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天壤之別

bookmark

李贄在牧野平心靜氣地進入長屋聯盟海法沙的部落,進行觀察牧野土民的生活態度、文化融合。

大洋上隸屬合興盛的武裝商船再一次將數以千計的士兵送至英格蘭。

或者說,是夷蘭島。

大體上來說,命名、歧視這些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的往往是自己的喜好與內心。

艾蘭與夷蘭被人們合稱爲艾夷羣島,這個名字並不見於東洋軍府任何官方文件之上,但卻流於人們內心之中,口口相傳。

這個名字最初,出自大明爲遠征海外從朝鮮南部、日本東部招募的軍夫,他們文化程度低下、字也不認多少,無法指出正確的名字,更不會說。

儘管文字相通,但同樣一句話發音不同,就算髮音同了,語序也不同。

漢語是主謂賓:我吃飯。

朝鮮與日本的語言則是主賓謂:我飯吃。

況兩國過去,幾乎與這個時代的歐洲相同,都是貴族階層才能學漢文,平民百姓連本國的東西都沒機會學。

對周邊諸國而言,強盛而有力的漢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借此學習中原的文化、科技,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阻礙其本國上下階層的交流。

比方說朝鮮,說話和寫字不一樣,這事多讓人難受啊。

如果百姓能跟貴族說上話,貴族張嘴:“你飯吃思密達?”

“我飯吃思密達!”

交流還是比較順暢的,可平民沒什麼機會能見貴族,要學習得看書、看文字,一句說起來是‘我飯吃思密達’的話,寫出來卻是‘我吃飯’。

非常不便於理解,自然爲學習提升了很高的難度。

李氏朝鮮第四代世宗大王就已經認識到漢文給交流帶來的不便,設諺文局廣招學者,把漢字拆了對標朝鮮語音,來創造文字。

可這東西沒啥用,因爲那會不是先民高唱詩經的時候,那已經是明英宗朱祁鎮時期了,漢字發展極爲成熟,根本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真正成功的去漢字運動,是二戰後的韓國,乾淨徹底,也造成一個無法挽回的問題,韓國青年無法查閱本國史料。

因爲不學中文,他就看不懂以前人寫的什麼。

所以他們就算知道大明人把一個地方叫什麼,也只能學出語音,卻不知是哪個字。

到了海外也是隨意拼湊,偏偏許多人都住在東洋,還因是第一批加入漢文學堂的人物,混上了教書先生之類的公職。

說起來,可能這個世界的人物並沒有如此感觸,但世界已經回到了本來的模樣,好像二三百年前的地域認識。

沒有這個國、那個國,朝廷只有一個,它在北京,過了長白山,就叫高麗地面。

因此他們給別人起這些名字,很正常,像艾夷羣島,直接把倆大島的人都鄙視了。

他們覺得這裡離大明遠,太遠了,比他們出身地面遠得多,該鄙視。

反倒是大明人普遍沒有這種情緒,這不是因爲大明人好,而是他們單純地鄙視所有人,以至於能一視同仁。

就好比說一個人坐擁二十萬畝田地,叫土地兼併;要是這個人擁有七百萬頃田地,那就只能叫土地國有了。

像東洋軍府,就在亞洲擁有一百四十七萬頃地,實現了土地國有,把它們分給移民不準買賣,田荒了就收回,沒田的人還能再找軍府要。

不過對英格蘭的官員、倫敦知府湯顯祖來說,沒什麼好鄙視的。

在倫敦府衙,北方的戰爭仍未結束,且軍府人員一致認爲很難結束。

女王伊麗莎白被押送上船,舊都鐸王室煽動貴族對愛爾蘭的殖民屠殺、對普州、對明軍的一切醜化都成爲其作爲戰犯的證據。

但都鐸王室的統治滅亡並不意味着這片土地迎來長久和平。

德雷克的叛軍依然勢大,儘管其在不久前纔剛因攻打府城被應明領軍擊敗,從叛軍被打成海盜,但很快北方就再度傳來其在蘇格蘭登陸,捲土重來的消息。

而在普州到倫敦府、倫敦府到蘇格蘭的廣闊山野,盜賊蜂起。

舊貴族治理地方的體系被全面推翻,新的官僚體系卻沒能完全覆蓋,缺失的統治空間很快被逃亡的舊貴族與亂軍佔領。

從艾蘭王國一路扯旗到英格蘭的劉汝國也有力不逮,隸屬東洋軍府的精銳旗軍與大量牧野兵疲於奔命,各地反叛如同按下葫蘆起了瓢。

這樣的局面幾乎快把普州參將應明逼瘋,他的親兵魏進忠爲主分憂,獻出內外二計。

魏進忠認爲,如此局面,對外明軍應依照英格蘭對愛爾蘭的傳統作風,對舊都鐸王室的反叛支持者進行屠殺,從郊野的村莊到中心的城鎮,將參與反叛者不分男女老少殺個乾淨,從根源上解決反覆叛亂的潛在兵員。

對內則使用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手段,進行強硬的高壓管理,並持續地害死男人留下女人,用三代人的時間解決掉這個麻煩。

儘管每一個東洋旗軍都受過相同的、對亞洲原住民的同情教育,但人類在養尊處優之時表現出的永遠都只是上限。

而在困頓痛苦時纔會表現出下限,尤其這種同情教育一定程度上換個角度就會變成復仇思想。

東洋軍府同情教育的出發點,我們是華夏、他們是諸部,如果他們在商周出現大家就是死敵;但在這個時代的新大陸,面對更遙遠的歐羅夷,他們也是我們,一種更弱小的我們,需要保護。

這就造成東洋軍府旗軍對原住民有保護情緒,但對歐羅夷則會有更多復仇心態。

魏進忠提出這一殘忍計劃並不奇怪,甚至就連應明認可這一計劃都不奇怪。

好在倫敦府還有湯顯祖。

湯顯祖並反對這一計劃的殘忍,他們一起生在這個殘忍的時代,人們千方百計避免戰爭,因爲史書古籍上記載了太多戰爭帶來的前車之鑑。

但當戰爭爆發,他們也更清楚戰爭中會發生多少殘忍的事情,也很清楚戰敗後敵人會對他們做什麼。

因此不能輸,纔是所有人的共事。

湯顯祖反對,是因爲下作——西班牙人曾施與新大陸原住民的手段太過下作。

即使統治一片土地,也許勢必會出現大明男性在婚姻上的優勢、也許結果與實施這樣的計劃並無區別。

但湯顯祖作爲倫敦主官,他認爲封疆大吏、邊臣武官有沒有有意識地推動、鼓勵甚至有計劃地去施行這種政舉,有天壤之別。

“還請將軍暫熄怒火,湯某有辦法。”

第十六章 眼鏡第四百三十九章 劣勢第四百六十七章 忠誠之士第五十七章 老鼠第九十四章 配角第八十一章 抗命第六十九章 火炮第六十二章 督軍第三十八章 撞角第三百六十三章 歪才第一百零七章 入侵第五十五章 龍擡頭第十三章 神威第一百三十四章 消息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奮第二百一十九章 選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奮第一百八十章 廢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元軍第三百五十六章 兄弟第二百零一章 角色第六十五章 墨縣第十二章 銀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地道第七十四章 聚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求援第一百六十三章 販子第四十三章 異途第六十六章 陳宅第四十二章 狼馬第一百六十二章 捲土第一百八十章 都弱第二百三十三章 研究第六十九章 書局第五十章 海難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說第二十章 驛站第八十四章 家匠第四百二十三章 終生第八十五章 掙扎第二百五十三章 巨銃第五十四章 輜重第八十八章 火海第二百零八章 快跑第二十八章 鵝犬第七十三章 美食第五十六章 槍術第一百四十五章 防僞第二十三章 匠人第九十章 醫服第二百五十章 磕頭第四百零五章 糞土第四十五章 腰牌第一百零七章 石匠第六十八章 單騎第十二章 臨戰第三百零五章 算數第六十三章 稍安第六十三章 四王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事第二百八十二章 關竅第四百六十四章 夜巡第六十章 碗口第四十八章 西征第二百六十二章 胭脂坊第八十九章 絕境第三十三章 火力第五十章 屏障第六十九章 都司第三百六十八章 燈線第二百九十四章 新三角貿易第四十九章 滿弓第一百六十九章 揭竿第一百四十一章 策反第三十八章 勉強第四十九章 戰利第七十三章 戲精第一百八十六章 選侯第一百六十五章 白虎第一百章 封賞第三十二章 倭寇第三百五十六章 兄弟第二十六章 棱堡第一百三十八章 艾蘭第三百零七章 誇誇第七十九章 霹靂第六十八章 過分第一百四十三章 助教第六十六章 陳宅第二百三十六章 支持第八章 橋第二百七十六章 殺降第三百三十九章 壯勇第三十八章 石炮第四十二章 狼馬第一百一十一章 巡檢第四百二十章 小道第六十一章 雲南第五十九章 初犯第五十九章 裡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