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

陪都的意義很特殊,尤其是對於此時的漢朝而言。

逐漸繁榮的江南地區,越來越多的南遷人口,使得此時的漢王朝已經不能再像秦與前漢一般,憑藉着崤函之固坐觀天下風雲。

而將興未興的關東,將衰未衰的關中,都是不可輕易捨棄的重地。

在唐朝時,李世民曾經燒燬了洛陽的隋宮,並斥責關東之地奢靡之風大盛,認爲坐穩關中才是避免如隋朝一般二世而亡的秘訣。

然而沒過多久,李世民便清晰的認識到了洛陽不可棄,乖乖的回到洛陽重新修建宮殿,設置陪都。

此時漢朝的關東地區以及江南自然沒有唐時那般繁花似錦,但李澈卻需要爲將來考慮,江南的開發勢在必行,那麼陪都的設置也必須早做打算,不能將這種根本之事留待後世。

畢竟這是封建王朝,萬一將來的既得利益者不希望兩都制加強中央集權,搬出“祖制不可違”,豈不是給後世憑添麻煩?

劉備顯然對此很感興趣,鄴城並非王霸之地,回雒陽的事已經提上議程,但有人卻提出劉備應該回長安。如後漢遷都雒陽一般,劉備也該遷回長安,既可以在此時避免與天子同處的尷尬,亦可以新都彰顯新氣象。

本就有些拿不定主意,李澈又提出了第三種方案,劉備拉着二人進殿便迫不及待的諮詢起來:“關中雖然沃野千里,但畢竟山水阻隔,地域偏小,真的有必要再設都城?”

“關中雖小,西域不小。若要與西域往來,長安便是不得不重視的樞紐。再者,光武中興後對西涼控制力下降,依澈之見,或許也與遷都雒陽有關。”

“與西域往來當真這般重要?”劉備有些疑惑,雖然兩漢對西域影響力不小,但於漢朝而言,並沒有感覺到西域有什麼不可或缺之物,往日裡揚威異域,更多的是爲了打壓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大漢朝地處中原神州,又何須與西域事事往來?

“大王可知西域以西又有什麼?”

劉備很光棍的回答道:“雖知班定遠故事,但不知詳細,極西之地更是無甚瞭解。”

陳羣倒是若有所思:“史載西方有大月氏,曾屢被匈奴所敗,助班定遠擊敗車師,後求取我大漢公主不成又惱羞成怒起兵作亂,最終被班定遠擊敗。”

“那大月氏確爲月氏部族所建,但正式稱呼或許應該稱之爲貴霜帝國。”

“帝國?”陳羣與劉備面面相覷,忍不住道:“那大月氏確實國力頗強,能起兵七萬攻伐,但先敗於匈奴,後折於班定遠,如何敢僭越稱帝?”

“貴霜所在之地地廣人稀,其疆土超過了大漢極盛時的一半,但人口卻與冀州相仿,受附近諸國朝奉,以他們語言而言,確實呼爲‘帝國’更爲妥當。”

李澈攤攤手:“另外,貴霜並不算極西之地,長文可知大秦國?”

陳羣頷首道:“班定遠之子班宣僚曾記載有大秦國之事,而因安息之阻隔,直到桓帝延熹九年,大漢境內才真正見到大秦國人。只是大秦似乎並不如班宣僚所言的那般物產豐饒,地域廣大,其所敬獻之物如犀角、象牙等實在算不得珍稀。朝中諸公認爲班宣僚誇大其詞,大秦不過蠻夷小邦耳。”

李澈愣了下,沒想到羅馬還真有人來過漢朝?只是這些羅馬人也太拉胯了吧?竟然讓漢朝人對他們失望透頂。

“是否蠻夷小邦並不重要,澈想要說的是,西域以西很大,那裡有很多大漢需要的東西。而由於河西走廊的存在,若想與其互通有無,則西域必須掌握在大漢手裡。往昔控制西域是爲了擊敗匈奴,爲了自保;而如今控制西域,是爲了發展。”李澈想了想,又道:

“澈聽聞西域有一物種,名爲‘棉花’,與中原木綿不同,這種植物種植容易,產量大,易紡織,製作出的衣物保暖性極好,遠勝麻衣……”

李澈話還沒說完,劉備和陳羣的眼睛都亮了起來,對於平民而言這簡直是絕佳的衣物原料。如今漢朝的衣物除了達官貴人的絲織品,便是平民的麻布衣物。

對於達官貴人而言,冬季防寒自有裘皮等衣物;而平民則只能自力更生,使用土法將麻布衣物縫起來,在裡面填充木綿等填充物禦寒。

這還是有些家底的人才能這麼做,畢竟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只有一件衣服。貧苦之人要麼等着官府發善心賞賜一些衣物,要麼就只能單衣熬過冬季。北方的冬季凍死人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這是關乎民生的大事。

劉備忍不住問道:“此話當真?”

“自然不假,或許如今西涼之地已經有人開始種植也未可知啊。”

李澈記得亞洲棉花似乎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的,雖不如美洲棉花品種好,但在這個時代,也沒什麼可計較的,大明朝照樣用的不亦樂乎。

陳羣詫異道:“爲何班定遠常出西域,帶回奇珍異寶無數,卻無此物?”

李澈嘴角抽了抽,他還想知道呢。魏晉南北朝傳進來的好東西,一直到了明朝,朱元璋看不過去了,強制推廣纔開遍神州大地。一千年啊,這些人得是遲鈍到什麼程度?

想了想,李澈還是說出了自己認爲最有可能的推論:“奇珍異寶,滿朝諸公易識。至於作物種子……說不定還會被治一個欺君之罪。”

陳羣啞然,雖然聽起來魔幻,但這確實不無可能。漢臣出使西域一則爲揚威,二則聯絡對抗匈奴。當地諸王獻寶自然是以奢靡之物爲主,若有哪個國王進獻作物種子,那纔是活的不耐煩了。

“可笑……亦可悲啊。”劉備有些悵然,李澈卻笑着道:“無非是着眼點不同。朝廷不知西域物產廣博,自然不甚在意。至少該做到的事他們都做了,匈奴分崩離析,不復當年,只要能再次拿下西域,想要什麼都可以找到。”

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一百章 長史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三十章 三荀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三百九十八章 內應(下)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九十六章 比試(上)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十八章 禁宮斥宦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四百四十二章 託付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國長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二十二章 蹇碩伏誅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談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七十章 迎駕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歷陽之戰(上)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