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

震驚天下的兗州叛亂卻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當陳公臺的人頭被懸掛在城門上時,基本宣告了這場叛亂的結束。

仍在觀望或頑抗的郡縣紛紛膽寒,將舉旗造反的各大士族沖垮,開城門迎王師。就連陳留太守張邈也掛印北逃。

看似風波平定,但很多人都明白,這只是一個開始。

……

“大王!曹賊屠戮士民,殺害忠良,儼然已是將兗州視爲私土,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曹賊更是在河南謀劃良多,似有圖謀天子之意,懇請大王弔民伐罪,解生民於倒懸、挽大廈於將傾啊!”

鄴城魏王宮,曾經的冀州牧府邸內,北逃的張邈跪在劉備面前痛哭流涕,從他所言來看,曹操顯然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叛逆之輩,若不早些誅除,只恐大漢江山不穩。

而殿中文武百官看着這衣冠不整的前陳留太守,都生出了一股荒誕之感。這就是天下聞名的黨人“八廚”?

陳宮尚且敢一死,這位卻是在連曹操的面都沒見着,直接掛印北逃,看看這幅模樣,哪有士林宿老的樣子?

張邈很怕,他是真的被曹操嚇住了。相識這麼多年,他自以爲已經很瞭解曹操,卻不料曹操能狠到這種地步。

若只是屠戮平民,雖會受到他們這些士人的抨擊,但也並不覺得是什麼太嚴重的事。反感之處多是因爲下手太狠,有失君子儀範,背離仁道,觀之不忍。

可曹操如今卻是把大士族當雞殺,幾千人啊,這可都是世代官宦的士族,詩書之家,與那些草民完全是兩回事。這般模樣的曹操,當真是極爲可怖。

頭戴通天冠,着山、龍九章王服的劉備輕聲道:“張太守所言恐怕不盡不實吧?兗州牧奉旨牧民,爾等卻陽奉陰違,以卑欺尊,更是掀起叛亂,如此豈是人臣所爲?”

“大王!曹賊動輒打殺官吏,因言定罪,殺戮清流,全無半點仁心。兗州百姓水深火熱,若非逼不得已,誰又願意背上背叛之名?請大王明鑑!”

“孤不可盡信汝一面之詞,事關重大,汝可有證據?”

張邈摸出一張絹帛,雙手高舉,涕泣道:“下官帶來了兗州名士一百七十三人署名之書,大王位列宰輔,正合匡正奸佞之風,懇請大王興義兵,誅無道,還兗州一個太平之世,兗州士民願結草銜環,永感大王之恩德!”

侍衛連忙上前取過絹帛呈於劉備,只見劉備展開絹帛一看,剎那間眉頭便緊蹙起來,喃喃道:“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張邈見狀心裡一喜,又泣道:“此爲兗州上下吏民之誠心,願大王勿再猶疑,一旦讓曹賊重新掌握兗州,社稷有傾覆之危啊!”

“危言聳聽!”自幽州回返,立於武官最前的張飛豹眼一睜,怒斥道:“曹操不過一州之牧,如何能令社稷傾覆?”

雖不識得張飛,但見他位在前列,張邈大約也能猜出身份,他起身拱手道:“這位將軍有所不知,兗州地處天下之中,乃聯通南北,勾連東西之要鎮,一旦讓曹賊將兗州掌握住,南可勾結陳王,西可挾持天子,屆時再行討伐,恐怕就晚了啊!”

魏郡太守審配冷哼一聲,冷聲道:“張府君太過杞人憂天,魏王先後已派遣兩萬精銳進駐雒陽左近,任誰也休想驚擾天子。至於勾連陳王?牧臣勾連藩王,罪不容誅!屆時大王自會引兵擊之,無需擔憂。”

見張邈臉色青紅交加,荀攸站出來打圓場,笑道:“審府君,張府君也是憂心社稷,一片忠心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多做考慮總不會有錯。”

沮授呵呵笑道:“荀相所言不差,想那曹孟德在兗州大肆殺戮士民,兇威赫赫,張府君一時爲其兇焰所懾也屬正常,正南不當苛責。”

審配輕哼一聲,似是不想糾纏,而劉備這時也開口道:“好了,張太守遠來是客,益德、正南,此非待客之道。”

張飛和審配拱手道:“下官君前失禮,請大王恕罪。”

張邈看的心裡暗暗發寒,張飛和審配名義上還是漢廷臣子,幾人中也只有荀攸是魏王之臣,雖然二人行禮時還算恪守規矩,口稱下官,但這“君前失禮”四個字說的當真是順口無比。作爲黨人領袖,張邈大半輩子都在講究這些東西,本能的覺得有些不舒服。

劉備敲了敲案几,淡然道:“張太守,孤爲大司馬,受命輔佐天子治理天下,自然容不得不法之事。但茲事體大,孤也不便隨意決斷,此事孤已交由衛將軍領青州牧李明遠處理,相信他定能還兗州士民一個公道。若張太守有意,自可前往琅琊一晤。”

張邈一驚,他自然知道陳宮遣邊讓去李澈那求救的事,可陳宮的墳塋都蓋好了,救兵還是毫無蹤影,足見這位衛將軍的態度。若非太過荒謬,他甚至惡意揣測李澈是不是曹操的人。

“大王!”

“不必多言了!”劉備面色一沉,不悅的道:“幷州胡虜來勢洶洶,魏國還需要抗擊胡虜,保我漢土,豈有時間爲捕風捉影之事耗費心神?若張太守拿不出夠分量的證據,孤也只能這般決斷。”

張邈心下一急,急中生智的叫道:“大王!胡虜必與曹賊有所聯繫,是曹賊勾連胡虜犯我大漢啊!”

劉備霍然站起,厲聲道:“此話當真?汝焉敢如此污衊一州牧伯?”

“下官斷不敢謊言欺瞞大王!此前曹賊所置中牟令任峻曾與曹賊從弟洪一併北上,而不久之後便傳來胡虜犯境的消息,曹洪更是曾於酒醉後露了口風,言稱自己狠狠撈了一筆。若不是與胡虜勾連,曹洪從何獲取財寶?”張邈本只是病急亂投醫,但越說心裡越發肯定,大聲道:“請大王明察!呼廚泉政變,胡虜擾我疆界,必與曹賊有關!”

“砰!”

劉備一巴掌拍在案几上,怒道:“既有張太守這等士林前輩作保,想必此事必然爲真。公達、公與,草擬檄文,以張太守之言爲據,傳檄州郡,討伐曹操!”

“啊?”

“臣等遵命!”

張邈一臉懵住,卻見方纔還興致缺缺的羣臣齊聲應命,只覺得自己肯定掉進了坑裡。

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八章 袁公路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親(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五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二百六十六章 遊說(上)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劉表(下)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五百章 演(下)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變則亡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二百三十五章 廢立(一)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