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進軍萊茵

bookmark

進入1936年之後,世界立刻被一件大事所關注,那就是德國軍隊再一次進入萊茵非軍事區。

2月29日凌晨,一支由19個步兵營和12個炮兵連組成的德軍(共約3萬人),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其中3個營越過萊茵河,向德國與比利時、法國交界的亞琛、特里爾和薩爾布呂肯推進。

上午10時,德國外長把法、英、意三國駐德大使召到威廉街(德國外交部所在地),交給他們一份廢除洛迦諾公約的照會和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的通知,同時還有一份德國新提出的“和平”方案。

參加此次召見的法國大使弗朗索瓦-龐賽,後來這樣回顧說:“希特勒打了他的對手一記耳光,而他在這樣做時還要說:‘我向你提出了和平的建議!”

而在德軍進軍萊茵蘭兩個小時後,希特勒在國會的講壇上再次表現了他那煽動性的演講天才。出席旁聽這次國會演說的美國著名記者威廉·夏伊勒,記述了當時的場面。希特勒在大談了一通凡爾賽條約的壞處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威脅之後,不慌不忙地宣稱:由於法蘇互助條約生效,德國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的約束;“德國政府已從今天起重新確立了德國在非軍事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主權!”

儘管希特勒在國會演說中裝扮得十分沉着,內心卻是非常心虛和緊張的。

他後來也承認:“在進軍萊茵蘭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只好夾着尾巴撤退,因爲我們手中可資利用的那點軍事力量,即使是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

而當德軍參謀總部收到來自巴黎的最初信息,說法國下令調派13個師去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時,德國陸軍參謀總長貝克將軍,要求撤回已經越過萊茵河的3營德軍。這些德軍高級將領們認爲,法國人這次對於關係他們國家安危的大事,是不會不採取行動的。

但是,希特勒以他那賭徒的心理和特殊的政治嗅覺,繼續把寶押在英、法不會採取實際制裁行動的估計上面,拒絕了將軍們的撤兵建議。儘管如果英國和法國真的進行軍事幹涉的話,不僅德軍“只好夾着尾巴撤退”,而且很可能意味着希特勒本人和**政權的垮臺。

但是不得不承認,希特勒的確非常有遠見,他抓住了最好的時機。

意大利開始轉變態度,哪怕是不支持德國但是也不會反對。

之前意大利和德國在奧地利問題上有尖銳矛盾,一直和英法一起反對德國的擴軍備戰。不過當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時候,英國倡導國際聯盟對意大利制裁,而德國採取中立,還在戰爭中對意大利進行大量援助。所以在1私下意大利向德國保證:德國未來進軍行動不加干預。

而英國在不久前又在海軍軍備控制問題上,從德國人那裡得到了滿意的結果,也不會再這個問題上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要知道英國一直以來對歐洲採取大陸均勢的做法,而法國本來在歐洲就有些一家獨大的嫌疑,能有一個牽制法國實力的德國隊英國也是有好處的。

另外英國經濟也是一團糟糕,在1931年下半年放棄了執行數個世紀的金本位制度,英國的經濟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過來。

至於關係最大的法國,多年以來法國政壇異常的混亂。左右翼政黨,相互指着已經嚴重拖累法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法國衆議院剛剛通過的法蘇互助條約,更是給了希特勒借口。

他攻擊法蘇互助條約是“把共產主義引進歐洲舞臺”,是與洛迦諾公約所規定的義務不能相容的,宣稱這“帶來了一個法律上不安全的因素”。

該條約規定,當法蘇任何一方成爲歐洲國家的侵略對象時,兩國保證立即相互進行支援和協助。

而法蘇互助條約,的確違背了洛迦諾公約中關於德國和法國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的約定。

不過希特勒故意忽略了,法國因爲對德國於1935回覆義務兵制的擔憂,才選擇與蘇聯接近的事實。而恢復義務兵制的德國,其兵力迅速擴大到35萬。正是看到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恢復,法國才選擇了接近蘇聯。

所以法國面對這次德國軍隊進入萊茵非軍事區的行爲,並沒有給予有力的回擊,只是將12個師調到法德邊境加強防禦。

其實法國也有自己的難處,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法國在一戰中傷亡過大,民衆普遍的厭戰情緒非常嚴重。而政客們不敢做出讓民衆不滿的事情,所以只能眼睜睜看着德國軍隊佔據萊茵非軍事區。

至於德國東面的鄰居波蘭的心情更是複雜。儘管有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波蘭人對德國仍然深懷戒心。作爲法國的長期盟友,波蘭認爲法國絕不可能容忍德國進軍萊茵蘭,因而在3月9日曾對法國提出“兩國的軍事同盟生效”。

當發現法國並不打算採取行動時,波蘭政府爲自己的自作多情十分尷尬,並不得不向柏林做出解釋(希特勒卻表示很瞭解波蘭政府的難處)。

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在歐洲的其他盟國,都爲此感到心寒,紛紛開始調整政策,使自己適應歐洲新的力量對比格局。連一向同英、法結盟的比利時與荷蘭,也先後宣告中立。

面對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一事,作爲歐洲重要一員的羅馬尼亞怎麼看?

埃德爾表示,搬張板凳坐着看。目前德國與羅馬尼亞關係不錯,兩國的軍事合作都令對方滿意。作爲出色政治家的希特勒當然不會忘記羅馬尼亞,在進軍行動開始之前,希特勒曾經通過大使試探過羅馬尼亞的態度。

爲此埃德爾表示,羅馬尼亞認爲德國理應擁有在自己領土的駐軍權。爲此大喜過望的希特勒公開的對其他人說到,“羅馬尼亞師德意志真正的朋友。”

沒錯,埃德爾就願意看到德國重新武裝。沒有德國打破凡爾賽體系,怎麼能讓羅馬尼亞在其中渾水摸魚呢?

爲此埃德爾還需要一件保證羅馬尼亞的利益的法寶。

重要單章,大家務必看看第三十二章 金融動盪中第400章 間隙第546章 赫爾梅克衝突(完)第461章 里加條約第709章 波蘭戰敗第542章 再起波瀾第266章 科爾尼洛夫叛亂第224章 嬰兒潮 下(爲天諾W有情加更)第535章 羅馬尼亞新政(四)第555章 羅蘇局部戰爭(八)第465章 行政改制(上)第470章 庫爾圖瓦退役第164章 新領土(下)第509章 裝甲師第三十八章 特蘭西瓦尼亞 下第139章 奧赫裡德戰役第528章 突如其來的休假(上)第九十五章 首相的權力第216章 高漲的民族主義(上)第175章 1914年的到來第136章羅馬尼亞的‘軍事演習’第644章 擴軍計劃第四十三章 俄國的應對第268章 俄國退出一戰第307章 目標克盧日(二)第298章 德瓦戰役(完)第144章 出擊 王國利劍(四)第745章 克里特戰役(一)第九十二章 新首相第303章 德瓦保衛戰(四)第229章 教育改革方案(上)第五十一章 柴油機的發展方向第672章 不一樣的慕尼黑會議(上)第272章 同盟國的最後條件(上)第232章 新式坦克(中)第670章 希臘危機第488章 德國訪問(上)第550章 羅蘇局部衝突(三)第686章 歐洲三軸心(二)第794章 突尼斯角海戰(上)第八十章 嘉獎第343章 流感來了第553章 羅蘇局部衝突(六)第425章 影響第276章第五十八章 大衆新目標第四十八章 超前的飛行第532章 羅馬尼亞的新政(一)第723章 厭戰號沉沒第292章 特蘭西瓦尼亞戰役(一)第798章 突尼斯角海戰的後果第496章 美國行(一)第九十三章 新的執政方案第465章 行政改制(上)第416章 羅蘇衝突(七)第五十一章 柴油機的發展方向第217章 高漲的民族情緒(中)第476章 海軍的準備第725章 英國災難日第187章 羅馬尼亞的應對第二十二章 改變第160章 裝甲部隊的雛形第173章 懷孕第324章 保加利亞戰役(五)第二章 採購 上第685章 歐洲三軸心(一)第125章 奧斯曼政變第二十五章 貨車第五十三章 電力供應第652章 與猶太人的合作(下)第685章 歐洲三軸心(一)第173章 懷孕第137章 修改計劃第312章 佔領克盧日第113章 羅保談判 下(四更求訂閱)第128章 巴爾幹同盟破裂第706章 空襲(上)第522章 貝凱什喬包暴動(上)第705章 英法的宣戰第116章 庫馬諾沃戰役(5500字二合一大章)第355章 飲馬蒂薩河(中)第107章 1911年總結第七章 軍隊整編 上第508章 外來勞工的問題(下)第652章 與猶太人的合作(下)第735章 希臘戰役(終)第259章 聖彼得堡暗夜第392章 史上最大白刃戰第216章 毒氣第252章 一月革命第二十七章 鋼鐵廠第322章 保加利亞戰役(三)第127章 阿爾巴尼亞問題(二合一章節)第211章 1914年結束第427章 羅馬尼亞共產黨(上)第272章 同盟國的最後條件(上)第375章 德國戰敗第九十二章 新首相第十二章 清理雜草