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硝石

bookmark

朝天宮是道觀,大明有許多座朝天宮,多興建於道君皇帝嘉靖時期,而在那之前的朝天宮在南京,這個名字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定的,爲朝見天子之意。

南京朝天宮在歷史上有多種身份,最早是吳王夫差、孫權的冶鑄兵器之所,後來有時爲寺廟、有時爲學宮、有時爲道觀。

但在明朝,儘管它依然還是道教建築,前有三清殿、萬歲殿,但更有習儀亭,也承擔着官僚子弟襲封前學習朝見天子禮儀的使命。

朝天宮是個好地方,亞州也確實需要這樣一個地方,萬曆皇帝賜下許多金牌還尚未發下,這些部落首領待將來局勢安定也都是要去朝見皇帝的,但親手修建一座朝天宮?

說實話像這種大型工程,陳沐還真沒想過,他下令蓋過最大的建築羣就是南洋軍府衛島的聯合炮廟陣地,讓他去修真廟?

不過在金城,那邊的百姓早就做好興建大型建築的準備了。

金城知縣吳中行安置百姓的方式與常勝相似,在得知鄒元標安置六萬餘百姓的方式後,他也有樣學樣,不過是將百姓分別安置於狀元橋南北東西四個方向,一切生產爲上。

金城是塊福地,北方有普遍生長至十五六丈的高聳紅杉,圍大二、三丈;南方有等待挖掘的金銅大礦,取之不盡;西臨海岸遍及漁鹽之利,東部則有羣山阻隔了荒漠,山有飛禽走獸,可供打獵制皮。

兩萬餘移民百姓合以鄭屠部的子民讓金城縣在籍百姓數逾五萬,安置於橫二百里、縱千里之間散落而居,而且並未遇到像常勝縣那樣糧食緊缺的窘境。

鄭屠部上萬人本就是金城縣治下百姓,他們的生產不因明軍到來而開始、也不因與西軍征戰而停止,雖然種植口糧稍少,但到底能提供人們生存所需的糧食。

何況北方還有尤爲龐大的伊族部落、東北數百里外還有尤爲兇狠的黑腳人。

黑腳人在與吳知縣的戰爭中被打得大敗,如今一部分最兇狠且不願半點妥協的部落已向東遷徙,仍然留在同伊族接壤土地上的黑腳人也在鎮朔將軍炮的教育下變得熱情好客。

他們比伊族人富裕的多,金城與伊族、黑腳兩個大部落貿易能得到大量糧食。

平心而論,如果一場大戰讓吳知縣找到一點兒總督的感覺,那現在他就是一省總督。

因爲一個草創的縣城,要比一個上千年形成、上百年治理的省級行政區難得多,要管理的事情也要多得多。

比方說除了治理縣中、守禦作戰這些常規的工作之外,吳中行還在編修縣誌,專門指派縣中六人跟隨他深入各地,瞭解土民與百姓的生存方式,並對途中一切加以辨別。

主要是認識並記錄草本與蠃鱗毛羽昆五蟲,比方說受他們利用的巨大紅杉,在縣誌中人們對這種植物的認識爲樹紋美、材質輕軟而韌性十足、一身上下皆可入藥,可用於建築、搭橋、傢俱、藥材、畜牧與鞣皮。

建築、搭橋、傢俱這些不用多說,任何樹木都能提供這些用處,但藥材、畜牧與鞣皮就不是任何樹木都行了。

杉木的根、葉、樹皮、木材、球果、杉節都能做藥,這是移民來的醫生說的。

至於畜牧則是因爲杉木生得極大,而從黑水靺鞨羣島到這裡廣泛分佈着大鵝,是當地人畜牧的主要牲畜,一些生長超過千年的杉木樹心通常會腐爛,但杉木的外層卻依然完好,當地土民就會把這樣的樹叫做鵝圈,在裡面養鵝。

鞣皮則是用樹皮提出來的膠,就像鵝圈一樣,明朝百姓通常是不這樣做的,雖然在元朝人們就已經會使用栲膠鞣革,但只在一些特殊用途時使用,最普遍的工藝依然是石灰脫毛、硝化鞣皮。

但在這邊,人們用杉樹皮提煉出一種土黃色的栲膠,用來鞣皮並染色,這也是爲什麼印第安人的皮具都是原色。

這種皮也被稱作植鞣皮,很硬很厚。

吳中行在金城越來越得心應手,此時此刻,就算拿國內的知府跟他換,他都不會去。

沒有人會放過能讓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

極短的時間裡,金城縣南北各地立起四座金園、六座木園、三座膠園與三座皮園與四座糧園、兩座瓦園與一座硝園,每座園子就是一座工廠,但根據生產的不同用途起了不同的名字。

金城不但制金錠、銅錠,還生產麪粉、木材、皮具、磚瓦、栲膠、熬硝等多種特產。

在古代很長時間裡,人們都認爲硝爲中國特產,因爲只有中國人會提煉天然生成的硝。

當然到這個時代不一樣了,隨元軍西征,被稱作中國雪的硝石被帶往阿拉伯世界,隨即傳入歐洲,一同帶走的還有農民自鹼土製取硝石的方法。

而鹼土,降雨越少的地方含鹼越多,所以明朝的硝匠多集中西北,所以陳沐能從巖洞中取得硝石。

金城縣東方的南北縱貫的巨大山脈阻隔了西海岸的水氣,山脈東側降雨稀少造成了大片鹼土。

黑雲龍的騎手穿越山脈缺口向東奔走,他們用戰馬踏出道路,在一望無際的鹼土大漠中發現名爲休尼人的部落,馬隊首領呼蘭與他們一見如故。

這是一片未經西人禍害的土地,因爲除了零星可見的仙人掌外這裡寸草不生。與之相對,休尼人的男子都是好獵手,不會打獵的人都餓死了。

在呼蘭眼中,一個蒙古兵的優秀與否取決於三點,首先他要是個優秀射手、然後是個優秀戰士、最後還要是一名優秀的騎兵。

休尼人已經完成了第一步。

不過吳知縣並不打算讓他就地募兵,金城的士兵已經狠多了,朝鮮人、女真人、蒙古人、日本人,這些奮武張揚的各族武士隨處可見,比起募兵,吳知縣更在乎的休尼人腳下的鹼土。

當然,大名的到來也帶來了新的技術,堆糞制硝,不過注重民生的吳知縣並未在縣中施用,因爲這是肥料,何況西海岸總下雨,效果並不好,產量很低,硝石是不能產量低的。

擁有鹼土提取硝石工藝的中國從來不缺硝石,西北的鹼土、西南的巖洞,是這種技術成就了北洋軍如今的輪射戰法、他們的銃炮齊出。

如果用熬硝匠的說法,說是熬硝千日,不抵將軍一炮;那麼堆糞制硝則是五縣拉一年,硬仗打一天。

都是誇張說法,但取鹼土熬硝比堆糞更好用,只要有合適的鹼土,所以金城縣也在貿易。

吳中行用貨物、食物來與休尼人的獵手換毛皮,在初步建立信任後派人穿過山脈,用車轍與馬蹄踏出屬於明人的硝石之路。

шшш _тTk дn _Сo

第五十九章 北朝第三百四十三章 貪玩第二百七十九章 座標第二百一十八章 明械第二百一十七章 受驚第五章 五月【讀者‘仲權黃家瑞波丘‘生日快樂’】第三百五十五章 新世界第二十八章 周密第三十二章 禮物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屋第七十章 寒毛第三百三十二章 騰驤第一百六十二章 捲土第一百五十一章 擔心第二百零三章 捲鋼第五十六章 發熕第一百三十五章 巨龜第二百六十七章 請降第二十六章 解急第四百八十六章 忌憚第一百零六章 開張第八章 鞠躬第三十四章 數目第四百一十九章 刁民第八十二章 柱石第七十九章 鐵鎖第二百八十九章 旋轉第四百三十章 氣候第十七章 聯軍今天章節晚上發第四十一章 小魚兒第四十五章 戚軍第四十五章 腰牌第五十六章 萬全第二百三十章 鬼域第九十一章 後效第二百四十八章 推理第六章 貿易第十八章 祖法第一百六十四章 傳承第四十三章 劉綎第三十七章 遙遠第六十七章 新銳第七十五章 不才第四十章 大亂第六十三章 撼山第五十二章 三錯第四百六十七章 忠誠之士第一百三十八章 墩堡第二百二十九章 渡鴉第三百零六章 馳騁第一百一十三章 財權第三十六章 長劍第一百八十四章 天下第一第三十九章 利馬第一百章 光頭第十五章 軍宅第四百五十八章 利息第七十八章 大收第四百九十八章 龍旗第一百零二章 重創第三百九十七章 評估第四十六章 交鋒第四百二十九章 查賬第七十九章 霹靂第二百七十三章 拆家第一百一十章 詔書第三百七十三章 枷鎖第四章 商隊第二十三章 獨大第二十一章 手銃第四十九章 書坊第二百二十四章 莫敵第二十三章 初戰第二十七章 指揮第二百零三章 捲鋼第三十一章 志願第四百二十一章 戰地記者第四百二十三章 終生第六十一章 開光第二百三十三章 研究第二百二十八章 深入第四十六章 屯兵第九十章 教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渡鴉第六十一章 重現第四十七章 三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春筍第八十一章 抗命第二百二十九章 英使第二百三十章 度量第二百五十一章 法辦第三百四十章 博弈第八十二章 仰光第二百零九章 邀請第四十三章 分田第一百六十九章 揭竿第八十九章 絕境第五十七章 禮畢第四百零八章 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