羣也並非信口妄言之人,煞有介事的說出這番話,倒是由不得李澈不信。

陳羣接着道:“若是同等情況下,袁本初恐怕不會是曹孟德的對手,甚至哪怕有着極大的優勢,他也需要萬分小心才行。因爲曹孟德是一個百無禁忌之人,也是敢行險一搏之人,被他打個措手不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李澈微微點頭,陳羣這話與其說是在批評袁紹,倒不如說是藉此警告李澈不要大意。

歷史上的官渡之戰也正是如此,曹操行險一搏,以五千人衝殺屯糧處萬人守軍。而袁紹優柔寡斷,不敢斷然一搏,選擇了分兵,結果救援的人不夠,打大營的人也不夠,最終造成了慘敗的後果。

想了想,李澈還是說道:“曹操的事終究是以後纔會面對,於我而言,恐怕無論如何都不會輕視曹操,長文倒是多慮了。”

對於李澈而言,在面對青史有名的大拿時,始終是不敢輕視他們的,更休說曹孟德這位原歷史線上的三國前三甲,他可不會因爲什麼“贅閹遺醜”之語而小覷曹操。

“將軍心中有數便好,至於眼前的幽州之事倒也不算難爲,劉表不是有耐心的人,公孫瓚更不是忍氣吞聲之輩。最遲明年內,兩人的矛盾必然會激化,而最有可能的結局便是兩敗俱傷,屆時幽州自然是囊中之物了。”

李澈無語道:“這自然是個辦法,可是卻失了主動。我們想要的是完整的幽州,可不是殘破的幽州。這兩人打起來,幽州境內還能有完好的地方?”

陳羣失笑道:“可天下事就是這般,絕難兩全。明公不願主動,那便只能採納這被動之法。若要保證完整的幽州,唯有在他們衝突方起之時插手進去,以雷霆之勢擊破兩人,早了晚了都不行。若早了,則容易激起二人聯手,若晚了,幽州必然千瘡百孔。”

李澈喟然道:“說到底,爭天下之時總會有這種爲難之事啊。兩害相權取其輕,不管取哪一個,都難以讓人心情愉悅。”

“爲帝王者,可沒有乾淨之人啊。”陳羣飽含深意的輕聲道。

李澈搖頭道:“呵,只是白中一點黑和黑中一點白之間也有着莫大的差距,但願明公不會爲此鑽牛角尖吧。”

陳羣悠悠道:“明公是聰明人,他會想明白的。而且事實上這並沒有什麼可鄙夷之處啊,幽州就在那,不是他們的私有之地。既然亂世來了,那自然是各憑本事,明公心裡所思,說難聽點倒不如說是自視過高了,公孫伯圭可未必有這般在意這段友情啊。”

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九十三章 羣英薈萃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遊說(上)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百八十六章 決斷(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五章 黨人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三百七十九章 虎之殤(下)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