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天壤之別

bookmark

李贄在牧野平心靜氣地進入長屋聯盟海法沙的部落,進行觀察牧野土民的生活態度、文化融合。

大洋上隸屬合興盛的武裝商船再一次將數以千計的士兵送至英格蘭。

或者說,是夷蘭島。

大體上來說,命名、歧視這些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的往往是自己的喜好與內心。

艾蘭與夷蘭被人們合稱爲艾夷羣島,這個名字並不見於東洋軍府任何官方文件之上,但卻流於人們內心之中,口口相傳。

這個名字最初,出自大明爲遠征海外從朝鮮南部、日本東部招募的軍夫,他們文化程度低下、字也不認多少,無法指出正確的名字,更不會說。

儘管文字相通,但同樣一句話發音不同,就算髮音同了,語序也不同。

漢語是主謂賓:我吃飯。

朝鮮與日本的語言則是主賓謂:我飯吃。

況兩國過去,幾乎與這個時代的歐洲相同,都是貴族階層才能學漢文,平民百姓連本國的東西都沒機會學。

對周邊諸國而言,強盛而有力的漢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借此學習中原的文化、科技,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阻礙其本國上下階層的交流。

比方說朝鮮,說話和寫字不一樣,這事多讓人難受啊。

如果百姓能跟貴族說上話,貴族張嘴:“你飯吃思密達?”

“我飯吃思密達!”

交流還是比較順暢的,可平民沒什麼機會能見貴族,要學習得看書、看文字,一句說起來是‘我飯吃思密達’的話,寫出來卻是‘我吃飯’。

非常不便於理解,自然爲學習提升了很高的難度。

李氏朝鮮第四代世宗大王就已經認識到漢文給交流帶來的不便,設諺文局廣招學者,把漢字拆了對標朝鮮語音,來創造文字。

可這東西沒啥用,因爲那會不是先民高唱詩經的時候,那已經是明英宗朱祁鎮時期了,漢字發展極爲成熟,根本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真正成功的去漢字運動,是二戰後的韓國,乾淨徹底,也造成一個無法挽回的問題,韓國青年無法查閱本國史料。

因爲不學中文,他就看不懂以前人寫的什麼。

所以他們就算知道大明人把一個地方叫什麼,也只能學出語音,卻不知是哪個字。

到了海外也是隨意拼湊,偏偏許多人都住在東洋,還因是第一批加入漢文學堂的人物,混上了教書先生之類的公職。

說起來,可能這個世界的人物並沒有如此感觸,但世界已經回到了本來的模樣,好像二三百年前的地域認識。

沒有這個國、那個國,朝廷只有一個,它在北京,過了長白山,就叫高麗地面。

因此他們給別人起這些名字,很正常,像艾夷羣島,直接把倆大島的人都鄙視了。

他們覺得這裡離大明遠,太遠了,比他們出身地面遠得多,該鄙視。

反倒是大明人普遍沒有這種情緒,這不是因爲大明人好,而是他們單純地鄙視所有人,以至於能一視同仁。

就好比說一個人坐擁二十萬畝田地,叫土地兼併;要是這個人擁有七百萬頃田地,那就只能叫土地國有了。

像東洋軍府,就在亞洲擁有一百四十七萬頃地,實現了土地國有,把它們分給移民不準買賣,田荒了就收回,沒田的人還能再找軍府要。

不過對英格蘭的官員、倫敦知府湯顯祖來說,沒什麼好鄙視的。

在倫敦府衙,北方的戰爭仍未結束,且軍府人員一致認爲很難結束。

女王伊麗莎白被押送上船,舊都鐸王室煽動貴族對愛爾蘭的殖民屠殺、對普州、對明軍的一切醜化都成爲其作爲戰犯的證據。

但都鐸王室的統治滅亡並不意味着這片土地迎來長久和平。

德雷克的叛軍依然勢大,儘管其在不久前纔剛因攻打府城被應明領軍擊敗,從叛軍被打成海盜,但很快北方就再度傳來其在蘇格蘭登陸,捲土重來的消息。

而在普州到倫敦府、倫敦府到蘇格蘭的廣闊山野,盜賊蜂起。

舊貴族治理地方的體系被全面推翻,新的官僚體系卻沒能完全覆蓋,缺失的統治空間很快被逃亡的舊貴族與亂軍佔領。

從艾蘭王國一路扯旗到英格蘭的劉汝國也有力不逮,隸屬東洋軍府的精銳旗軍與大量牧野兵疲於奔命,各地反叛如同按下葫蘆起了瓢。

這樣的局面幾乎快把普州參將應明逼瘋,他的親兵魏進忠爲主分憂,獻出內外二計。

魏進忠認爲,如此局面,對外明軍應依照英格蘭對愛爾蘭的傳統作風,對舊都鐸王室的反叛支持者進行屠殺,從郊野的村莊到中心的城鎮,將參與反叛者不分男女老少殺個乾淨,從根源上解決反覆叛亂的潛在兵員。

對內則使用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手段,進行強硬的高壓管理,並持續地害死男人留下女人,用三代人的時間解決掉這個麻煩。

儘管每一個東洋旗軍都受過相同的、對亞洲原住民的同情教育,但人類在養尊處優之時表現出的永遠都只是上限。

而在困頓痛苦時纔會表現出下限,尤其這種同情教育一定程度上換個角度就會變成復仇思想。

東洋軍府同情教育的出發點,我們是華夏、他們是諸部,如果他們在商周出現大家就是死敵;但在這個時代的新大陸,面對更遙遠的歐羅夷,他們也是我們,一種更弱小的我們,需要保護。

這就造成東洋軍府旗軍對原住民有保護情緒,但對歐羅夷則會有更多復仇心態。

魏進忠提出這一殘忍計劃並不奇怪,甚至就連應明認可這一計劃都不奇怪。

好在倫敦府還有湯顯祖。

湯顯祖並反對這一計劃的殘忍,他們一起生在這個殘忍的時代,人們千方百計避免戰爭,因爲史書古籍上記載了太多戰爭帶來的前車之鑑。

但當戰爭爆發,他們也更清楚戰爭中會發生多少殘忍的事情,也很清楚戰敗後敵人會對他們做什麼。

因此不能輸,纔是所有人的共事。

湯顯祖反對,是因爲下作——西班牙人曾施與新大陸原住民的手段太過下作。

即使統治一片土地,也許勢必會出現大明男性在婚姻上的優勢、也許結果與實施這樣的計劃並無區別。

但湯顯祖作爲倫敦主官,他認爲封疆大吏、邊臣武官有沒有有意識地推動、鼓勵甚至有計劃地去施行這種政舉,有天壤之別。

“還請將軍暫熄怒火,湯某有辦法。”

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第一百零五章 預言第四百一十七章 廠衛第一百六十三章 販子第九十七章 手冊第四十四章 罵陣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氣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害第三百七十五章 義烏第九十三章 太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克里克會戰第二十四章 望京第九十六章 閣老第二百一十八章 重整第三百七十二章 右翼第四十五章 調度第二百章 石堡子第四百九十七章 動靜第二百二十一章 比賽第二十一章 計劃第二百章 石堡子第三百七十一章 熱血第八十八章 督撫第四百八十四章 殺雞儆猴第四百二十四章 沙門釋子第三章 行刑第二百三十二章 奉天第四十章 落空第二十九章 歃血第三百一十六章 販子第二百五十八章 難上加難第八十四章 監製第二百四十八章 推理第一百九十五章 強水第二百零三章 今夜第七十七章 年貢第九十八章 大略今天章節晚上發第一百零七章 入侵第五十九章 圖文第八十四章 看船第二百四十三章 培訓第八十八章 頭疼第三百五十五章 新世界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二百零四章 報復第四十六章 如何第一百一十一章 隱歧第三百章 僱傭軍第二百五十七章 得志第二百三十六章 女公爵第六十八章 鼓舞第四百五十五章 老實第三十一章 仇恨第一百八十三章 工具第一百零三章 腸衣第二十二章 老幺第七十七章 要塞第四百零五章 糞土第一百一十四章 改土第六十三章 收拾第一百一十七章 老薑第二百六十六章 自在第五十章 如期第四百六十一章 路遙遠第四百三十四章 兵力第二百八十二章 很遠第十七章 瞭船第一百七十四章 黑鍋今天章節晚上發第二十四章 熱土第一百六十章 陰謀第二百九十五章 杭蓋第五十九章 壓軸第三百五十五章 交涉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害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給第一百一十一章 西傳第八十四章 看船第九十六章 買賣第四百二十四章 沙門釋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悲催第二百四十九章 克里克會戰第二百六十七章 請降第四百五十三章 道路第七十六章 回頭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罪第三十九章 大港第九十一章 情報第二百六十五章 東洋第九十一章 虎鷹【盟主加更】第三百九十三章 菸草大亨第三百一十五章 殺戮第七章 斷糧第一百零九章 人才第三百二十一章 禮器第九十章 醫服第一百二十三章 關竅第三百三十九章 壯勇第三十七章 旱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