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小宋風流

李煜並不傻,或者說能寫出那些幾經雕琢的玩轉浮詞的人,心思本就精巧。

只能說自始至終,他對於治國的興趣確實不大,尤其是在最初推行過一些革弊政令受阻之後,他輕易就看明白了那阻力背後的龐大力量。

所以他乾脆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最感興趣的詩詞一道。

而自己的命運,根據後世的隻言片語實際也不難猜。

多半是被這官家的好弟弟鎖在汴梁,終日只能悽悽慘慘慼戚的以詩詞遣愁。

而此刻,眼見着時代落幕,李煜感覺一顆心也騷動了起來。

江南是華夏,北地燕雲也是華夏,前唐富有盛名之詩人,無不輾轉萬里,作雄渾之詞。

他李煜既能以文名傳世,如今眼看又變了命途,他也不願留給後世的是一個只會作小兒女態的文人形象。

那李太白杜工部才華絕倫,但誰有親眼見過一統之國於亂世中起?

而今,這般機會就擺在他面前,若趙官家能締一統之大宋,那他李煜也必將享強宋之文名,爲後來者頌!

【宋亡之後,稍有點意思的是南宋宗室的一些遭遇。

其中有比較懂得“順應天時”的如趙與蒨和趙與芮。

趙與蒨原是鄂州教授,在鄂州陷落後降於伯顏爲其效力並勸伯顏要收攏民心不要嗜殺,後來此人奉詔至大都面見忽必烈,相談甚歡之後做了元朝翰林學士,效力二十七年後病終,諡文簡。

趙與芮特殊點,是趙匡胤十世孫,宋度宗生父,投降後受封平原郡公於大都終老。

還有比較傳奇的是宋恭帝本人和趙孟頫。

趙孟頫是趙匡胤第十一世孫,原是南宋司戶參軍,宋亡後歸隱,七年後被元朝大臣舉薦出仕,歷任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趙孟頫本人書、畫、詩兼修,書法上有“趙體”,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作畫上山水花鳥無一不精且技法全面,開創了元朝畫壇新風;詩文上以“圓朱文”著稱,可以說相當的多才多藝。

有鑑於此,時人譽趙孟頫爲“元人冠冕”,估計趙大做夢都想不到吧。

宋恭帝本人就要更加傳奇一些,猝然亡國的他抒發不出李煜“最是倉皇辭廟日”的感慨,也不會有崇禎“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憤怒,因爲趙顯四歲登基,亡國時才六歲,懂個啥嘛。

降了元朝之後趙顯受封瀛國公,並在十六七歲時迎娶了蒙古公主當上了駙馬,結果十八歲時忽必烈可能擔心趙顯亡國之君這個身份太敏感,一拍腦袋:你去吐蕃學佛吧。

於是剛娶了媳婦沒兩年的趙顯離開了大都,開始嘗試證道菩提。

宋朝的老趙家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除了不擅長當皇帝,幹其他行業都比較拔尖。

趙顯十八歲纔開始接觸梵文番經,但很快就開始嶄露頭角,先後薩迦大寺的總持,翻譯了《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如意寶樹史》《賢者喜宴》,在藏傳佛教薩迦派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實際上當時的薩迦五祖八思巴主動投效忽必烈爲其創蒙古新字,被忽必烈封國師、帝師,領總制院事,統理藏地方政教事務,實質上形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實質上這裡算忽必烈半個後花園,忽必烈把趙顯扔在這兒也是方便控制。

結果誰都沒想到的是趙顯靠着深厚的佛學修爲折服了藏地的佛教徒,後來元英宗晚期開始大量啓用漢人官員,爲了以防萬一直接一紙命令將佛學大師趙顯賜死於河西。

後來宣德帝時期藏地有薩迦佛學者編撰了《漢藏史集》,或許是出於對趙顯的同情,或是爲了宣揚宗教法力,這本書裡如此記載了趙顯死時宏願:

“我未曾反叛而被殺,願我下一世奪此蒙古皇位”,由此願力,他轉生爲漢人大明皇帝,果然奪得皇位。

畢竟朱元璋一開始的職業也是和尚嘛,很河裡!

不過這個說法比起來元末明初時野史的編排,只能說小巫見大巫。

從一開始的元明宗找趙顯求子,到後來元明宗看上了趙顯的老婆生了個遺腹子,說法千奇百怪,但有個共性就是說元順帝是趙顯的親兒子。

而且元順帝這個諡號還是老朱表揚他挺順道的給親自給上的,被民間一腦補:

老爹轉世後給兒子弄個尊號,有情有義,父子情深!

只能說野史不一定保真,但果然一定夠野。

而寫就了荒唐一筆之後,再回頭看,我們要如何評價宋朝?

作爲唯一一個被認正統的割據政權,作爲一個被部分學者們認爲其文化造極於華夏的朝代,宋自是有可取之處的。

儒釋道三家合流,以理學爲主道學爲輔的主體文化架構,其影響綿延至今不絕。

經濟、科技和海貿同時大興,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教育系統飛速完善甚至探索到了科舉的侷限性,封建巨型城市的數量也穩定增長,而垂憐於弱勢羣體的居養院也開始出現,開的這些先河以及成就,對後來者來說都有挺重要的借鑑參考意義。

當然還有封建時代讀書人所最爲津津樂道的“與士大夫共天下”,雖然有其侷限性,但也確實保證了古典勳貴階層的徹底垮臺,遼金蒙古漢化後的水土不服,本質上也是其古典勳貴與這種新宋的讀書平權文化內核所產生的意識形態摩擦。

但當然,在進取的同時,宋開的壞頭也一點都不比其建樹少,三易回河貽害千年,嚴刑峻法;士紳集團登臺唱戲,其害愈酷;輕佻之君臣御天真之臣,展示統治階級無恥無能的下限,如此諸類,等等等等。

這是一個矛盾無比尖銳的時代,也是每一個兩宋遺人都在懷念的時代。

請文天祥赴死的王炎午終生未仕元朝,晚年時寫了一首《沁園春》懷念屬於士紳新貴們的宋朝。

這種風格完全迥異於慷慨激烈大漢雄風和巍峨雄立的盛唐氣象,充滿了婉轉迂迴的淺斟低唱。

如今的史學家們比較客氣給了個“兩宋風流”的評價,就如咱們近兩期的主題一般,但實際上文盲個人認爲,若是縱貫整個兩宋,還是“小宋風流”更爲恰當。

兩宋真正風流處,在狄青隻身入陣,在王安石慨然變法,在蘇軾釋然泛舟,在岳飛直搗黃龍,在辛棄疾挑燈看劍,在曹友聞殉死,在孟珙佈陣,在文天祥一口浩然氣。

而絕不在王炎午所懷念的輕衣羅扇賣花聲、街頭王孫七寶車,更不在桃花燕子過江左、盞酒醉後一杯茶。】

第653章 最終解釋權歸大萌所有329.第329章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第727章 馬可波羅第696章 何故咒我288.第288章 同一個劇本第14章 跨躡第484章 豆粕第772章 這都是啥第2章 江淮與江東第809章 翦勝野聞第727章 馬可波羅第638章 知易行難346.第346章 蛟龍入海第83章 抄了!第515章 金匱之盟182.第182章 小豬陛下193.第193章 科舉363.第362章 荊南變第452章 苦一苦兄弟166.第166章 糖衣炮彈第610章 好男兒不豁達370.第369章 幽並爭鋒第105章 玄德372.第371章 士別一日,魂斷江陵125.第125章 天水麒麟兒第18章 雲妹328.第328章 華夏後花園366.第365章 誰識天下英雄第591章 青兕劍客183.第183章 豪強進化第479章 天子大蜡八第20章 功名傳萬世第451章 交子割韭菜第808章 人情窠臼363.第362章 荊南變第94章 財貨政策256.第256章 隋唐嘉話第511章 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第597章 地方割據政權第538章 人中之龍,聲動華戎254.第254章 味同嚼蠟的軍神第89章 其才非凡第773章 賞樂博弈第759章 創作動力363.第362章 荊南變第818章 《太學傳抄》365.第364章 一路向北第521章 請客吃飯第429章 這都是一派胡言!第54章 甘露殿看客346.第346章 蛟龍入海298.第298章 薛仁貴進京146.第146章 臥龍張議潮198.第198章 世家跪族第445章 穩健的李隆基第416章 東有舊人慾相見第93章 燕然未勒第703章 宋亡於賈似道234.第234章 五丈原營191.第191章 萬王之王第474章 長安有二怪245.第245章 功名塵與土第85章 玄德念陸遜第419章 升級咯第74章 朽木300.第300章 拿什麼換回你,我的愛徒381.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393.第392章 氣候週轉與紅丸第756章 諸多交代第66章 兼職武聖162.第162章 燕雲十六州263.第263章 鑿空西域第768章 請至華蓋殿第88章 關羽勸學240.第240章 十軍而圍264.第264章 遲來的戰後365.第364章 一路向北第488章 單選題多選題第684章 丞相,時代變了389.第388章 佛道攻訐第698章 不如煉丹第544章 管不管第30章 二哥/弟成神了!【改封面了】第805章 熱臉貼個冷屁股第494章 千年大假史265.第265章 荊州北上362.第361章 乘風而起第474章 長安有二怪第730章 一頓大酒第626章 唐風圖冊276.第276章 滅國如喝水第4章 大舅哥第17章 娶媳婦二十三事第398章 兩大一小同生死第105章 玄德354.第353章 拔營五丈原第700章 大爭之勢第724章 生不逢時第469章 鐵騎第754章 看得見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