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必徵

其實大明要發動遠征的事,許多將官在心裡都有所猜測,唯獨不同的是由於朝廷一直在做準備工作,導致他們沒人知道朝廷究竟要徵多遠。

甚至就連要徵的究竟是西還是北都不知道。

他們只知道皇帝在不停敦促北洋被服廠全力生產冬季兵裝,並且隨着兵馬在烏梁海駐軍捱過整個冬季後的反饋,進一步加厚冬衣。

最新的冬季鎧甲已經不能被稱之爲棉鐵甲了,在不影響活動的部位甚至使用了大塊鞣製帶毛熊皮來保暖。

甚至就連萬曆也不知道,但戚繼光知道。

因爲萬曆讓宦官坐着青龍軍列給他送了幾幅來自奧斯曼、薩菲波斯等國的天下輿圖,這些輿圖都不準確且漏洞百出,基本上只有除開大天朝圈和歐羅巴後地圖才基本準確,即便只是最邊緣……這個邊緣是在萬曆皇帝的視角中,他眼裡天朝在正中間,所以這些圖別管怎麼畫,他們的地方都在最邊緣。

即使只是在天下最邊緣,圖上各國位置也有所不同。

戚繼光沒空理會這些圖上大概在西安的位置標爲‘秦斯坦’、在洛陽標爲‘契丹’、在杭州標記着‘宋’、在廣東福建一帶標記着明這種大雜燴一樣的地圖。

他只注意到,在地圖上都有一個地方叫莫斯科,萬曆在每副圖的這個位置都畫了個圈,附送皇明祖訓首章幾句話,另有書信簡短:朕可算弄明白,北元封出去的西北王爺在此,戚帥籌謀所需一應給朕報來,五年徵不得,十年徵。

附送的皇明祖訓首章那幾句,也無非是關於不徵之國的,戚繼光看着這些個不徵之國都覺得尷尬……但凡太祖皇帝讓徵的,都沒徵,太祖皇帝不讓徵的,全徵了。

其實朱元璋的不徵之國與必爭之地很容易理解,所謂不徵之國,是海外畫個大圈兒,原話: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爲不祥。彼既不爲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

就是說有地利天險阻隔,又都窮的跟鬼一樣,要他們不掂量自己斤兩來找事,就讓他不詳;反正他們也不是咱的心腹大患,揍他們總會死人,沒有必要。

這話還有後半句: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其實太祖皇帝這話說的非常謹慎且實際,一點兒都沒有如今小皇帝這年歲的狂妄勁兒,這整整一段話的核心意思是什麼呢?是天命。

如果太祖皇帝有小皇帝這張狂勁兒,多半是想添一句:如能擊之,悉數吞之。

但這太不穩妥,就沒了爲後人敲響警鐘的意義了。

什麼是天命?是前朝是的領土繼承。

東漢班超出西域,爲什麼?經略西域是西漢的固有國策,繼承。

唐朝基本無視西北,只要哈密,因爲這是隋朝武功,心裡會有個死結,必須繼承。

宋朝逮着燕雲十六州死磕一輩子,雲南乾脆就不管了,因爲宋朝不必考慮漢朝,得繼承唐朝呀。

到了明朝該考慮什麼了?元朝疆域,皇明祖訓就這意思,海外元寇都試着幹了一遍,確實都不太好乾,咱就不要惹他們了,後世子孫能把前朝開拓的土地能弄一點就弄一點,也就夠了。

問題是元朝太大了。

什麼金帳汗國、伊爾汗國之類的,別說如今大明翻遍天下也找不到知道這個概念的人,就連蒙古都沒多少人清楚到底是哪兒。

這不,戚繼光踹了圖們汗的汗庭,收繳一大堆資料送入京師翻譯,皇帝彙總了全世界的知識,最後終於弄明白長子西征究竟徵到哪兒,但他腦子裡的概念並不是這個,不是金帳汗國,是大元皇帝在那冊封了個西北藩王。

戚繼光接到這封信時,他的部隊正在蒙古高原的地下。

那是歸化城北偏東七百里,屬北元左翼三萬戶故地名叫伊林的地方,沒有樹。

爲找點燒飯的柴火,他的部隊超出計劃行軍足足二十里,他的部隊已經在春季的曠野紮營許多天,風很大,越來越多戰無不勝的鐵軍被春風吹病,輜重還很多,將士們很疲乏,急需一個能讓他們不受風的營地休整幾日再向歸化城前進。

這裡已經超過大明金國的土地,對他們來說並不安全,樹木不足的情況下誰都沒有辦法,只能讓士兵花費更多力氣挖出一座座陷在地下的營房,四角加以石柱支撐,偏箱車的車板與帳布搭在上面做頂——居住效果很糟。

地下的潮氣會返上來。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接到皇帝的信戚繼光都沒對皇帝指派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任何怨言。

他只想到別的一些東西,首先是他這次挖的地下營房用錯了地方,這東西應該打仗的時候用,隱蔽效果極佳,整支軍隊就像消失了一樣,如果樹木足夠,木板頂上蓋上草皮,僅高出地面一個腦袋,旗軍能在縫隙中觀察敵情,從外面看就像稍高的小草坡……送信的騎兵就沒發現,繞着營地都跑過了才被放哨的旗軍捉回來。

送信的人都沒發現,那隱蔽性一定是極佳的了。

還有一點就是戚繼光在揣摩皇帝發現北元在西北封出的藩王居然離他們那麼遠之後應該是什麼心態。

他料想……應當是如同晴天霹靂的,我大明傳了這麼多代,居然是南北朝?

所以這信上一時說了氣話,也很正常。

心理上戚繼光並不把皇帝送來這封讓他鑿通莫斯科的命令當成真的,並預感到等皇帝從南北朝帶來的羞恥中氣消了,就會收回成命;因此在這之前,戚繼光還要保持皇帝最忠心且任勞任怨的武臣這一身份,耐心地把這個計劃做出來。

比方說先派人向北探明礦山、鹽場、林場所在,繼而向西探索,找到有價值的土地。

第七十五章 借刀第四十五章 重銃第四十九章 滿弓第一百八十八章 來臨第十二章 軍裝第三百八十九章 算數第三百四十章 奪城第四十三章 襲港第二百九十六章 勞塔羅第四百八十五章 威脅第四百零七章 外科第三十二章 偉大第二百九十八章 實現第八十八章 沉船第二百九十二章 約束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信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三十一章 志願第八十五章 龜島第四十三章 異途第七十六章 紅土第三十九章 木津第二百九十章 銅甲第一百三十七章 恨意第一百三十五章 巨龜第四百五十五章 老實第十六章 主教第十七章 標準第八十九章 將門第五十章 如期第七章 戰船第二百九十二章 約束第二百四十六章 夢想第四百八十四章 殺雞儆猴第四十二章 監軍第七十九章 吃飯第三十一章 血統第三十三章 火力第四十七章 重銃第三百一十一章 神仙第一百章 船舵第九十三章 如鬆第七十七章 齊驅第八十五章 掙扎第三百零一章 迴應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可避免第一百三十九章 戰痘第六十一章 棺材第六十三章 收拾第五十六章 烽火第三百三十五章 斬棘第六十八章 過分第六十五章 墨縣第四十七章 歡呼第十八章 回還第六章 貿易第四十四章 罵陣第三百章 鄉約第四百四十六章 枯法第十七章 聯軍第一百四十七章 量具第三章 行刑第九十七章 翻倍第十四章 重炮第十五章 毒物第二百六十二章 胭脂坊第六十九章 都司第三十八章 撞角第二百四十四章 公司第八十四章 家匠第十五章 藥局第二十二章 首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鹽第九十九章 七百第三百二十八章 有緣第二百零八章 天軍第四百八十七章 天坑第九十章 商量第二十八章 周密第四十七章 永安第一百二十六章 元軍第三百三十二章 騰驤第二百五十六章 正直第七十八章 大收第一百六十八章 外人第四百五十二章 好運第十三章 廣城第三百七十四章 東北第四十一章 三陣第二十六章 節制第九十三章 回信第一百八十八章 來臨第六十九章 旅途第二百七十一章 傳說第二百一十章 順差第六十章 法理第十四章 羔羊第三百零七章 誇誇第四百零一章 行吧第一百二十六章 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