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虔誠問道

青峰觀雖說不算大,但卻建造的十分精巧雅緻。整個觀院,坐落在博格達峰下的一處平臺上。若將山峰看作是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那整個青峰觀,就正好建在老人的腳上。

站在大殿前朝北看,視線掠過蒼翠的青柏,一片開闊的沃土上,農田依稀,炊煙如縷;東看,山巒疊嶂,青松浴煙;西看,峭壁斧劈,懸石伏翠;南望,巨峰入懷,如臨膝下。

若站在山下朝上看,卻見鬆影疊翠,飛檐偶露,真是個難得的清靜秀雅之處。

祥子吃過午飯,略微歇息了一會,便饒有興致地在院內轉悠了一圈。飽嘗了四周的景色後,便信步來到了大殿。

簡潔而又精緻的殿內,正中央是太上老君的塑像,祥子上前,恭敬地上香行禮。環視殿內,東側沿牆供奉着幾尊不知名的神仙。西側牆上,整齊工整的一片文字,引起了祥子的興趣。

他擰身近前,粗略地讀了一遍,頓覺字字珠玉,直攝人心,不由得肅然起敬。

禁不住再次從頭細細品讀,並將文字銘記於心。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旨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衆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心成,神仙可冀。

欲天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禮而行;

以惡爲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虛誣詐爲,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當,向北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

賞及飛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

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

以直爲曲,以曲爲直;入輕爲重,見殺加怒;

知過不改,見善不爲;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

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

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

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

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爲非;

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嬌,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

沽買虛譽,包貯險心;銼人所長,護己所短;

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裁剪,非禮烹宰;

散棄五穀,勞擾衆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

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

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

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幹求不遂,便生咒恨;

見他失便,便說他過;

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父,牴觸父兄;

強取強求,好侵好奪;虜掠致富,巧詐求遷;

賞罰不平,逸樂過度;苛虐其下,恐嚇於他;

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饞毀平人;

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指天地以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

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喂人,左道惑衆;

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僞夾真,採取奸利;

壓良爲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嫉妒;

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

作爲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

越井越竈,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

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竈吟詠及哭;

又以竈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

唾流星,指彩虹,輒指三光,久視日月;

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

夫心起於善,善隨未爲,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隨未爲,而凶神已隨之。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爲福也。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祥子完全被感應篇,博奧精深的義理,所折服。他忘情地反覆咀嚼品味,好像牆上寫的不是文字,而是一面神奇的魔鏡。照得自己渾身通透,體無完膚。

他喜一陣,愧一陣,又懺悔一陣。神情專注,隨文自檢。老道長已默立在身後多時,竟渾然不覺。

老道長見他滿面疑惑地撓頭,便悠然地唱聲:“無量天尊!”祥子忙擰身鞠躬行禮。

老道長微笑着瞅着祥子說:“可悟出其中的妙處?”

祥子興奮而又慚愧地一笑,說:“說得真好,直指人心。只是有些地方,還不太明白。這標題,就感到深奧。”

老道長微微一笑,輕捋銀鬚道:“太上就是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也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得道成神後,稱天立教,爲道教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聖文。

感是感召,應是報應。告訴人們,善惡感召之因,必定得到天降禍福報應之果。所謂,有感必有應,隨感而隨應。用以彰顯,天道好壞的道理,而啓發世人的敬畏之心。

讓人知道,行善,必會得到福壽天仙的善報。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去作;讓人明白,作惡,必會得到災禍病夭的惡報。因此,心有所畏懼,而不敢做。所以,才以感應爲本篇的篇名。”

頓了一下,老道長接着又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便是此篇的總綱,也是太上垂訓的宗旨所在。

講到聖賢之心,不是爲了要祈求福報,避免災禍,而後纔去斷惡行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積善,必定會福廕子孫;而若是積惡,則必定會禍延子孫。也就是《易經》說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而且,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啊!”

接着,老道長便逐字逐句地講解了一遍,末後說:“這篇感應篇,是道家行持的根本。就像儒家的《弟子規》和佛家的《十善業道經》。

《弟子規》從一百一十三件事着手,教人如何做人,安身立命。而《十善業道經》從人的身、口、意三個方面,加以細化。即:身三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業: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意三業:不貪,不嗔,不癡。看似只有十條,但卻囊括人之百態行持。

《感應篇》從因果入手,《弟子規》從禮入手,而《十善業道經》則從戒入手。所以說,如果因果沒有了,道也就沒有了;禮沒有了,儒也就沒有了。同理,如果戒律沒有了,佛也就沒有了。”

老道長頓了一下,目光慈祥地瞅了祥子一會,接着說:“當年,釋迦牟尼佛滅度時,弟子阿難就請示過。他問佛:‘佛陀在世時,我們以您爲師;佛陀滅度後,弟子們以誰爲師?’佛陀說:‘以戒爲師,以苦爲師。’”

見祥子以好奇而又敬服的目光,注視着自己。老道長淡然一笑,說:“你是奇怪我是修道之人,咋會講些佛門的事?”

祥子折服而又欣喜地點了點頭,老道長慈憫地瞅了祥子一眼,說:“你是佛門中人,所以,我要讚歎佛,增加你修學的信心。其實,佛道兩家的好多理論都是相通的。

佛道兩家,都向世間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那就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儒家教人以禮,無禮而恥;道家直推因果,讓人生畏;而佛家則教人找回自性,以求脫離六道,永超生死。”說着,拉起祥子的手,兩人對坐在蒲團上。

祥子真誠而又充滿好奇地說:“請問道長,佛經上講,只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大德還說‘萬修萬人去’,這是真的麼?”

老道長聽說,目光平靜地凝視了祥子良久,才低沉而又緩慢地說:“生疑了?”頓時,祥子的心,像被木棍戳似的收縮般的劇疼,面顯慚愧的垂下了頭。

老道長唱聲“無量天尊!”

接着說:“佛經所說的‘信’,是指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相信按照佛所說的方法修學,就能往生不退成佛。也就是自信信他。‘願’是指至心切願,其中不參雜任何雜念,惟願求往生,不做別想。

‘行’是指自己的行持,要和佛說的一樣。佛讓我們做的,努力去做;而佛不讓我們做的,堅決不做。果能如此,必是萬修萬人去。”

老道長頓了一下,深邃睿智的目光,平靜地注視了祥子一會,接着說:“佛經上還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有口無心地念幾聲佛號,就能去。

要想將來作佛,必先當下做好人。而做好人的標準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中要求的諸項。否則,除非你有特殊的因緣。除此之外,要想作佛成道,別無他途。

今人根性遠不如古人,單靠勸善,難有顯效。所以,宣說《感應篇》,就顯得尤爲重要。讓人明因果,而不敢肆意妄爲。

《感應篇》的重要,如文昌帝君所說:‘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篇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二十年,子孫爲卿相;

行之三十年,註明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

祥子敬服地注視着老道長,所說的每個字句,都深刻於心。暗自決心:爲了父母,更爲了自己,定要往生極樂世界。

靜默了一會,祥子像是突然想起什麼似的,囁嚅道:“請問老道長,修佛人目標是往生極樂世界,修道人也會去極樂世界麼?”

老道長捋須一笑,說:“先祖爲天尊,修道者業成之後,須往天上侍奉先祖左右。至於日後是否往生別處,要看個人機緣。不論往生何處,都必要修成制心一處的功夫。此功成熟,若想往生極樂,也只是一念十念便得往生。”

祥子精神一振,忙問道:“咋樣才能修成那種功夫哩?”

老道長凝視了祥子良久,才用緩慢的聲調說:“看得破,放得下。”

一陣清涼的靜默後,老道長接着說:“你只要看破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逐漸放下心上拉拉雜雜的閒事,久而久之,你心裡就僅存阿彌陀佛一念。其他諸念,就如同煙露,隨事生念,事畢念消,絲毫不落痕跡。若真如此,何愁不能往生極樂。”

老道長一席話,讓祥子如醍醐灌頂,身心感到一陣清涼自在。同時,長期積留在心中的淤積,也像是霜霧遇到了陽光似的,一時間消失得悄無蹤跡。

祥子在慶幸之餘,正暗暗地打開心扉,準備盡情地吸收,那來自老道長的雨露滋潤。

第一百五十五章 古城郊外槍聲脆第三百七十三章 真情無處不在第九十八章 落難軍營第七十三章 行俠古鎮第一百七十六章 智取山寨第一百九十七章 笑迎悍匪第二十六章 古廟聞道第四百零八章 雨夜迷蹤第四百零七章 午夜狼嚎第三百零二章 訪匪跡探匪營第三百七十四章 花叢疑蹤第二百一十七章 師徒相遇見光明第九十章 休戰慰孤魂第三百八十二章 讓人心醉的笑聲第一百一十九章,喜事的困惑第二百二十九章誣陷入獄羣情激憤第四十六章 沐清風聞匪徑萌動真情第一百六十一章 狂風下的戰鬥第一百九十二章 青樓勸悍匪第四百二十一章 意外收穫第二百九十四章 火光裡的癡情第三百六十二章 窮途末路第三百六十七章 湖中突變第六十二章 惡語話風情第一百一十一章 舉重若輕鬥頑匪第三百二十九章 愛的困惑第四十八章 洞房顯威第二百零七章 挑燈話和平第一百七十五章 臥底虎穴第八十八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第四百一十八章 獨闢蹊徑第三百九十二章 省局招賊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再但重任i第四百一十九章 寧靜的夜晚第一百五十七章 牢中釋冰疑第二百八十章 白雪密林抒情懷第三百一十六章 朋友來自遠方第二百八十二章 娃娃們的財富第三百三十二章 冰釋前嫌第二百九十二章 議匪情撲朔迷離第十六章 別親含淚尋生路第二百五十二章 來自南山的噩耗第八十六章 軍民齊心抗頑匪第二百九十四章 火光裡的癡情第三百七十三章 真情無處不在第四十六章 沐清風聞匪徑萌動真情第一百九十五章 溫情日子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山深處第三百零五章 令人迷惑的愛情第二百零二章 積財引災第一百八十五章 見故人提舊事第二百九十九章 飛雪尋蹤第三百七十九章 夜守靜湖第一百七十七章 睨眼戲錢財第三百五十五章 被困幽谷i第四百一十九章 寧靜的夜晚第三十九章 貪錢財苟應兵婚第一百六十五章 千里尋孤第三百六十四章 歡歌笑語第二百四十六章 久別重逢話情緣第三百八十六章 靜謐的小院第二百九十五章 夜末兩相訴第三百五十六章 天無絕路第一百八十章 匪亂兵擾第一百三十五章探尋舊時路第三百九十八章 再生變故第二百八十八章 收網後的困惑第一百七十一章 論道幽靜處第一百七十五章 臥底虎穴第六章 文武並舉度愚漢第一百一十七章 初到孔家第二百二十七章 無中生有第一百二十五章 別離情第二百八十四章 來自戈壁深處的懸案第三百八十五章 古窯裡的秘密第三百零八章 來自小院的歡笑第二百九十七章 家的幸福第十九章 智取鬼見愁第三百零一章 輕點鴛鴦譜第三百三十一章 情緣難料第二百二十三章 巧除禍患迎解放第二百五十五章 土改風波第五十三章  寺院突變第一百三十八章橫刀立馬抗哈匪第三百五十八章 新婚前一夜第三百一十章 仗義頂罪第三百三十九章 神秘的博斯騰第一百一十四章 安身馬家第二十二章 蜜糖招蒼蠅第一百九十三章 重建古寺第二十二章 蜜糖招蒼蠅第二百二十二章 借酒探真情第三百二十七章 懵懂的愛第三百章 狐蹤天網第一百零六章 草屋論道第二百六十九章 送消息巧安排第四百零九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第一百五十四章凱旋而歸第三百九十三章 遇到高手第三百零四章 五星紅旗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