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宣政殿,馬周趕忙撲倒施禮。
“起來吧!”李世民把批改的奏摺放到一邊,看了馬週一眼,平淡地問:“魏徵的案情結果如何?”
馬周起身,摸出袖子裡的奏摺,大聲念道:“據查,自魏徵歸附大唐以來,凡八年有餘。前四年追隨隱太子,每月俸祿及賞賜約計一萬文。貞觀朝以來,擔任太子詹事,每月俸祿八千文,包括附加的祿米等錢物,每月約計二萬文。八年共計十二萬文。臣昨日徹查詹事府,登記在冊的財物摺合十二萬一千文。每一筆重要財物都有明確記載,無一筆來路不明……”
“哦?意思是冤枉了魏徵?還有這種事情?”李世民從御榻起身,揹着手在殿內空地上來回走了幾步,轉身看着馬周滿意地笑道:“進入貞觀朝,每月收入二萬文?這等好差事,可是大大便宜了魏徵!”
見到李世民開心地笑了,馬周心裡也是一暢,稱讚道:“回陛下,歸根結底,還在於陛下英明神武,使大唐國力蒸蒸日上,官員每月的俸祿纔有如此之高。”
“哈哈,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不過馬舍人這馬屁拍得好,朕心裡很舒服!爲天下百姓做些實事,是朕最大的心願。”李世民滿面春風,走到御案前,拿起剛剛批示的一本奏摺,交給太監,讓太監轉交馬周:“看看吧,這是參你的奏摺!”
在進殿的路上,太監私下裡把有人蔘奏的事提前告訴了馬周,馬周有了心理準備,並沒表現吃驚的樣子。李世民親眼目睹馬周處變不驚。對他的欣賞又加了一重。
看完參奏的內容,又仔細看了硃批紅字,馬周愣了!雞肉也是肉啊!估計那些官員接到御批當場傻眼!爲何陛下不講道理的護着自己!給他們三個腦袋也想不通!
馬周十分感動,又一次撲倒叩首,感激地說:“謝陛下如此隆遇下臣!”
李世民回到御案前坐下。擺手讓馬周平身,說道:“你現在是中書舍人,魏徵這件事是你辦的最後一件案子,以後不必去辦案了。每天隨朕左右,參與朝政,專寫聖旨。日後需要多讀書,趕上孔穎達、封德彝,將來還有更大的擔子等着你來挑起來。”
追隨陛下身側,作爲一名近臣,有四大優勢。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大唐官員何止萬千,真正讓皇帝相信的人,除了那些打天下時,血裡奔火裡衝玩命拼出來的老資格,就是自己了。
成爲皇帝的近臣,瞭解皇帝的任何事情,成爲一衆朝臣巴結的目標,大權勢灸手可熱。但是。要管住自己的手,管嚴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心。千萬不能產生任何歪想邪念。玩火自燒。
參與朝政方針。雖然只有旁聽的份,自己還沒有拍板決策權。但參與的次數多了,瞭解決定天下走勢的決定如何產生的,爲什麼必需這樣決策,決策有優劣高低之分,如何提高決策的優越度避免出臺只打雷不下雨。這是陛下在培養自己決策重大事物的能力。爲日後擔任更重要的職務鋪平道路。
瞭解皇帝的起居生活,有可能成爲太子太傅。教導太子如何讀書做一個好皇帝。下一任皇帝是英明神武還是濃胞軟蛋,自己也有一半的責任!
從此以後。幾乎無自己的時間了,所有的時間全部歸陛下所有。做交椅的計劃,就必需全部依靠家人去做,還好有楊筱紫幫忙打理,也有長腿和熊貓幫着做,並不用十分擔心。
馬周再三拜謝,又請教魏徵的事怎麼處理。
李世民雙手交叉放在腦後,全身靠在龍椅上,進入放鬆狀態,說:“魏徵此人,自有他的聰明處。朕知道查也是浪費時間,但是,仍然安排馬舍人前去調查,爲什麼?”
是啊,馬周也納悶,明知調查沒有結果,爲什麼還要調查?
李世民又說:“這是朕的決心!哪怕是捕風捉影的事,也要調查。不管涉及到的人是誰,不管他位置有多高,擔任什麼官職,都要調查。有事的一查就露出原型,無事的查了也不影響其清廉,相反還會替他揚名。”
“官是大唐的官,爲全天下百姓代言,要經得起百姓的審查。那些試圖瞞天過海,僥倖躲得一時的,躲不了一世。只有使調查成爲常態,人人不敢多吃多佔,才能一心一意給朕辦事,爲百姓辦事。”
說到這裡,李世民對馬周吩咐:“現在就擬旨,在大唐境內所有州縣開展風聞調查,長安也包括在內。無論何人,哪怕捕風捉影也可以舉報,調查之後,無論落實還是不落實,都不允許追究舉報人的責任!”
馬周趕忙擬好聖旨,交給李世民親自審覈。
李世民接過去一看,一臉驚喜,問道:“你寫的字是什麼體?”
馬周誠惶誠恐,一時無法回答,只好說:“臣自創的書法。”
“既有王右軍的典雅,又有漢魏的凝重,亦不失飄逸之風,如此章法,實屬少見!”李世民不止的讚歎,對馬周的欣賞又加一重。
其實,馬周寫的是行書書法,有宋體字的方正端莊,也有張旭懷素的飄逸和顛狂,加上宿主長時間練習書法形成的凝重。幸虧,還在馬莊村的時候,馬周就開始練習書法,積累兩世一千餘年才寫出這種文字來。
貞觀朝有三大書法家,分別是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此時他們都還在朝內提任官職。如果馬周的字被他們看到,恐怕會被驚爲天人!畢竟馬周比他們多了一千餘年的積累,一千餘年來能人層出不窮,每個人聰明的天才都把書法藝術向縱深推進一層,這是初唐書法家比不了的優越條件。
不過,馬周感到中書舍人做好並不輕鬆,明天早朝宣讀聖旨,言辭是否合格,當場就檢驗出來。那時被人非議,連陛下李世民的面子也受損。而空有一手好書法,又有幾人能看到?
馬周覺得,必需在文化方面再加一把力度了。這時,自然又想到了魏徵,他是博古通今,參透天地變化的人,有空多向他請教,並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