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面出小院,坐西朝東的三門古屋,是“含貞齋”。這裡原是秦耀讀書處,這位官場失意的園主喜歡吟詠“盤桓撫古鬆,千載懷淵明;歲寒挺高節,吾自含我貞”的詩句,“含貞齋”因此得名。屋前兩棵銀杏樹,高大挺拔,在它的後面種植着大片桂花樹。穿過樹林,看到的是“九獅臺”。九獅臺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隻用太湖石疊成的巨大的雄獅。據說這是根據元代無錫大畫家倪雲林的《九獅圖》畫稿堆砌而成的。登上獅首,是全園最高點,整個園林一覽無餘。
從九獅臺南行,不遠就到了“鄰梵閣”。梵界即爲佛界,閣建在假山上,因緊靠惠山寺,故名“鄰梵閣”。原來的建築已毀,現在的閣是在80年代初根據明代王維《寄暢園記》的記載重建的,登臨眺望,錫山風光盡收眼底。
繼續向東走,在快到盡頭的高牆前,有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牆而立,像窈窕淑女,所以人們叫她“美人石”。石前的長方形池塘,叫“鏡池”。彷彿淑女在方池前以水爲鏡,梳理髮妝。欣賞“美人石”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少女楚楚動人的神態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現在面前。石前的御碑亭裡有乾隆的御筆。乾隆來此遊覽時,認爲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氣魄,將它改名爲“介如峰”。園主人爲此特意把乾隆的題字和題詩刻成石碑,立在鏡
池前面。石碑的南牆角,有一塊不顯眼的石頭,好像一隻癩蛤蟆,對着美人石張口垂涎,真像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從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那片碧波盪漾的水面是“錦匯漪”,因爲它彙集全園錦繡景色而得名。而整個寄暢園的風景正是圍繞着這一流池水爲中心而展開的。“錦匯漪”南北長,東西狹,面積僅有2點5畝,卻顯得開闊明朗。東面是臨水亭廊,西面地勢高處造假山,水面上築有石橋,使水面成爲不規則的巨大鏡面,把周圍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樹影、花影和人影彙集在池中。
從“錦匯漪”東岸沿長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鬱盤”,取自王維《輔川園記》中“鬱郁盤盤,雲水飛動”之句。亭中青石圓臺和石鼓凳是明代遺留下來的秦氏舊物。鬱盤亭名還源自一個民間傳說: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藝高超。乾隆遊惠山時,便和他在青石圓臺上對弈。結果,乾隆連連得勝。他想:我的棋藝遠不如老僧,爲何反而連連得勝?無非我是帝,他不敢取勝?後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雖然獲勝,仍鬱郁不歡。後人就把此圓臺取名“鬱盤”,亭就叫鬱盤亭了。
由鬱盤亭向北的長廊叫“鬱盤長廊”,爲秦耀改造園林時所建。舊廊前後古木成蔭,鬱鬱蔥蔥,牆上窗外竹石花木若隱若現。這條長廊特別高敞,在廊內舉目四望,“錦匯漪”對面的高大樹木,以及雄偉的惠山也能一覽無遺。
順着長廊向北,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魚檻”。它三面環水,是當年秦耀改建寄暢園時建造的。建成以後園主人常常在此憑檻觀魚,怡然自得。亭中的匾額是張辛稼所書,中間懸掛着吳永康畫的觀魚圖。
“知魚檻”對面是“鶴步灘”。它是園中的主山,用當地山石圍疊,並用土夯實。造園者把這裡的假山
當作惠山餘脈來處理,使它們氣勢相連。假山腳下有彎曲穀道,洞水順流而下,水石相諧,情趣盎然,好似成羣白鶴棲息漫步,因此取名“鶴步灘”。
“錦匯漪”上的石橋,用7條石
板直鋪而成,因名“七星橋”。七星橋東面臨水的是飛檐翹角的“涵碧亭”。亭後的古樟,已有400多年樹齢。
嘉樹堂是寄暢園最北面的一座建築,1993年全面翻修,恢復明代硬山式建築風格。站在堂前,南面秀麗的錫山,山頂的龍光塔和園中的知魚檻、鬱盤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