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問及宗正“何謂不能白放?”
“敢問大汗,以蒙古當前的形勢最需要的是什麼?”宗正反問道。
忽必烈思考了片刻,他作爲蒙古的最高執政者,自然知道,蒙古剛經歷內亂,暫時無力一統天下,時下最需要的便是休養生息,和平止戈。
“宗正安答,你繼續說下去。”忽必烈並未回答,而是讓宗正繼續說下去。
宗正自然也明白忽必烈的心思,便繼續說道:“實不相瞞,前幾日,我逐一拜訪了中原各大門派,已經試探性地提出了和平相處的協議,若是大汗有意放出那些被囚的中原武林人士,兩年內只要蒙古不侵犯中原各派,他們也絕不侵擾蒙古半分。”
宗正將中原各派的行蹤刻意拋出,也是早有準備,而他所提出的這個兩年和平相處的協議也正是蒙古所需要的。
忽必烈本就對宗正中原各派之行心存懷疑,如今宗正告知答案,他多少還是有些懷疑,不過宗正是自己自願說出,想來兩年協議也所言非虛。
“國師,邢臺,二位怎麼看?”忽必烈轉而詢問劉秉忠和發思巴的意思。
劉秉忠覺得依目前形勢,放這些人才是上策,又能以這些人換取兩年的和平相處,實乃上上策。
發思巴亦覺得宗正所言甚合情勢,也很有遠慮。
可這卻恰恰讓忽必烈惴惴不安,他心裡很清楚,宗正的建議是絕對的良策,可他卻因此對宗正更爲懼怕,宗正年紀輕輕,卻對天下形勢分析得一清二楚,倘若宗正是一心效忠自己,他可以毫無顧忌地重用此等奇才,可是他偏偏卻是正邪難分之人,就連劉秉忠和發思巴都對他的計策甚爲贊同,而他的真正用意又無人可以猜度,他很怕斷腸谷的悲劇再度重演。
斷腸谷一役,忽必烈感覺到宗正的每一個計策,在所有人看來都是最有利於蒙古的,可卻往往在最後關頭出現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另一種結果就是在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的同時,也達到了宗正的目的。
所以,宗正藏的很深,他隱約感覺到以劉秉忠和發思巴的才智很難牽制住宗正。
最大的難處在於,這樣的人,你又不忍心殺之,因爲他的確身負奇才,可堪大用。
話至此處,忽必烈想到了那日宗正提起的統一天下三大計,便遞了個眼色給發思巴,發思巴心領神悟。
“大汗,宗正所言,我與邢臺大人深感佩服,我等老臣自愧不如,現在想來,其實,有一事老臣有罪啊。”發思巴忽而發起感慨。
“哦,國師何罪之有?”忽必烈假意問道。
“那日宗正初來和林,我便將之綁縛,那日,他其實是帶了一統天下三大計策而來,如今見他提起今日蒙古形勢,建言獻策如此精闢深遠,才記起這檔事,如今想來,以宗正之才,所提三大計策必然也是極爲獨到,所謀深遠,若是因爲老臣與宗正兩人之事而耽擱了他提出統一天下三大計策,那老臣豈不罪過大了。”發思巴解釋道,倒是情真意切,慚愧自責之情發自肺腑。
“一統天下三大計策?本汗怎麼沒聽宗正安答提起過。”忽必烈一臉好奇地望着宗正。
宗正也心知肚明,他們也是一唱一和在演戲而已,不過,這三大計策遲早都要說,今時既然已經提起,說出倒也無妨。
“是有這回事,當時我和大師有些誤會,我便沒有提起了。”宗正悻悻然回道。
“國師若有怠慢之處,本汗代爲賠不是,說到底也是本汗之過,沒能及時制止,那三大計策,可否看在本汗的面子上說來聽聽呢?”忽必烈誠摯求問。
宗正便把心中三大計歸結爲幾個精煉的文字“所謂三大計,簡單一點便是和定漠北,離耗南宋,自歸休養。”
“願聞其詳。”宗正短短數語,卻激起了他極大興趣。
“先說說這和定漠北,時下大汗雖然正式執掌蒙古,然阿里不哥仍盤踞漠北,對汗位虎視眈眈,蒙古實際上並未統一,北部威脅依舊存在,芒刺在背,骨鯁在喉,想必滋味並不好受,所謂欲攘外敵者必先安其內,方可合力禦敵,而直接派兵出征,兩敗俱傷,也非蒙古之福,所以,對漠北應當採取先戰,再分,最後和的策略。”宗正解釋道。
“如何戰?如何分?如何和?”劉秉忠問道。
“漠北勢力不比之前,自和林和斷腸谷兩次戰役後,他們如今的形勢也是錯綜複雜,阿里不哥的控制力早已經不如從前,內部已經勢力分散,眼下他們之所以還願意歸附阿里不哥麾下,無非心存幻想,勢必有一戰,所以,大汗應先發制人,以剿滅叛賊名義率先進攻,首戰即初戰,此戰許勝不許敗,一戰定乾坤,如此一來,他們內心的幻想必然動搖,接下來阿里不哥麾下部族也將心生異志,或叛或離;此種局面一旦形成,阿里不哥再也無力南下,只能與大汗重修舊好,兄弟和聚。”宗正解釋道。
宗正所言,一語中的,此中點點或許劉秉忠和發思巴也有想過,但是卻沒有如此精細和深遠。
宗正繼續分析道:“首戰之事,我想以劉大人和大師的才能必然大獲全勝,但我以爲,關鍵在於如何分離阿里不哥的勢力,在和林與阿里不哥周旋之際,我便多少知悉了他們內部的關係,我以爲阿魯忽就是突破的關鍵,此人對阿里不哥本就心有不服,和林一戰後被迫北遁,此人約束部下有法,部下誠服,如今在阿里不哥整個勢力中也是舉足輕重,倘若能離間他與阿里不哥,讓其率先做出選擇,其餘部族自然也會紛紛效仿,大戰後,我願以和談親使身份介入阿里不哥陣營,以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他,自他之後,一切便成定局,北方無憂。”
忽必烈沒有想到宗正會對阿里不哥的情勢如此瞭解,更沒有想到宗正願意再度入險境說服阿魯忽,要知道,經歷上次和林之戰,宗正的真實身份和真實目的早已暴露給了阿里不哥,他此次主動請纓,無疑羊入虎口,實乃另忽必烈刮目相看。
劉秉忠和發思巴也有那麼瞬間不僅對宗正的才智深感佩服,也爲他這種勇氣而歎服,更沒有想過,他何以對蒙古如此鞠躬盡瘁。
也只是那麼一瞬間的感動和佩服而已,很快,三人又心生疑竇,宗正何以如此自信,他難道一點也不擔心阿里不哥會殺了他?還是另有圖謀。
於三人心底,不得不暗自感慨,宗正無論從大局還是細情,分析謀事都遠甚自己,所言又讓人無不動心。
三人的沉默和麪目傳神讓宗正感覺到了什麼,他似乎嗅到了懷疑的味道,便繼續說道。
“此一計若行,北方大定,蒙古真正統一,當然,我也只是略表淺見,若大汗覺得無法執行或者收效可能不佳,自可當我從未提過。”
“不,宗正安答不要誤會,本汗以爲,宗正安答所言直切要害,本汗得你一言,甚於用兵十萬,只是,你提到讓你出使一事,你可知道兇險萬分,本汗實在不想讓你冒這個險。”忽必烈解釋道,他心裡也許也在提防着宗正,以此試探宗正的用意吧!
宗正當即迴應道:“不,此事非我去不可,此一環節的成敗最爲關鍵,若是派了不得力之人,恐會有適得其反之效,劉大人和大師雖才智非凡,但他們與阿里不哥成見太深,二人善於兵謀,但在反間斡旋一事上,我自問比他二人更具把握,還望大汗爲了蒙古大計三思。”
忽必烈依舊有所猶豫,不敢即刻應承宗正,倒是轉移了話題。“此事容後再說,再說下你這第二計,離耗南宋是怎麼回事?”
宗正見忽必烈起了疑心,一味爭搶只會加重他的懷疑,便想着日後再想辦法逼他做出決擇,此事倒也不急,便解釋起這第二計。
“蒙古與宋交兵,由來已久,雙方死傷無數,然,卻沒有實質進展,歸根結底在於雙方實力相當,誰也沒有辦法把誰吃掉,大汗有否想過,戰爭的確是統一天下的必然手段,但是卻沒有另一種手段來地高明,那便是不動兵便讓對手逐漸垮掉,實力大爲消耗,待到那時,再一舉南下,勢必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宗正一言,直切蒙古多年戰爭未果的局面,也提出了新的滅宋思路,劉,發,忽三人自然是很想一聽宗正的滅宋大計。
宗正繼續說道:“一國之力之支撐最爲關鍵的就是經濟財力,以及軍事兵力,再加一個民心,此三者國之賴也,所以,要讓對手衰弱,自然要從這三方面着手,而且,必須是讓其自行衰弱,所以,對大宋財力用耗,對大宋軍力用離,財力和軍力懈怠,爲君者民心亦失。,”
“那如何離耗?”劉秉忠激動問道,他對宗正提出的觀點格外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