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一語穩士心 校場問高下

bookmark

一大早,連綿的沉渾鼓聲就傳入到了莘邇的住帳。

莘邇聽了片刻,聽出這是召將士集合的鼓音。

李亮、魏述、魏鹹三人,進到帳內。魏述、魏鹹父子披掛鎧甲,腰帶環首刀。李亮雖仍是幘衣,腰上卻也帶了一柄劍。他圓乎乎的臉上,流露出嚴肅的神態,剛到帳中,就說道:“明公,桓營突然召聚兵士,不知是爲何故?請明公未雨綢繆,預作準備。”

莘邇問道:“做什麼準備?”

李亮說道:“命從騎們把馬鞍搭上,一旦有事,可以即行。”

莘邇笑道:“用不着。”

魏述說道:“明公,入桓營已有四日,住帳區外值戍的荊州兵日漸增多。我打探得知,這些荊州兵,是袁子喬藉口加強保衛而遣來的。明公宿在桓營,又非戰區,哪裡需要加強什麼保衛?袁子喬是桓荊州的心腹。桓荊州之意,不可測也。還是作些籌備爲好。”

他的表情比李亮更加嚴肅,畢竟他是莘邇的親衛首領,擔負着保護莘邇的重大責任。

魏述等身爲臣屬,有他們各自的責任和擔憂,莘邇作爲上位者,入桓營以今,連着幾天都與桓蒙相見暢談,亦有他自己的判斷,鎮靜地笑道:“卿等多慮了。”

甲衣震動的聲響和整齊的腳步聲,在莘邇等住帳區的不遠處,不斷地響起。

伴隨着甲衣與腳步聲的,還有帶隊軍官們不時地簡短命令。

每支部隊經過莘邇等的住帳區,皆會大喝兩聲。

喝聲此起彼伏。

李亮、魏述、魏鹹越發地緊張了。

莘邇不當回事,稍微提高聲音,以壓住外頭的雜音,顧視李亮,繼續說道:“苟子,你還記得來桓營的路上,我對你說的話麼?”

來的路上,兩人說的話多了,李亮問道:“明公指的是哪一句?”

“桓荊州檄我入成都,爲的是索回劍閣。劍閣我豈會給他?他不外乎兩個辦法,一個文要、一個武迫。前邊三天,我東拉西扯,不給他談此事的機會;他必是等急了,故纔會今日擊鼓聚兵。他今天集合士兵,不會是爲了別的事,只能是企圖‘武迫’於我。”

李亮說道:“這話我記得,但是明公,既然是‘武迫’,就更不可不防啊!”

李亮的言外之意是,你堅決不肯把劍閣給桓蒙,搞得桓蒙弄起了“武迫”的陣仗,那迫來迫去的,迫到最後,會不會兩邊撕破臉皮,乾脆刀兵相鬥?

莘邇笑道:“我已經防了啊!”

魏述說道:“明公的意思是?”

“千里坐鎮劍閣,高螭虎屯駐秦德,羅虎鎮守葭萌,憑千里的智謀、兩虎的勇武,已然足夠保我周全了!”

魏述說道:“可是明公,唐司馬與高、羅二將軍遠在數百里外,倘若明公遇危,如何能救!”

魏述之子魏鹹,雛鳳清於老鳳,比魏述聰明,已明白莘邇的話意,思索着說道:“桓荊州初平蜀中,而他的兵馬只有萬人,不足以壓制全蜀。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不敢另起戰端,復與我定西開戰。我定西兵衆萬餘人,一旦出劍閣南下,成都、犍爲等郡的未附之輩,定然反叛響應。到的那時,桓荊州腹背受敵,不僅伐蜀的前功將付之東流,怕是荊州也回不去了!”

莘邇轉目魏鹹,心道:“此正我與千里,就桓荊州檄我入成都之事,商議得出的對策。魏鹹並不知道。然他現下聞我一言,即能領會我與千里之策。以往我只覺他忠勇,卻是亦有頭腦,不錯,是個可造之材。”撫摸髭鬚,笑道,“正是如此。桓公不敢與我軍開戰,他自也就不敢害我了;所以我說有千里、兩虎北瞰成都,已足保我安全。”

李亮、魏述仍是面帶深憂。

莘邇見之,想道:“今在桓營,雖非戰區,如在敵營。桓兵上萬,我的從騎僅有百餘,衆寡懸殊,士心不可不穩是其一,不能因爲有誰驚駭失態,墮了我的聲威是其二。我當以言撫慰之。”笑道,“卿等勿要憂心。如我料得不差,至多三兩日內,我等就可回劍閣了。”

魏述問道:“明公此話何意?爲什麼三兩日內就可回去了?”

莘邇從榻上起身,下到地上,行到帳前,看外頭荊州軍的兵卒,成隊地繞過自己所在的住帳區,趕赴校場,說道:“來成都之前,我與千里議論,已經認定,桓荊州不可能在成都久駐。然雖不能久駐,他拿出個七八天的時間,來徐徐與我磋商劍閣之歸屬,卻還是完全能夠的。

“今我到桓營才幾天?滿打滿算,四天罷了。他竟就圖窮匕見,走到了最末一步,搞起了‘武迫’。”說到這裡,莘邇回頭,瞧向李亮、魏鹹,問道,“你們說,他爲何這麼沒有耐心?”

李亮眼前一亮,答道:“背後一定有其它緣故。”

“什麼緣故?”

李亮揣測言道:“莫不是,蜀地有誰不服他,已經起了叛亂?”

“我也是這麼看的!蜀秦僭號立國數十年矣,好歹是個‘國’,豈會無有不臣之輩、心懷野望之徒?桓公雖克成都,兵只萬人,究其成都一戰的勝利緣故,是他奇襲突進,打了李當一個措手不及,是以李當戰敗,成都不保;但是蜀將、蜀兵所存者猶衆,等他們緩過了神,知道了桓公只有兵馬萬人的時候,舉旗造反,以圖僥倖,而抗王師,恐怕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李亮、魏述、魏鹹明白了莘邇的意思。

魏鹹喜道:“若如明公所料,果是蜀中而下出了叛亂,則桓荊州自顧不暇,同時他又不敢與明公翻臉,那麼到頭來,也確是只能無可奈何,禮送明公還劍閣了!”

李亮心中想道:“明公不僅膽雄,思慮亦極周密。真當世人傑,我之明主!”安下了心,敬仰地看着莘邇,欽佩萬分地說道,“處龍潭虎穴中,泰然若無事者,明公也!”

莘邇笑而不語。

過了一個多時辰,大約是桓蒙部的兵士集結完畢了,習山圖來至帳外,邀請莘邇去見桓蒙。

李亮故意問他,說道:“習主簿,營中鼓聲四起,聞之,似爲聚兵之音。敢問習主簿,是出了什麼事麼?”覷定習山圖的神色,接着說道,“不會是有蜀人作亂吧?”

習山圖深得袁子喬、桓蒙的信愛,他回來那天,雖是沒有參與桓蒙組織的那次平叛會議,但後來不久就知悉了此事,驀然聽到李亮此問,他神情微變,不過馬上就把表情調整了回去,回答說道:“什麼?蜀人作亂?沒有,沒有。今日擊鼓聚兵,只是一次依照慣例的閱兵、演練。”與莘邇說道,“將軍或許不知,桓公治軍嚴整,每十日,就會演閱一回;今天正該到演閱之日,適逢將軍大駕在營,因而桓公請將軍到校武場觀兵。”

莘邇早看到了他表情的變化,意有所指,笑吟吟對習山圖說道:“主簿真是個老實人。”

習山圖訝然,問道:“將軍此話,是爲何意?”

李亮臉上的憂色已不復見,這時亦露出了笑容,插口說道:“將軍誇你,還不好麼?”

習山圖莫名其妙。

莘邇哈哈一笑,不作解釋,與魏述、魏鹹說道:“你兩人不必跟我。”喚李亮,說道,“苟子,你跟我去見桓公。”

明知桓蒙是要“武迫”,魏述、魏咸和百餘從騎,卻是一個不帶,莘邇只帶了李亮一人,叫習山圖前邊引路,往去校武場。

校武場在營外南邊,佔地甚廣,可容數千步騎。

莘邇、李亮到時,場上佈滿了荊州士兵。

場中心,一座高臺。

圍繞高臺,荊州兵分成了四個大的方陣。

每個大方陣由若干個小方陣組成。大方陣的前頭,各立本陣的軍旗,青紅黑白,色彩不一,繡繪着龍、虎、龜、雀等斑斕的圖案;小方陣前,也是各有旗幟。放眼望去,旌旗林立。

高臺下邊的四面,三面立着的是桓蒙的親衛步騎,另外一面排立的是軍中的鼓、角等吏。

臺上一杆丈餘長的高牙大纛,旗大一丈,有垂瓔,飾以珠珞,隨風飄動,甚爲華麗。

旗上書寫着桓蒙的官銜。

纛旗之外,又有幾桿長方形或三角形的諸色旗幟,這是演練、戰鬥時的中軍令旗。

高臺的面積不小。

莘邇遠遠看見,桓蒙就站在到纛旗下,程無忌、周安、袁子喬等二三十文武,列其身後,百人上下的甲士,持戟、槊,又列在程無忌等的後邊,充當儀仗。

粗略計算,場中的步騎將士,差不多五千人。

這麼多人聚在一起,卻是鴉雀無聲,便連戰馬,也無半聲嘶鳴。

要是個盲人到此,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此處居然會有如許多的將士。

風捲動旗幟的颯颯作響,是場中唯一的聲音,清晰可聞。

在五千荊州虎狼兵沉默地注視下,莘邇帶着李亮,穿過校場北邊中間的通道,到了高臺下。

習山圖向上稟報:“徵虜將軍、領雍州刺史莘公到!”

臺上桓蒙,頂盔摜甲,威風凜凜,往莘邇處瞥了眼,低沉地說道:“請徵虜上臺觀兵。”

百人甲士把手中的戟、槊向檯面上猛地一頓,齊聲道:“請徵虜上臺觀兵!”

臺下三面的桓蒙親衛,差不多五百來人,齊聲喊道:“請徵虜上臺觀兵!”

另外一面的鼓吏敲打戰鼓,角吏吹起號角,鼓角齊鳴。

場中四個方向的五千荊州將士,跺腳頓槊,齊聲呼道:“請徵虜上臺觀兵!”

鼓聲、角聲、呼聲,匯聚成了一股巨大的聲浪,與剛纔的寂靜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甲衣抖動的響音如似急雨,跺腳的動靜顫抖地面,戰馬嘶鳴出聲,一羣從場上空中掠過的鳥雀,驚慌地四散飛逃。五千荊州將士,連呼三遍“請徵虜上臺觀兵”!如似雷催,懾人心魄。

饒以李亮之魁壯,此時此況,面對這樣的景象,他也不覺產生幻覺,好像處於驚濤駭浪之中,自己是一葉小舟。浪打溼了船,風撲卷面孔。這艘孤舟,隨時可能翻覆。

他握緊了拳頭,下意識去看莘邇。

莘邇嘴角微笑,安詳平靜,但見他在臺下一揖,緩步登階。

桓蒙按劍,昂首目注莘邇上臺。

不等莘邇站穩,桓蒙拔出劍來,指朝臺下,問莘邇,說道:“我軍何如?”

“非此強兵不能滅蜀,熊羆士也。”

“較以隴州兵如何?”

“隴兵西定西域、北敗柔然、東遏蒲秦、南滅冉興,百戰之卒,亦強兵也。”

“與我軍比,孰高孰下?”

“督公如固問之,非鬥,無以知高下。”

桓蒙殺氣外露,說道:“鬥?吾將袁彥叔,其疾如風,萬里長驅;周道和,不動如山,以千人乃滅虜萬餘衆;譙王程公壽,侵略如火,破賊於笮橋!”顧問袁子喬等人,“諸將何在?”

袁子喬、周安、程無忌,大步出來,行軍禮於桓蒙身前,同聲答道:“末將在!”

桓蒙問莘邇:“卿軍有能敵吾此數將者否?”

“我軍高延曹、羅蕩,皆萬人敵也。”

“二人何在?”

莘邇笑道:“今我應公請,至成都,是爲與公歡敘,何須攜高、羅?戍城、鎮關,以御外寇,才爲其用。”

桓蒙如虹的氣勢,因了莘邇此話,一時啞然。

桓蒙身後的衆人裡邊,一人聽着桓蒙與莘邇的快速問答,眼中異彩連連,頻頻看向莘邇。

第六十三章 萬里月色同 羣雄各異謀(下)第五十九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上)第十六章 風流傅耳食 肥己曹睚眥第三十三章 苟雄送兒衣 李亮要事辦第二十一章 河北看三人 寢宮問二女第十三章 失魂阿利羅 安心王太后第一章 侃侃析時局 竊竊覬神器第十七章 錄事悔小氣 鮮少名爲京第四十章 拓跋大點兵 賀渾高力雄(上)第五十五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六)第十四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中)第十一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五)第二十一章 俠風非我願 人言不爲下第五十八章 獻俘禮威嚴 豈可如弄臣第三十二章 莘邇堪爲敵 宋閎蓄勢撲第十二章 翁主挽弓射 太后一怒威(上)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五十一章 胡兵攻勢急 莘邇穩如山第五十四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五)第五十一章 欲破酒泉先 功求襲斛律第二章 西海遲方至 酒泉候未來第三十九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中)第三十二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八)第三十四章 五日朔方下 殺一無名卒第十四章 權錄三府事 備設六部制第三章 隴西急如火 太后芳心喜第一章 難言宋有德 掠胡安敬思第四十五章 姚謹辭動心 呂明平叛亂(上)第三十八章 乞活投蒲茂 計破鐵浮屠(中)第二十三章 喜與喬友壻 宋翩顧家耳第二十章 千騎捲雲馳 戰罷效吳起第二十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中)第十二章 君長公事重 大力一見故第十一章 苟雄索司隸 孟朗忍爲國第十九章 元光秘事發 平羅成關鍵第一章 難言宋有德 掠胡安敬思第二十九章 道將大變樣 爭寵令狐樂第十章 元光非池物 景桓再獻策第五十二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四)第十二章 翁主挽弓射 太后一怒威(上)第四十一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上)第四十四章 擇將選麴爽 投書謁蒲英第二十五章 韜略冠國中 兇狡凌胡部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二十二章 留與勃野妹 宋羨狗東西第五十一章 欲破酒泉先 功求襲斛律第二十八章 石銘十六字 寶掌也好人第五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中)第四十章 辦學化胡風 炮肉月下食第三十章 心憂義從胡 黃榮第二計第十四章 權錄三府事 備設六部制第七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上)第二章 香火亦沒用 子明辛苦了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九章 青雀得蒲寵 賈珍與寶絕第七章 勃野如秀木 令狐真龍身第二十章 宋方無法殺 王令不可說第十章 氾公真大謀 沉渣俱泛起第五十三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營中(上)第五十章 氾丹請駐外 鞏高擊西計第二十二章 難論孟功過 姬韋應召到第三十七章 有球心亦安 左氏送臥具第十五章 打通士庶塹 挽袖振夫綱第十三章 醜事宣天下 院角梅未開第一章 元光塊壘積 麴爽奏設州第八章 翻雲真成雨 可敢入都城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五十五章 隴東督七郡 議與武衛盟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五十六章 公非安西望 徵虜轉身走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六十二章 地上有些滑 可斷阿瓜根第三十章 曹羅共戰將 蛇龍並無存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二十章 黃榮駁氾議 拓跋見莘使(中)第十章 天命豈在暴 唬人好神術第四十八章 和尚顯神通 府君禪理深第三十三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一)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五十三章 檄召成都見 單騎赴營中(上)第七章 車兵述少願 祆廟逢安崇第四十七章 夏夷本一脈 相爭在人心第四章 唐艾炫陶竹 羊髦與莘同第五十六章 北擄大獲歸 曹斐急信來第五章 秦營獻秘密 季和出對策第一章 侃侃析時局 竊竊覬神器第十九章 入宮知天威 少年漸成人第五十一章 欲破酒泉先 功求襲斛律第二十一章 俠風非我願 人言不爲下第五十一章 胡兵攻勢急 莘邇穩如山第十一章 苟雄索司隸 孟朗忍爲國第二十八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二)第三十六章 未午城已克 武都傳捷報(下)第九章 被動化主動 兩個老實人第二章 七項考武生 廣武王舒望第三十一章 基業苦不易 逢疑召唐艾第三十六章 憐子亦丈夫 上書請募兵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第二十一章 河北看三人 寢宮問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