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乞勿牽幼弟 還君一公道

bookmark

黃榮算是本朝的新貴了。

近期的許多新政,包括前不久才告一段落的大事,“換中正”,都有他的身影活躍其中。

對他的名字,姬韋亦是“久聞”,知此人是莘邇手下最得用的旗手之一。

宋方的人前腳剛走,黃榮後腳即到,其之來意,不言自喻。

姬韋掩住複雜的心情,下揖相迎,說道:“不知常侍光臨,有失遠迎,尚請恕罪。”

“遠什麼迎?我大晚上的冒昧而來,君不責我擾人清夢,已是知足。”黃榮呵呵笑道。

姬韋把黃榮讓入室內。

客舍小,而且陳設簡單。

屋中的傢俱只有一張牀榻、一個矮案、兩條短短的坐榻,就已把屋內填得滿滿。

門向北開。

牀榻靠東邊的牆放,牀上的鋪蓋疊的整整齊齊,沒有展開。門斜對着的西南牆角,放着一個黑底漆紅的手提食盒,食盒旁邊是個小酒罈;食盒與酒罈都沒有開口。

黃榮入到屋中,不動聲色地打量了一遍,很快就把這些東西收入眼底。

姬韋請黃榮落座。

黃榮與他客氣一番,最終一起坐下。

案上一燈如豆,兩人跪榻相對。

黃榮心道:“牀上未展席、褥,食盒與酒罈都沒開封。這個姬韋,看來是對自己此回入京後,將要面對的處境已然了知,寢食不安啊。”從容地斂了下衣襟,微笑說道,“適在客舍門口,聞值吏言道,自君入住,下午至今,已先後有兩士來訪了。”讚道,“不愧君盛名在外。”

姬韋苦笑說道:“下官德薄能鮮,有什麼盛名?不錯,是有兩人來過。一個是下官的同產幼弟,……”指了下牆角的食盒與酒罈,“給下官送了點吃食過來。”頓了下,接着說道,“至於另一人,與下官曾是年少時的故友,說來名字,常侍應該亦知,便是段承孫。”

段承孫,是武威段家的人,與姬韋一樣,昔年皆是王城的貴遊子弟,兩人門第相等,年歲相仿,且兩家乃是姻親,有過一段交情。後來,段承孫投到了宋方的門下。宋家那會兒炙手可熱,相比姬韋,他的仕途自就“日新日高”。兩人身份有了區別,來往遂難免也就漸漸變少。

因是,姬韋稱他“曾是年少時的故友”。

而今,段承孫已是牧府的一個重要曹掾,論及實權和清貴,姬韋早被遠遠地甩到後頭。

就在黃榮來見姬韋之前,於宋方家,向宋方回稟姬韋答話的那人,便是段承孫。

“哦?原來是他倆。”黃榮不提段承孫,只說姬韋的弟弟,笑道,“我早就聽說君與君弟兄友弟恭,可稱兄弟間的典範。果然不假。客舍自有飯,而君弟還特地給君送酒食來,料是怕客舍之飯太過簡陋,不合君之口味吧?姬君,我有兩個弟弟,個個頑劣不堪!若是他們能有半分君弟的懂事,我半夜做夢也會樂醒啊!唉,君與君弟之情,羨煞人也!”

“豈敢,豈敢。”

姬韋的父母去世得早,那會兒他的弟弟還年幼,比他小十歲,可以說是被他帶大的。名爲兄弟,實如父子。兄弟兩人的感情確實深厚。於今兩人都已成婚,也已分家,但每當姬韋從任官地回到王都家中時,兩人都必連榻同眠,有着說不完的話,常常一夜不睡,不覺天色已亮。

想到弟弟,姬韋的臉色沉重起來。

段承孫見他時,轉述宋方的話,威脅他如不老實,就不但收拾他,並且還要拿他族中與他親近的子弟開刀。這個“子弟”,主要指的就是他的幼弟。他的幼弟今年才十七歲,平時讀書習字而已,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不會,一旦真的被宋方針對,怕是隻能成待宰羔羊。

黃榮只當未見他的表情變化,自然而然地抓住姬韋幼弟的話頭,笑道:“今夜冒昧來訪,既是慕君清名,企盼一見,以解相思;實不相瞞,我另外也是有一點私心的。”

“君請說。”

“如我方纔所言,我的兩個弟弟實在不成器。大弟現在建康,仕於郡府,我鞭長莫及,也就罷了;小弟從我在都。君弟好學不倦,京都士流無不稱譽。子曰‘益者三友’,如君弟者,三益友是也。我造次請求,君能否介紹君弟與我的小弟認識?也好讓他能夠一改前非。”

姬韋半晌不語。

黃榮笑道:“君莫非是嫌我小弟愚昧,又或是嫌我家聲低微,我小弟不足與君弟結交麼?”

時下士人,不是隨便就能交友的,和婚姻一樣,首先一個,要看門第。門第如果不能等類,那不管門第低的那一人,是官高、還是家富,門第高的那一方都可能會根本就不搭理他。

姬韋勉強說道:“君家建康名族,韋焉敢自大。”

他回想段承孫的威脅之語,探視黃榮了好幾眼,咬了咬牙,一橫心,說道,“黃常侍,我只有這麼一個弟弟,而我弟的聰穎勝我十倍。我的父母去世時,一再叮囑於我,務要把他撫養長大,盼其日後能光大我家門楣。此亦我之心願!

“我的幼弟今年尚未弱冠,日常在家,無非勤讀典籍,少有出門,與外事幾無干染。

“顯美縣長之職,乃朝廷所授,非我索求。我今處此職,無有抱怨。

“輔國將軍,國之賢臣;牧府別駕,當朝閥貴,較以兩公,我不過是個小小的螻蟻。如今奉旨入朝,不管結局如何,我也不敢有一點的抱怨!

“只是,懲也好,罰也罷,有什麼,敢請常侍衝着我來,千萬乞懇常侍,莫把我弟牽涉進來。”

這一番話,姬韋說的情真意切,剛開始說的時候,語氣還比較平和,說到後頭,壓抑不住的感情外露出來,幾分的無奈與悲憤之餘,對弟弟的擔憂和牽掛更使他的嗓音都帶出了哽咽。

黃榮心道:“我猜的不差。那段承孫果是拿了他的幼弟,用作威脅他的手段。”

黃榮城府深沉,久經政鬥,對姬韋的感情流露,沒什麼感觸。

他冷靜地想道:“姬韋對其幼弟情深得很啊。宋方用其弟做威脅,那我就反其道而行之!”

想定。

黃榮擺出誠懇的樣子,說道:“姬君,何出此言!我適才所說,皆我真心之請,哪裡來的‘牽涉’君弟?君望君弟能夠廣大君家門楣,我作爲我弟的兄長,也是此心此情啊!公是公,私是私,君今還都,奉的是大王之旨,是爲公事,怎會與君弟有幹?斷然無干!君請勿憂。”

姬韋定定地看着黃榮,說道:“是麼?”

“說到公事。前天,我還聽輔國將軍說起了你。”

“韋身爲顯美縣長,考評舉國最差,丟了莘主的臉面,罪該萬死!”

公主與翁主出嫁以後,把夫姓冠在“封號”的前邊,權作一個簡稱,是當下的習俗。是以,姬韋以“莘主”,來作爲對令狐妍的尊稱。

“輔國將軍沒有怪罪你。輔國將軍說,他早年未仕之時,遠在金城郡,即嘗數聞姬君之名,後來入仕京城,姬君之名,愈是如雷貫耳。他深知姬君忠烈清正,絕非荒政害民之徒,此次考課所以爲‘殿’,必有緣由,十之八九,是考課的官吏弄錯了。故此,纔會奏請朝廷,請大王召君入朝,再作考覈。輔國將軍說,賢惡故當分明,優劣塵豈可蔽?真相終會大白!”

姬韋喃喃說道:“真相終會大白?”

黃榮注視姬韋,說道:“輔國將軍信君愛君之意,不用我再多講,君應已明瞭了吧?”

“明瞭了。”

黃榮笑道:“那我弟與君弟,可以結交了麼?”

姬韋沒想到黃榮又提起這一茬,愕然說道:“常侍?”

與不與姬韋的弟弟結交,黃榮其實並不關心,他一笑,說道:“君弟年已十七,以君家之門第,以君弟之才名,早該出仕。我沒記錯的話,君弟的鄉品是四品,對麼?”

“正是。”

姬家只是武威幾個大姓中的一個,算不上整個隴州的一等士族,姬韋兄弟的父母又早亡,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其父的交際圈,因此,姬韋的弟弟只得了一個四品的鄉評,沒能得到三品以上的“上品”。如那宋、氾、張、麴幾家,凡其族中的大宗子弟,沒一個不是三品往上的。

“太尉府今缺戶曹屬一員。等君此事過去,我便上書朝中,舉薦君弟出任。”黃榮笑問道,“君意以爲可否?”

太尉是定西王兼領的諸多官銜之一,比之督府、牧府,太尉府的官吏僚佐權力不大,但太尉府乃是“公府”。按照時下通例,士人出仕,能夠以公府僚佐爲“起家官”的,雖不如秘書郎、佐著作郎這類的“一等清官”高貴,卻也是非高門之優秀子弟不可得的。

除掉主簿、較低的御屬、更低的令史等吏職外,太尉府下轄共有十二個曹。

十二個曹分有掾、屬各一員。總計二十四個職位。這二十四個職位,從定西王兼領太尉那時起,有資格得以出任的,一直到如今,盡都是定西國中名族大姓家的子弟。

依按姬韋家現下的名聲和權力,姬韋的弟弟是無論怎樣也擠不進去的。

起家官對士人及其家族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

首先,起家官清貴的程度,代表了該士人家族之門第的高貴程度。

其次,起家官的清貴與否,同時也代表了該士人以後的仕途是暢達還是蹇滯。

“太尉府戶曹屬”的許諾,對姬韋這樣的士人來說,既擡家聲,又暢仕途,那簡直就是最大的誘惑了。

姬韋低下頭,想了半晌,問道:“敢問黃君,輔國將軍要我做什麼?”

“我的話你還是沒聽明白啊!”

“韋愚鈍,請黃君開示。”

“輔國將軍什麼都不需要你做。輔國將軍想要的,只是一個公道。還君一個公道,還國中勤恪王事的官吏們一個公道。”

“公道?”

“十天左右,故高昌太守、新任考功曹左曹史的陰君即能到京履任。到時,就由他來負責對你的重新考覈。你有一說一,如實回話便可。”

姬韋說道:“下官明白了。”

說的是“如實回話”,但這個“如實回話”,究竟該怎麼“如實回話”?這中間的分寸,這中間的措辭,就看姬韋自己的把握了。

……

謝謝大家的推薦、月票和打賞!

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十五章 鬥毆督座前 寶掌哼哼然第十二章 羊髦建援麴 宋方策擊朔第三十三章 張渾不離朝 龜有上下策第五十一章 胡兵攻勢急 莘邇穩如山第二十八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四)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十九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上)第八章 託請謁將軍 孟苟生矛盾第五十一章 欲破酒泉先 功求襲斛律第二十一章 傅喬典書令 雲光如妝容第二十九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三)第八章 羣寓謀前程 錄事揣上意第二十一章 傅喬典書令 雲光如妝容第七章 車兵述少願 祆廟逢安崇第三十五章 指點天下勢 歸入治郡策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九章 孟朗決蒲疑 魏主攻柔然第十九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上)第十一章 寶刀贈豪傑 督郵酬解憂第二十七章 兵分東西路 按劍候氾君第五十一章 胡兵攻勢急 莘邇穩如山第三十六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下)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十一章 羊馥夜報訊 晨曦入朝去第四十四章 擇將選麴爽 投書謁蒲英第三十七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上)第十章 氾公真大謀 沉渣俱泛起第二十二章 圖圖劫二路 風度有一吏第一章 侃侃析時局 竊竊覬神器第一章 梟豺無親情 救子母感恩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第二十一章 處政先擇人 孰謂卿無威第四十三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一)第七章 從容定軍心 十日守如年第三十四章 蒲茂興變革 阿瓜化宋謀第三十四章 蒲茂興變革 阿瓜化宋謀第二十七章 桓蒙有奇骨 反間真雄計第六十一章 月色萬里同 羣雄各異謀(上)第五十二章 慚愧享其成 曬書郝郎君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十一章 蛇矮心念壯 小小樂不央第五十一章 欲破酒泉先 功求襲斛律第十章 高充隨機變 二讓苟將軍第四十一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中)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十四章 言慰悲慘將 心憂酒泉胡第二十四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下)第二十六章 姑娘柔情暖 司馬不畏寒第十八章 拓跋十姓貴 苟雄半渡擊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五十七章 八斗傅夫子 小狡莘阿瓜第一章 晉見四時宮 道過都督府第十四章 修史爲今鑑 考功利數得第一章 難言宋有德 掠胡安敬思第三章 隴西急如火 太后芳心喜第三十七章 有球心亦安 左氏送臥具第三十八章 王令移宋丞 麴球封侯貌第二十五章 乞勿牽幼弟 還君一公道第二章 香火亦沒用 子明辛苦了第三十六章 練兵軍爲先 依士治豪強第四十八章 來蘇繞劍閣 朝食成都下第六十九章 江山星星火 殿外風雪急第三十六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下)第十一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五)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六十九章 江山星星火 殿外風雪急第三十八章 王令移宋丞 麴球封侯貌第五十二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三)第四十章 秦與唐並立 孟朗繪藍圖第三十七章 阿瓜國事重 大王已少年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四十五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六)第五十二章 無雙麴鳴宗 止啼溫石蘭第四十二章 父子謀仇報 驚聞塢堡破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二十一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三)第二十二章 圖圖劫二路 風度有一吏第二十八章 張公心非石 阿蜍女郎耶第十七章 巧婦不需米 辛苦治部曲第三十四章 何人吾可謀 無處不青山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五十四章 擔責解仇怨 元光探敵情第三十六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四)第四十章 辦學化胡風 炮肉月下食第三十五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上)第十八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下)第十七章 孟朗三計上 還都清君側第四十二章 唐艾述西域 莘邇箭雙鵰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二十五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上)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四十章 辦學化胡風 炮肉月下食第八章 季和將其計 宴荔父子議第五十章 氾丹請駐外 鞏高擊西計第二十四章 患難苦雙鴛 勒胡迎都督第二十四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六)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