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去信

bookmark

陳沐的國立銀行,太讓人心動了,尤其對張居正來說。

就像藩王外封、重收商稅一般,不容拒絕。

而且對朝廷的好處,還要勝過其他種種提議,至少不像藩王與商稅那樣,需要恰當時機,這個事只要經過恰當籌謀,是可以立即去做的。

思路很好,表面上比過去的點對點輸稅麻煩一點,不過這個麻煩也被簡化的官用紙幣消除,實際上卻能達成最重要的目的——中央集權,財權。

明朝過去的稅收除了京運,其他的統統點對點輸送,戶部僅僅有個賬目,實際上一年賦稅折色兩千萬兩也好、三千萬兩也好,最後入庫的只有百十萬兩,正是因爲在入太倉之前,就已經點對點輸送完畢了。

整個財政系統,除了最後那點零錢,與中央沒有太大關係。

這其中會有許多交叉混亂調配、貪腐卡拿帶來的無效稅收,有了中央銀行就不一樣了,至少在名義上不一樣,實際上則可以緩緩圖之。

陳沐說的不多,但張居正心中已有規劃,首先是調控各省糧食、布帛等各項賦稅本色與折銀物價,由各省首府銀行負責平價換購,這需要各省戶部分司精心籌算,不能有絲毫差池。

諸省銀行票據先入京師,隨後稅務是轉運京師也好、留存地方也罷,這筆錢的調控權便在京師,其他地方需要用銀,便都要向京師申請調配,進一步集中權力。

而等到官府接受、民間就能先從大宗試行,比方說各省海商進出口港口,等海商與商賈習慣了國立銀行,信用便重新豎立起來,紙幣便能流通天下。

議過銀行之後,張居正沒久留陳沐,問了些北洋軍府的建設情況,讓他送來一份大體規劃,便將專用北洋軍府的密文本交給他,在離開前還給了陳沐小小的賣弄機會。

張居正笑問:“靖海伯的七巧玲瓏心是怎麼生出這些想法?”

陳沐說:“總結、探索、實踐、歸納!”

等陳沐告辭,張居正出書房送了幾步,待他出府便轉至別室換了身衣服,同樣是緋紅大袍的常服制式綢袍,甚至連衣料也是一模一樣,唯獨區別是衣衫上同樣緋色提花紋路不同,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

等他再入書房,就見拿着小銅製水晶放大鏡的王國光眯起眼睛看着海圖,等鬚髮皆白的戶部尚書擡起頭,厚重的眼袋低垂,緩緩對張居正道:“陳帥這是立言了。”

張居正擺擺手入座,對王國光道:“僕不在乎陳帥的立言,若天下人人像他這樣,牢記這八字的人多些,也未必是壞事。只是他太年輕,年輕到留在國中,都讓僕不放心。”

“陳帥生在好時候,也讓國朝趕在了好時候,等北洋事畢,就讓他再去海外。”

王國光在陳沐的去留上一聲不吭,他知道自己與張居正的界限在哪,攏着鬍鬚老神在在地笑道:“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陳帥可當大丈夫——唯獨心術,其待海外諸國,不夠正派。”

“王公所言極是!”

張居正聽到王國光的話仰頭大笑,像聽到天大的笑話一般,笑過了纔對王國光拱手解釋道:“陳帥學問不精,養不出浩然之氣,好在見識遠大,自有格局,可成奇說。他的心術,於中國之人是不壞的。”

“僕奇於其道,讓他爲皇帝編修教材,他編書一套名爲道德經,書中不見道德,只見兩點,蒸汽火力,編了發力單位,被他稱作力學,歸納了人力、畜力、水力、火力,餘下則是軍器、船艦等物,對,他還制定了一個標準詞,將各類事物數據稱作參數。僕起初詫異於書名,雖未更改,亦不明其理,只當是陳帥隨意起的。”

“前些時日見過薊鎮戚帥,閒談時他說起一事,說是早春陳帥進京,戚帥前去迎接,因早年曾送過甲具,戚帥今年便還送手銃一隻,陳帥想附庸風雅卻沒有那文才啊,王公猜猜,他給那手銃起作何名?”

張居正擡起二指輕敲在鋪蓋文書的桌上,對面露不解的王國光道:“道理,他管他的手銃叫道理。”

“在海外,大行其道。”張居正笑容裡頗帶幾分無可奈何的意味,道:“根本不必認識陳帥,他表裡如一,觀其言就知其行,觀其行更易知其心,他的道德,是力學;他的道理,是這個!”

張居正笑着斂起衣袖,出手成八,做出手銃的模樣:“除中國之外,四方夷人不識王化兇蠻任性,葡夷攻滅滿刺加,國朝是講過道理的;西夷侵奪呂宋,海船到澳門撒野,道理也是講不通。”

“起初僕亦有憂慮,出海宣禮之事,理應由知書達理之人,宣我國朝禮儀,應當派遣張子文那樣的持重之臣,但今日觀來,陳帥的道德與道理,在海外更行得通,旁人未必認禮儀,但一定認這份道理。”

“葡夷把馬六甲交還、西夷入南京簽約,南洋諸國對這份道理心悅誠服。”

張居正說着皺皺眉頭,在嘗試總結、探索、實踐與歸納後,艱難地得出自己的結論,道:“大約,陳帥在治夷之道,功已至極了,惡人還需惡人磨啊……在下估計,石汀兄此次出任西洋,也不會差。”

這番理論說得王國光想笑卻笑不出來,張居正這話其實等同於——把這些兇悍不講道理的人派到外面。

最後老尚書只能拱手道:“陳帥這算人盡其才。”

閒話說盡,張居正這才端正坐姿,肅容正色對王國光道:“陳帥還有一議,已被在下壓抑二年有餘,他數次提及宗室制度不佳,上有富貴者甚費祿米,下有貧乏者饑饉無食,想要將宗室轉封海外,一來輕國中祿米,二來拱衛諸洋,開墾土地。”

“國朝現有多少宗室,每年耗費祿米又有幾何?”

說到正事,王國光也打起精神,國中諸多數據早已熟記於心,不過終究上了年歲,想了片刻還翻開萬曆會計錄覈實一番,這纔對張居正道:“宗室積弊已久,朝政一直削減祿米、玉牒登記越來越難,貴者永貴,貧者日多,有祿者揮霍無度,無祿者四民生理無望。”

“諸藩屬周府最能蕃衍,其郡王四十餘位,宗室幾五千之衆,有祿者不過百人,餘者皆衣食難安。”

王國光感慨幾句,搖頭拱手報道:“如今玉牒載有祿者不到三萬,年需祿米近九百萬石,佔田賦三成;此外還有不在玉牒的宗室,恐數十萬之多。”

“三成……”

張居正微微咬牙,他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了。

朝廷花掉九百萬石祿米,與存下九百萬石米糧,相差何其大?

這件事最難的地方,不單單是玉牒上有祿米的宗室,給那些玉牒上沒祿米的宗室謀一條生路更重要。

之所以一直沒聽陳沐的,說到底還是因爲陳沐沒學問,他從來沒有拿出一份切實可行的宗室出海計劃,只是不斷說着把藩王外封,卻不說怎麼封……張居正懂國內,可他不懂海外啊。

終於,張居正下定決心,道:“此事還請王公守口如瓶,僕去信南洋,問問高新鄭。”

說着,張居正又露出分外難受的表情:“也不知他願不願意給我回信。”

第八十二章 代筆第一章 不閱第五十九章 科舉第四十四章 黑死病第一百九十五章 寒冷第二百八十五章 猜想第三百六十二章 瀝青第二百六十三章 圍樓第一百零一章 新船第二百七十一章 雨露第二十七章 說項第八十二章 蘭花第四十章 人禍第四百一十四章 清華園第二百二十一章 比賽第三十一章 血統第四十章 聯軍第二百九十六章 勞塔羅第一百七十八章 商路第四百五十三章 道路第三百二十五章 開葷第二十八章 周密第三百四十二章 賠償第九十四章 衙門第二百五十四章 榮辱第二十八章 基礎第一百九十一章 棺材第四十四章 徵兵第十九章 摳門第四百一十四章 清華園第二百一十九章 選擇第三百零九章 大明港第九十二章 脫繮第三百六十三章 歪才第八十三章 秋雨第一百八十五章 兩次第六十五章 皈依第十六章 雙倍第四百一十三章 知府第一百一十一章 隱歧第八十六章 陳條第十四章 高低第二百零七章 誰慫誰孫子第四百二十章 小道第十章 學習第四十七章 然後第三百二十九章 鄰國第一百六十章 陰謀第一百一十六章 新生第三十三章 尾巴第二百一十七章 不壞第十五章 大海第二百一十九章 選擇第七十九章 神目第三百五十一章 馬賽第二百六十六章 自在第一百章 封賞第七十一章 天荒第十八章 由我第六十三章 省心第五十二章 絲綢第一百一十章 苦兀第四章 關銃第二百七十一章 傳說第九十八章 崩潰第一百零二章 奏疏第六十九章 書局第三十五章 混血第七十六章 扒皮第三百六十四章 軍民第九十八章 大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拯救第一百七十九章 米飯第三章 黑話第一百零八章 援軍第四百九十六章 進軍第四百一十七章 廠衛第六十章 廣海第一百八十三章 工具第一百零四章 封神第一百三十三章 環境第一百零八章 石矛第三十八章 怪異第一百五十二章 朝天第七十一章 燒七第三百九十章 墨灣第九十九章 交椅第一百六十四章 傳承第一百九十七章 船長第一百九十四章 聯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說第三十八章 道遠第五十一章 襲擊第一百二十五章 文獻第一百五十九章 光頭第二百七十五章 意外來客第四百九十九章 新地主第一百二十四章 賠償第四百一十八章 阿克巴第四十五章 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