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沐在書信開篇便提到了教育。
但說法極爲實際,教育既不是爲了學者們掛在嘴邊有些老派的教化萬民,也不是非常新派的指望衆生平等。
是直截了當地告訴皇帝,需要,大明帝國需要更多掌握知識的人,天下有很多掌握知識的人,並且會越來越多,但不夠,差遠了。
這些人做官員、做武將、做買賣還都不夠,不能滿足目前的需要。
陳沐舉出兩個例子,首先是大明的鋼鐵產量,被蒸汽機車與鐵軌推着向前走的鋼鐵產量,非常簡單易懂地就告訴皇帝他認爲不夠用的原因,時代與生產力讓天下對知識分子的供需關係變了。
他提出第二個例子是皇帝心心念唸的天下第一強兵,北洋旗軍。
北洋旗軍的戰鬥力毋庸置疑,這是以這個時代最好的訓練培養方式與極多花費、超長時間爲代價的,儘管它最好,但它並不科學。
最科學的練兵方式是在成本與收益的博弈中逐漸趨於平衡,這時代哪裡有軍隊練兵花一年半的?大中華圈有練兵傳統,但這並不意味着天下都這樣,只是陳沐出兵時並不知道,他以爲世上都練兵。
可實際上葡萄牙不練兵、英格蘭不練兵、尼德蘭不練兵,這世上大多數國家都是不練兵的,他們連常備軍都沒有,練哪門子兵?騎士能算兵?
西班牙和法蘭西練兵,菲利普二世的新兵會得到不足三個月的訓練、法蘭西瓦盧瓦王室的憲騎兵是一支完全由騎士組成的部隊,他們的概念和馬木留克、奧斯曼親衛軍差不多,可以等同於練兵。
其他部隊都是在戰火中成長,一次次徵召、上陣、解散,再徵召、再上陣、再解散的過程中,形成稍有軍事素質的部隊,以及其中佼佼者成爲僱傭軍,專事殺戮。
而北洋旗軍的兵役爲五年,訓練時間就要花掉一年半,等於只有三年半的使用時間,眼看着一期都要退役了。
他們的訓練時間花費最大的是什麼呢?是學習知識,包括軍事條例、兵器參數、戰術韜略、製圖技術、水文地理等科目,幾乎講武堂要學的他們也差不多都要學,只不過淺顯而已。
涉及識字、數學、地理、物理、醫學甚至還有一丁點化學,旗軍們總不能聽見火藥爆炸就以爲神明降世了。
所以他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在訓練中學習諸多知識。
皇帝看着書信,在夜晚的清華園行宮中點燈勾畫,他在算戶部的賬目,因爲陳沐說他估計如今海外收入已經佔到朝廷歲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大明得到海外足夠利益的原因是大明上了這艘戰船,上來,就很難下去了。
持續投入、持續產出,一旦投入停止,接下來海外利益分崩離析的打擊會讓大明內部扛不住。
萬曆爺在這一點上繼承來自爺爺的基因,當然比不上飛昇的道君皇帝兼任戶部尚書的做派,但他腦子的數據弄不好裝得比戶部侍郎還多。
他清楚地記着,這一年朝廷歲入折銀八千七百萬兩有奇,其中海貿關稅與三軍府京運折銀兩千四百萬兩有奇。
變化極大。
這個數據看起來大明的海外利益並未佔到三分之一,但實際上已經佔到了,甚至佔到了一半。
並非因爲這些財產在國中內部循環,而在於陳沐離京前給張居正和戶部尚書王國光的建議——中央銀行。
大明以前的收入很高,一年歲入折銀就有三千萬兩,但落到戶部入帳只有二三百萬兩,支出也才四五百萬兩,因爲沒有中間統籌的機構。
正常某縣收入,截留部分自用,餘數上繳至某府;某府收入,截留自用部分,餘數上繳至省;某省收入,截留部分自用,餘數送至戶部;戶部入帳歸檔,再安排朝廷開支:甲地賑災撥款、乙地治水撥款、塞外打仗撥款、邊關軍費撥款等等。
不是這樣的。
是某縣收入五千兩,先將縣內如官員俸祿、接待花銷、縣中驛站、急遞鋪口食等花費,這是留用的,正常。
然後某鄉都治水攤派到縣裡是今年的考成,差衙役直接送至漕運河道衙門;州府爲某事的攤派,差衙役直接送至州府;某千戶所、某衛的軍務攤派,差衙役直接送至衛所;宗室俸祿攤派,還是直接送王府;營兵的攤派,直接送屯兵大營;
一下幹掉一多半,剩下的不光送戶部,兵部、承運庫、內庫、太僕寺、大理寺、工部……全都要送,就這個某縣,全部都是他送。
最後戶部入帳某縣解運賦稅,二百兩。
承平時期這麼幹還好,無非損耗大,入帳少,但相對的中樞支出也少;可到了戰亂時期,道路不通暢,朝廷還能收上來錢麼?收不上來,誰都運不進來,掉一個鏈子,車子就蹬不動了。
現在有了銀行這個轉運機構,誰也不用去找知縣瞎攤派了,錢全部向省裡的戶部銀行送,這銀行對百姓不開門,只管着賦稅入帳,每年省內花費與留存的銀子統統由電報送往京師戶部報備,戶部彙總後再送往內閣,朝廷專門留出一個閣老批這個條子。
最後由戶部把批下的條子快馬送回,銀行才能撥款,其他銀兩分兩趟全部送往京師。
因此就造成了賦稅大增的現象,但同樣支出也變高了,其實除了海運,錢還是那些錢,沒變化。
但這絕對比以前少,以前地方相互一通氣,想要的銀兩就攤派下去了,如今沒有內閣的條子,誰都批不下來錢,而且地方上的王府直接不敢要錢了。
自山西三藩的宗室被萬曆皇帝連根拔起送到印度,天下宗室都消停了,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
除了開國太祖與成祖,就算親自上戰場的武宗戰鬥力都未必有萬曆爺高。
陳沐的意思皇帝非常明白,朝廷需要更多花費更低的優秀士兵,而入伍前完成基本的學習,是成爲優秀士兵最好的方式。
在信裡,陳沐就大明帝國的基礎教育向皇帝提出建議:“第一批北洋旗軍退役後,應有兩至三千名旗軍不再續服兵役,會回到國內需要安置,他們能熟練讀寫千字、熟悉軍事體能訓練流程,懂基本的數學,部分事物道理與機械原理,且對新發現的高產作物有足夠了解。”
“這些退役老兵見到過海外的天下,更重要的是都爲帝國流過汗、流過血,對陛下無比忠誠有極高的愛國精神,在陳某眼中是最好的小學教師。”
“給他們配最少一名童生就能支起一間開設於鄉都的小學,大明應該有兩千至三千所這樣的小學,每年有三至五萬名超過五歲、農家樹下瘋跑的光屁股小孩入學接受爲期五年的教育,當小學教育結束,他們就可以幫家裡務農了或繼續進學了,並不耽誤農事。”
“小學以每年兩千間以上的速度擴張,最終使每年入學小兒達到三十萬至五十萬。”
“受過這樣的初步教育,他們對天下有初步認識、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與身體素質,能進入民間各專業大學學習或繼續習文,習文者能比旁人更易融會貫通。”
“從軍者,能在一月內迅速聽懂軍令、快速學習各種兵器使用方法,能接受指揮、清楚後勤籌算、看懂地圖、知曉傳信。”
“務工者,進入任何一個工廠的生產線,都能在一月內熟悉工作流程、熟練操作保養機器,生產出合用器械。”
“陛下不必爲達官貴人、地主豪紳的孩子們尋找出路,他們出路太多了;讓天下最普通的百姓、甚至連普通都稱不上的百姓子孫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世代爲帝國基石,當有登上廳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