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王港

bookmark

大明帝國的西部疆域始終是變動的,像蟻羣緩緩向西開拓,在印度次大陸逐步擴大。

西洋大臣殷正茂在獅子國冷眼看着這一切悄無聲息又聲勢浩大地發生,對此他的評語只有兩個字——完蛋。

在他眼中大明的西部邊疆非常薄弱,並不像核心國土或南洋、東洋那樣穩固。

山西三藩被信佛的宗室與十萬僧兵入印,直接促成這片土地政權更迭,當這一切已成定局,殷正茂才發現整個西洋軍府對這片土地缺少足夠的瞭解。

一片土地最重要的是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要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可以從他們的歷史着手,不過在殷正茂認識到這點的踐行過程中卻遇到很大阻礙:

土民沒歷史。

非但土民沒有記錄歷史的習慣,城邦貴族對自己領地之外的事也幾乎一無所知。

在發動整個西洋軍府的力量蒐集一切民歌、傳說依然無法取得絲毫進展,當地人的思想觀念裡世界是一個輪迴,不斷循環的過程,這輩子過完的還有下輩子、下輩子活完了還有下下輩子,一切努力、記錄都是毫無意義的。

就連被僧兵入侵、統治,對他們來說看上去都沒有半點難接受的,打得過、但打得過會有許多死傷,那就投降算了;打不過、打不過直接投降就好,投降了就乖乖巧巧過自己的生活。

湊合過就完了,別想那麼多。

起初殷正茂認爲當地人這種思想是愚昧而滑稽的——世界怎麼會是一個輪迴呢?不論政治上還是生產力上,人類一直在進步,最早部落時期人們賢者稱王、後來以血統姬姓爲尊、後來進入封建貴族世襲,乃至萬世萬代皆行秦政、軍功授爵以爲人上人,再到科舉,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中原王朝的權力遊戲。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中原王朝正憑藉這些進步,摧枯拉朽地抵禦、擊敗一個又一個敵人,將土地擴張到難以攀登的高山與一望無際的大海邊緣。

人們用滄海桑田形容時間久遠,人們手上的短矛變成強弩再變成火銃變成大炮,入口之食從蒸煮變烹炸,數不清的國家在這過程中泯滅、兼併,他們還在這,哪怕音調早已改變卻依然用遠古而來的文字誦讀穿越千年的詩經。

西洋大臣的才智超人,他一方面從印度民間碎片化地蒐集關於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千百年前的隻言片語,一方面祭出中原王朝最大的優勢,從國內弄來了《大唐西域記》,並試圖從細枝末節的碎片中搜集到歷史脈絡。

他成功了。

但得出的結論讓這個老人懷疑世界是否真的是個輪迴。

商朝時期,印度次大陸沿恆河生活着有上百個村莊的達羅毗荼人,然後西北的雅利安人把他們向南驅趕,統治多個城邦。

然後波斯人來了、波斯人走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來了、亞歷山大走了。

秦朝時期,西北再一次出現大夏人,這個部落聯盟再一次向東南入侵,進一步侵佔已被雅利安人佔領的村莊與城邦。

漢朝時期,大夏人被漢朝使節評價爲兵弱,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安息人來了、安息人走了,隨大月氏人西遷,大夏很快臣服於大月氏。

而後大月氏分五部,其中一部貴霜攻滅餘部,建立龐大國家。

好景不長,波斯人又來了;波斯人剛走突厥人來了,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德里蘇丹國滅亡後帖木兒的後裔又建立了莫臥兒。

殷正茂發現在他是手中有效資料證明下,印度所經歷每一次入侵,從未被成功抵禦過,別說像漢匈對峙那種敵強我弱、攻守勢易的態勢,就連宋明之間相隔百年北逐元寇的例子都沒有過。

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們啊,從未抵禦、擊退乃至復仇。

而且同化能力還賊強——那些曾經強大的入侵者進入這裡,生活一二百年,就會被新的入侵者擊敗。

世界在這片次大陸上,真的就是永不中斷的輪迴。

中原王朝北方地形是開闊的,所以修了長城來抵禦外來入侵者;而印度這一地理概念是天然封閉的,除了海上,一切入侵者都會從西北來,而西北只有兩個山口,甚至無需修建長城,最狹窄之處寬度不足二百丈。

就這個二百丈的口子都守不住,一次一次被突破。

在殷正茂腦海中,很自然地將這個山口想象成函谷關,波斯人統治的土地就是關中,一旦攻破函谷關,關中鐵騎就能掃蕩一馬平川,打到萊登。

上天對世界何其寬宏,又待中原何其薄也。

倘無雪域高原,天朝何至與此等怯懦之族爲鄰三千年?

不過現在好了。

殷正茂不管地上的藩王領下僧兵怎麼玩,就算把莫臥兒揍得找不着北也不管。

他只顧着在印度洋,哦不,是大西洋,在大西洋兩岸佈防兵將經營六處商貿港口,首先是獅子國的高朗步,高朗布是大明承襲元朝航海家汪大淵的叫法,葡萄牙人過去爲紀念哥倫布把這稱作科倫坡。

汪大淵是元朝時的民間航海家,南昌人。二十歲乘船自泉州港起航,經瓊州、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獅子國斯里蘭卡,從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裡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歷時五年完成偉大航行。

在其第二次航行返航後,應泉州地方官之請寫出《島夷志略》,島夷志略分一百條,其中九十九條爲汪大淵親歷,涉及國家地區多達二百二十個,甚至記載了伊朗西北部的馬臘格,那時候是伊爾汗國的首都,歷史上被稱作馬魯澗的地方有個酋長是臨漳人,姓陳,元朝初年初領兵鎮守甘州,西征中進入這個國家遂不復返。

在大明沒出海時,汪大淵的島夷志略沒什麼用處也沒人提起,可當海外軍府一開,千船萬舶出三洋,《島夷志略》在國內一次又一次地大規模印刷。

因此如今在獅子國高朗布經商的大明商賈也私下裡把這稱作王港,來紀念汪大淵。

萬曆十一年初,殷正茂立於王港海岸,漸顯渾濁老態的雙眼看着港口依皇帝詔令所修建的船煤所竣工,深深地嘆了口氣。

一個新的時代就要來了,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看得見。

第二十六章 邊防第六十二章 炮鳴第五十一章 不敢第四百零一章 行吧第三十四章 硝石第五十一章 作價第一百零四章 六部第七十四章 聚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右京第十章 走廣第二十六章 潞水第七十六章 炸膛第五十章 如期第三百一十六章 販子第三十五章 徹查第四百一十章 明鏡第一百九十八章 飯鍋與勺子第一百六十章 陰謀第七十章 寒毛第三百章 鄉約第一百一十二章 猜測第五十八章 轟擊第三百三十二章 買賣第四十一章 小魚兒第二百七十一章 傳說第二十七章 說項第二百七十六章 大會第三百五十九章 草原第六十章 彈劾第七十九章 會議第四百四十二章 保護第二百八十七章 親戚第六十三章 破城第四十五章 調度第六十四章 不忘第二百零四章 報復第一百八十三章 亦力八里第九十三章 普利第九十五章 使犬第一百一十二章 本分第二百二十五章 後悔第三十七章 旱澇第三百二十二章 面首第六十五章 來換第九十五章 船來第三百一十章 赤足隊第十六章 萬歲第八十四章 看船第四十九章 戰利第一百零一章 爭鋒第三百零五章 與世長存第四百五十四章 東洋邏輯第三百章 僱傭軍第三百一十一章 神仙第十三章 軍器第三百三十二章 騰驤第一百四十七章 便宜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放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子第七十九章 不必第三十八章 勉強第二百五十二章 席捲第二百一十九章 假幣第四十八章 攻山第一百零六章 有緣第二百七十六章 大會第四百五十二章 好運第二百六十八章 鹿谷第五十一章 繞襲第四百五十七章 寶藏第六十三章 霸港第三十七章 總章第七十三章 舉人第二十五章 赤巾第一百一十二章 猜測第七章 隊列第九十六章 衝鋒第二百七十章 力量第一百七十八章 誑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十兩第一百一十六章 何止第三十三章 火力第九十一章 咫尺第十九章 道德第一百一十六章 到頭第四十二章 籌劃第八十章 準備第四百九十三章 鎧甲第五十六章 百發百中第二百零二章 車陣第八十二章 仰光第一百五十九章 光頭第二百四十章 不懼第八十二章 必徵第五十九章 裡甲第二十九章 放銃第七十二章 奪地第一百零九章 人才第四百一十五章 集權第十五章 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