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手本

bookmark

陳沐對緬甸戰事非常理智,但對安南就不是那麼理智了。

萬曆二年朝廷假期方歇,南洋軍府奏報經驛站送入朝廷,張居正急招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譚綸議事。

“譚少保,人還未入府,咳聲便已令僕聞而相迎。”

張居正與譚綸交好已經許多年了,如今譚綸五十有七,二人交情更勝,譚綸心知張居正是玩笑,也不在意,擺手道:“前日隨陛下祭祀日壇,冬月風寒,老夫咳嗽難止,還要被人彈劾啊。”

“也許他們說的對,年老體衰之人不宜擔當部堂,如今天下戰事方歇,也到了在下該辭官的時候了。”

譚綸老了,真的老了,金戈鐵馬已成空話,他更向往薄田數畝,宅院中看戲聽曲兒的日子。

畢竟南倭北虜的憂患,已在他們這代人手中消弭。

“你可不能走,天下戰事也未歇呀。”

張居正笑笑,緊狐裘將譚綸迎入府中書房,把譚綸扶到客座上,這才自己落座,帶着帝國首輔臉上少見的得意問道:“少保可覺明亮?”

張居正府邸很大,譚綸以前身體健康的時候沒少來,深知首輔是有潔癖的,衣裳要一絲褶皺沒有,府中也要沒有半點雜物。

不過這次應招登門,譚綸只覺有工部匠人出入首輔宅邸稍顯凌亂,但除了遠處隱隱傳來的轟隆聲,倒無其他異狀。

書房室內很暖,這沒什麼特別,京師大多宅邸牆壁皆有夾層冰道煙道,外塗保溫椒料,夏爲冰牆冬爲火牆,內走煙道,以此來去熱取暖。

但張居正的書房特別在於,牆壁上有四盞琉璃燈,不見火光卻能發亮。

“閣老這是何物?”

“工部琉璃燈,燒蒸機驅電機,水汽爲動,發電以亮光,燒爐出煙走火牆,冬日驅寒。”張居正脫去裘袍,再端坐回位上,道:“燒煤並不比過去冬日取暖要多,還能發亮。”

譚綸一聽就笑了,笑到一半不能抑制地咳了幾聲,這才道:“陳南洋做的?他不進工部,屈才了。”

“他能看上工部?你譚少保寫信問他,看他願不願回來做工部部堂。”張居正本是玩笑,說着卻正色道:“若陳南洋做工部部堂,以其管軍的律令來管工部,說不得又是一賢臣呀。”

“那工部就沒了,南洋軍府踐行軍令最徹底的就是初犯銃斃,多少人夠他殺?”

譚綸笑出聲來,仔細端詳着手邊壁掛琉璃盞,這才正色對張居正拱手道:“閣老前番說天下戰事未歇,此次招在下前來,是哪裡又有戰事?”

從他來時就有這個猜測,不過看張居正有閒情逸致開玩笑,又覺得不太像。

看此時張居正玩笑的興致差不多沒了,這才發問。

“陳南洋年前發來兩份手本,過年被保定風雪堵在路上,今日才從榆林驛送過來。”

張居正說着拿出兩封書信放到譚綸手邊桌案,道:“這其中一封,想必是看了年前雒遵彈劾你,爲你鳴不平,陳帥以少見之文華將言官罵得酣暢淋漓,說這天下有三種人言官罵不得。”

“養其父母家國、教其叔父師長、保其護國之軍,說雒遵不知誰爲朝廷干城,只知私慾下不能安黎民百姓上不能報效家國,只知仗脣齒之利蠱惑人心——這一封手本,拿出去可是要得罪許多人的。”

譚綸眯起眼來,斟酌着對張居正問道:“是陳南洋手書?他不曾與言官置氣,這是誰要害他吧?”

“他那字跡誰仿的來,工於書法的趙常吉往醜了學都仿不出,天底下敢用炭筆寫手本的,除了他還能找出第二個?”

張居正又好氣又好笑地說着,示意譚綸去看第二份手本,道:“當時多半是帶着氣寫的手本,近年雲南多受緬甸宣慰司攻擾,其地多山道路難行,故不能制。”

“今南洋軍府通商馬六甲直至獅子國,故兩軍府欲南北合攻莽應龍,陸路輜重從廣州府送雲南永昌,水陸四千裡,若由海路走安南,僅需兩千裡,十日可至,路耗甚少。”

“他派去安南莫氏商議借河道的使者被殺,因此打算先助安後黎、占城、安南總兵三家攻滅莫氏,再攻緬甸宣慰司。”

張居正說着一錘定音,道:“第一封手本譚少保看着高興高興也就罷了,不給他發出去,滿腹牢騷話,空得罪人,沒必要拿到朝中去議。”

“雒遵的彈劾少保也不必放在心上,清談之人,怎知治國高論。”

張居正不屑地搖頭,安慰譚綸道:“他得罪過馮大伴,不知夾着尾巴做人終日彈劾這個彈劾那個,馮保想起來了自會收拾他。”

“關竅還在陳南洋第二封手本,這個要拿到朝上去議,請部堂來,就是要心中有底。”

“安南莫氏不尊朝廷,錦衣衛已去探查此事虛實,若確有此事,南洋軍攻莫氏取河道倒是無妨,勝是皆大歡喜,敗剛好將他召回朝中閒養幾年。”

聽他說到這,譚綸猛地擡起頭來,就見張居正無可奈何地嘆息道:“當年先帝一紙詔書將他派發南洋,未嘗沒有嬌寵之意,賴其年輕、功勳卓著,哪怕誇下海口爲朝廷輸銀不成,教他下南洋玩玩也無傷大雅。”

“把他放在哪裡都能勝任,未必非在海外。”

張居正說着又笑了,隨後肅然道:“僕今年有五旬,往多了說還可輔國二十年,到時經歷南倭北虜的老將能臣都已不在,唯他陳南洋還正當年。”

“他的書吏趙常吉說他以前感慨治倭寇,說大明的倭寇,那些奸妄之徒各個都是走錯路的人傑,叱吒風雲的海盜沒一個死在海上,都死在陸上。”

“就是今年不把他召回來,後年大後年還是要召,等你譚少保辭官,兵部可就沒他認識的人了。”

張居正邊踱步邊說,回過身手指點在第二封手本上,道:“把他召回京師,對他好。”

譚綸點頭,隨後苦笑,咳嗽兩聲拱手道:“緬甸、安南之地,朝中都不甚瞭解,還需翻找卷宗,不過南洋軍府歷來戰事戰報,在下都仔細看過。”

“陳南洋三絕在船、在炮、在銃,重炮當前強銃在後,專擅以寡敵衆,盡是恃強凌弱。”

譚綸說起這些胸有成竹:“戰力與薊軍不分伯仲,緬安之地皆近海,兩廣歷年來奏報莫氏多次以戰船驅逐我漁民在珠池採珠,更多次被漁船擊退,依在下愚見,與其擔憂陳南洋……閣老還是傳書問問劉南昌吧。”

第一百零四章 搖旗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放第二十七章 譚帥第五十五章 仁義第九章 控制第九章 捕魚第一百二十二章 鹽第六十章 彈劾第二百一十七章 不壞第七十七章 改良第三百四十五章 愛屋及烏第二十章 清洗第二百二十八章 銀子第四十二章 威望第七十七章 改良第四百八十章 執念第五十一章 援軍第二百七十八章 畫師第七章 千均第四十一章 廣稅第一百二十七章 蹴鞠第四百三十五章 考成第三十九章 衝關第九十五章 代價第一百三十章 佔地第二百四十三章 空想第二十五章 賬目第二十八章 基礎第一章 三司第二百七十一章 傳說第三十八章 怪異第一百五十六章 折戟第十二章 挖坑第十章 不吝第五十八章 援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軍備第二百八十九章 旋轉第六十二章 炮鳴第八十七章 小將第三十三章 馬車第六十三章 破城第九十五章 巡撫第一百三十三章 黑洞第四百五十三章 道路第七章 一騎第二百一十五章 會戰第七十章 朝貢第六十八章 室山第三百三十六章 獅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可怕第一百零四章 搖旗第一百章 反攻第四十八章 名單第三十章 營房第二百三十六章 支持第十四章 大事第三百二十三章 快樂第四百五十二章 好運第五章 番夷第三十四章 去信第四十一章 三陣第四百八十章 執念第二十五章 互利第一百一十一章 硫磺味第三十二章 宿務第三章 直房第一百零三章 難辦第二百二十四章 買賣第三百四十六章 相逢第一百九十五章 強水第三十九章 禍福第六十五章 來換第三百三十九章 喜訊第四百五十七章 寶藏第七十七章 要贏第四百五十八章 利息第三百六十八章 燈線第四十三章 分田第六十七章 愈烈第六十四章 海波第八十章 月港第四百章 正義第二百八十章 吸納第一百八十章 廢立第一章 三司第九章 潮水第一百六十二章 捲土第二百四十章 不懼第三百二十九章 請求第七十章 塞上第四百六十一章 路遙遠第一百零八章 石矛第八十一章 普吉第一百九十八章 穩當第八十八章 督撫第四十一章 廣稅第四十四章 徵兵第三百五十一章 攙和第五百章 飢餓第五十七章 禮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