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已然成爲了大日本帝國皇軍的傷心之城,中國軍隊的浴血死守讓岡村寧次深深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危機感。
第一零六師團師團長中井良太郎被彈片擊傷之後,岡村寧次立即命令由齋藤彌平統一指揮兩個師團的部隊,第十一軍參謀長宮田敏次郎少將協助,對於宮田敏次郎來說,協助齋藤彌平指揮第一零一師團和第一零六師團可不是什麼好差事,因爲這兩個師團如同走了厄運一般,自從登陸中國作戰以來,除了燒殺搶掠做得比較在行之外,在作戰方面簡直是一地雞毛,沒有一點能夠拿得出手的戰績。
兩個師團分別是以第一近衛師團和第六師團的所謂在鄉軍人組建起來的後備役部隊,名爲在鄉軍人,實際上就是地痞流氓黑社會組織成員,地方上爲了社會治安的考慮,所以優先把這部分不穩定份子徵召從軍,讓他們去中國挨槍子,以減少地方上的不穩定因素,這就是日軍徵召所謂在鄉軍人的真實面目了,這樣的部隊說有戰鬥力不過是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姦淫擄掠罷了,對破壞軍紀的事情可以說幹絕了,第一零六師團就曾經有人在武漢會戰期間活吃人心,燒烤活人的事情出現,所以在當第一零六師團在萬家嶺陷入中國軍隊重圍的時候,各路國軍可謂奮勇爭先,沒讓一名日軍官兵成功突圍,其中因爲第一零六師團是在熊本組建有關,可以說是吃了第六師團的掛落!
不過相比在城東付出了重大傷亡的第六師團,第一零一師團和第一零六師團還算日子能對付過,日軍第六師團的每次炮火投射都會遭到中國炮火的反擊,因爲雙方火炮射程的關係差距,另外中國炮兵採取得是機動單炮佈置統一射角、射向的發射陣地,即便被日軍摧毀也是單炮損失,而日軍的炮兵陣地一旦被中國炮兵鎖定,一準能炸第六師團直屬的第六野炮聯隊一個哭爹叫娘。
相比中炮受傷生死未卜的中井良太郎來說,町□□量基、齋藤彌平、宮田敏次郎等人還是幸運的,不過現在他們也不敢過分的深入前線視察了,中國軍神出鬼沒的狙擊兵甚至滲透到了自己防線的後方?
所以一向珍視自己所爲榮譽的日軍高級將軍們被迫選擇將軍服上的參謀絛、流蘇等佩飾摘下,宮田敏次郎甚至換上了一套士兵的軍服將佩刀摘下,因爲中國狙擊兵射殺日軍軍官的時候,很多時候會以胸前的望遠鏡或者是佩刀爲目標。
實際上在南昌城內的高飛哪裡知道日軍第一零六師團的師團長被榴彈破片擊傷,否則一定會趁日軍慌亂之際發動一次反擊,當高飛意識到進攻幕阜主峰無名高地的日軍出現了混亂和戰術部署失當的時候,日軍的攻擊部隊已經撤回了,並且攻擊波次之間出現了罕見的三個小時的停頓,而九嶺方向則依然攻擊不停,甚至還有趨勢越來越猛烈的架勢?這個時候高飛才意識到,很可能是日軍第一零六師團的指揮機構出了問題。
高飛同樣也不清楚日軍在近幾天之內竟然傷亡了如此多的中高級軍官,日軍的作戰方式與中國軍隊較爲相似,那可不是什麼弟兄們給我衝,都是貨真價實的頂着槍林彈雨在搏殺,所以基層軍官傷亡的速度非常之快,日軍在久攻不克的情況下大隊長、聯隊長親抵一線督戰甚至帶頭衝擊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在城東的一、二兩道防線之上,雙方用盡了一些辦法殺傷對方的兵員,甚至在日軍士兵進攻雙方展開白刃戰的時候,日軍就開炮射擊,以求最大可能的殺傷中國守軍官兵,喪心病狂的日軍在己方敗退之時就施放毒氣,中日兩軍士兵措不及防中毒比比皆是,堆積如山的屍體成爲了血肉防線,犧牲的官兵用他們的遺體在繼續着抗戰,護衛着戰友袍澤。
在狹窄的防禦正面中日兩軍可謂是棄屍累累,守軍步兵第一旅第一團的官兵們與日軍寸土必爭,你來我往殺得天昏地暗,僅僅一個上午,第二道防線易手六次,三次守軍軍官用無線電明語呼叫向我開炮,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這是日本人萬萬沒有能夠預料得到的,因爲中國軍官兵的撕殺已經進入了瘋狂的程度,日本人甚至一度懷疑城內的中國守軍不是一個師,而是二個軍,否則高飛哪裡有如此充足的兵力進行大規模的外線防禦啊?難道高飛的南昌城防不要了嗎?
實際上高飛也是有苦難言,一旦放棄外圍陣地的話,那麼南昌城也就真的變成一座孤城了,他每天都能接到一大堆的電報,薛嶽的,蔣介石的,各路援軍軍長的來電更是雨點一般,因爲防禦七天的期限已經到了,薛嶽的五天早就超過了數日,但是援軍合圍卻還遙遙無期,孤城困守的壓力讓一向吃得飽睡得香的高飛也失眠了,南昌戰役可謂是牽一髮動全身之戰,如果南昌真的失守,不但新一師遭到日軍重創,更爲主要的是日軍將掌握全面的戰略主動,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這把利刃就會一直懸在第九戰區的頭頂。
但是如果堅守南昌,現在對於高飛來說,那就是日軍攻擊哪裡他就重點防禦哪裡,不給日軍半點機會,激烈的戰鬥讓新一師的彈藥消耗非常巨大,尤其是新一師裝備了大量的自動武器,第一團在城東的第三道防線上的重機槍已經極少在對第二道防線進行火力支援了,炮火的密度和射擊時間在逐次縮短。
正在高飛爲了是否放棄外圍陣地一事反覆猶豫之際,沈英雄帶來了一個壞消息,日軍的援軍第二十二師團的先頭部隊卻先期抵達了南昌外圍。
震驚萬分的高飛立即爬在了地圖上,日軍第二十二師團的抵達讓南昌的戰局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更爲主要的是日軍直接用於攻城的部隊至此超過十萬餘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